王鲁彦《黄金》的反讽艺术

2022-05-26 10:21罗晗
文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黄金

罗晗

内容摘要:王鲁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力的乡土小说派作家,其短篇小说《黄金》运用多种类别的反讽客观冷静地展现出了浙东农村地区的人情世态。而冷峻、反讽的笔调背后是王鲁彦对农村社会及农民生存状态、资本主义入侵及人性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他积极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反讽手法的运用也使文本在情节、人物上具有了张力的独特审美效果。

关键词:王鲁彦 《黄金》 反讽类别 反讽艺术 人道主义关怀 文本张力

反讽一词诞生于古希腊时期,18世纪的德国浪漫主义将反讽从传统修辞学扩展到形而上的哲学层面,20世纪英美新批评代表人物瑞恰兹认为反讽是文学价值的体现并提出了“反讽式关照”i概念,而正式对反讽这一术语作出界定的是布鲁克斯的“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语境的巧妙的安排可以产生反讽的语调”ii。这一界定强调的是文本独特语境对反讽的作用。本文采用布鲁克斯对反讽的界定通过细读文本形成的语境来分析王鲁彦小说《黄金》中的反讽艺术。

一.《黄金》中反讽的类别

反讽不同于讽刺,讽刺的主体是智者、言语点到为止阅读不需要过多思考,反讽则是主体佯装无知且语言带有启发性和超越性。在王鲁彦的小说中,反讽艺术被广泛应用。小说《黄金》中主要有言语反讽、梦境反讽和情景反讽三类。言语反讽指的是“语言层面上的“所言非所指”,通常表现为叙述者表面所说与真实意指相反,真正意图含而不露。”iii作者将自己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寓于相反的语境中,需要读者的积极参与才能理解作者表达的真实含义而使得文本产生超出文本之外的潜台词。在《黄金》的开头便写到“陈四桥虽然是一个偏僻冷静的乡村,四面围着山,不通轮船,不通火车。但每一家人家却是设着电话线的,关于村中和附近地方的消息,无论大小,他们立刻就会知道,而且,这样的详细,这样的清楚。”iv通过地理环境的描述和基本交通工具的缺乏来展现陈四桥村的闭塞、落后、偏僻和寂静。但村里的人却并不像描述的那样沉闷,安静,相反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热闹场景。“电话线”写出了村里的热闹场景和信息的流通快速,陈四桥闭塞的环境何来现代化生活中出现的物品电话线呢?“电话线”透过语境可知它传达着作者的态度,实际是作者在反讽村中的流言如同安装了电话线一样传播迅速。正如村中有人猜测如史伯伯家穷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由他们自设的电话线像阳光似的、像风似的从门缝里窗隙里钻进了家家户户。文章的题目是黄金,但王鲁彦将它与粪土相联系,作者的潜台词就是对金钱的极力否定。从如史伯伯的遭遇可以看出金钱对人的异化,而这也正是王鲁彦关心和担忧的地方。文中悖论语义并置也是言语反讽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指将语义色彩相反的词放到一起达到有力的反讽。文章末尾如史伯伯因气急晕过去了“但过了一会儿,他的青白的脸色逐渐绯红起来,微笑显露在上面了”v青白与绯红是一对反义词,青白是因家中生了盗窃却因无钱不能报警更不能声张让乡邻得知而焦虑无可奈何气急了,绯红则是因梦到儿子做了大官还有大笔的钱财。如此情景下两个反义词语并列连用将如史伯伯对于金钱的渴望和热切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出奇妙的反讽效果。

梦境反讽“即小说中梦境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相背离,以造成强烈的反讽。”vi《黄金》中共有三次做梦的描写。第一次是如史伯母讲述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伊明头戴五光十色的帽子还有几个人抬着棺材。如史伯母解梦为“一定是做了官了;沉重的棺材明明就是做官得来的”vii事与愿违,儿子寄来的是不如意的、不能立刻寄钱来的信还有如史伯伯去阿彩婶家串门受到冷落的现实。第二次如史伯母的梦境中地上出现了一堆饭,用手去拾的时候却变成了粪,用衣服去揩搞得满身都是粪。如史伯母解梦为“你说,粪不就是黄金吗,呵,这许多。”viii现实只是收账的人逼上门来要账,夜里家里还遭了贼被偷了箱子和一些衣物。第三次梦境就是如史伯伯做的美梦“儿已在..任秘書主任..兹先汇上大洋二千元,新正..再当亲解价值三十万之黄金来家。”ix现实却是因家中被盗几近气死晕倒在了藤椅上。梦境与现实呈现出巨大的反差,好梦终场,凸显明天之哀。反讽粪与黄金只是梦与现实的一念,梦里是粪,现实却是黄金,对小镇的人是黄金,于作者而言是粪土。

情景反讽是指“通过事物的表象与客观事实的对比表现出来的,作者表面的赞许可能并非简单的认同,也许暗含着嘲弄和讽刺,而文字表面显现的幼稚和无知也可能正表现了对世事的反抗。”x《黄金》中情景反讽主要体现在人物的主观愿望与事情发展的结果相背离。如史伯伯平日里是最受尊敬的长者,去参加村里酒席的时候见无人请他入席常坐的位置便顺势说道“我坐到这一桌来,他想坐在上位的品生看见他来了,一定会让给他的。”xi事情并不像如史伯伯预想的那样发展,“但是品生看到他要坐到这桌来,便假装着不注意,和别个谈话去了”xii上位的品生选择了无视,他故意和别人谈话假装看不见掩饰过去了。如史伯伯迫切的希望儿子伊明寄钱来,但收到的是很不如意的信,不能寄钱来。如史伯伯努力地想使事情朝着自己主观的愿望发展,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现实成了他们言行的反面注解,一个个故事最终都无法挽回地颠覆了,反讽由此产生。

二.反讽下的人道主义关怀

冷峻、反讽的笔调背后是王鲁彦对乡土深切的关怀之情。王鲁彦生于江南水乡,从小与贫苦大众紧密联系,也曾跟随鲁迅和盲人诗人爱罗先珂学习,加深了对人生苦难的洞察力,以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探索人性,关注现实。巴金曾说:“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你的《灯》,你的《狗》感动过我。那种热烈的人道主义气息,那种对于社会不义的控诉,震撼了我的心。”xiii《黄金》中王鲁彦对农村社会及农民生存状态的关注、资本主义的入侵及人性的思考体现了他积极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王鲁彦关注到了农村环境散布谣言的劣根性和小有生产者心酸贫困的生活。如史伯伯是乡村小有产者的代表但因儿子没按时寄钱回来便没钱买菜了、衣服也穿得破旧了、家中余钱也只有几元几角了,而这样的窘境被村里的“电话线”无声地传播出去了使如史伯伯一家备受欺侮。即便是小有产者也是艰难地生存凸显农村生活之辛而传统乡民散布流言的劣根性使得原本艰辛的生活更添风霜。

与同时期的乡土作家如台静农等人对封建传统的批判不同,王鲁彥已经将目光着眼于反映资本主义金钱势力入侵东南沿海对农村社会造成的影响——传统乡村邻里亲情的渐趋消失和等级结构的消解。当如史伯伯家遭了窃贼,呼喊之后“住在隔壁的是南货店老板松生,他好像没有听见”xiv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在《黄金》中隔壁的店老板是听见了二老的呼救却无动于衷,选择漠然、冷眼旁观,传统的邻居亲情在这里已经被解构。当如史伯伯参加木行老板儿子婚宴的时候“没有谁提到如史伯伯,待他走到,为老年人而设,地位最尊敬,也是他常坐的第一二桌已坐满了人,次一点的第三第五桌也已坐满,只有第四桌的下位还空着一位”xv座次象征尊卑等级,因儿子没有寄钱来,如史伯伯的地位从常坐的象征着最尊敬的第一二桌降到了第四桌。受资本主义金钱观入侵的影响,中国农村社会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在逐渐地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金钱至上,利益至上。

新文学建设初期提倡文学应是“为平民”、“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王鲁彦始终坚持“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描写乡土中国风貌的同时蕴含自己对人性与生命的思考。《黄金》通过反讽折射出陈四桥乡村中人性的拜金主义,金钱至上观念、冷漠无情、残忍地杀害一条狗漠视生命、甚至欺软怕硬的人性弱点。来法是如史伯伯家一条黑狗的名字“它生得这样的伶俐,这样的可爱;它日夜只是躺在门口,不常到外面去找情人,或去偷别人家的东西吃。”xvi伶俐、可爱、负责又不招惹是非的狗就是因为主人家穷了被残忍地砍了致命的一刀痛苦地死去。生命理应受到尊重,但村里人无端杀害一条狗的行为是对生命的漠视令人发指。还有到了做吃羹饭的日子,曾受过如史伯伯恩惠的阿黑也在席上故意刁难如史伯伯;乞丐阿水也来敲诈如史伯伯和如史伯母这两位老人;小女儿也因此被先生打了手心,被罚面壁思过。人性的丑陋与罪恶在金钱面前显露无疑,王鲁彦用充满悲悯的关怀精神率先注意到了农村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并在其中表达自己对于生命与人性的思索。

三.反讽产生的文本张力

张力原是物理专业名词,是指物体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而产生的相互牵引力。美国新批评家艾伦推特在《论诗的张力》中认为诗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文本产生的张力,它将诗歌的内涵与外延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由此“张力”一词成为文学批评术语被运用到诗歌分析中。布鲁克斯和沃伦等人将这一概念不断发展和深化,张力也不止局限于诗歌领域,“一般而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者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xvii张力的本质在于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两种力量形成平衡,它既存在于表层的语言层,又镶嵌于文本结构、思想中。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都存在着张力,只要有两个相对立,相矛盾的因素存在就存在张力。

反讽的最大特征在于对立的两个因素悖逆并置,也就是说反讽中有矛盾的存在。由此,反讽使彼此对立的因素在同一语境下,形成了相反相成的张力。《黄金》中反讽的运用使文本具有了张力的独特审美效果,反讽的张力表现为一张一弛的情节张力、一对多的人物张力和冷静与热切的情感张力。

《黄金》中,实与虚的交替描写推动情节的起伏,张与弛的节奏变化构成了小说的情节张力。陈四桥村中的人猜测如史伯伯家败落了,节奏开始紧张。村人试探性地询问如史伯伯是否要合买菜;如史伯伯回到家很忧郁也很自责没有继续自己的职务,接着如史伯母开始讲述自己的梦境,情节进入舒缓地带,进入如史伯母讲述的梦境中。这之后情节进一步推进,如史伯母一家受到阿彩婶的冷落;如史伯伯吃酒席被羞辱;小女儿在学堂受到欺负;来法被残忍杀害;做的羹饭被阿黑刁难;乞丐阿水的逼迫,接着如史伯母讲述自己的第二次梦境,紧张的情节得到舒缓。短暂的舒缓之后情节即将迎来高潮,收账的人上门催账;家中遭遇盗贼也不敢报警,最后如史伯伯直接晕死过去,高潮之后又迎来节奏的舒缓,如史伯伯晕过去之后做了一个美梦。王鲁彦在实虚的情节发展中将小说故事营造得有起有伏,如史伯伯一家的命运在梦中起,在现实中落,一起一落构成了情节的轻重缓急、张弛有度。

人与人在相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导致两种相反方向的力相互对抗,形成了张力。王鲁彦在《黄金》中塑造了众多人物,这些人物之间彼此存在着矛盾,其突出特点表现为一与多的对立统一。一是指单一或者单个人单个家庭,多是一种泛指,多个人。小说中如史伯伯与如史伯母一家与陈四桥村的村民形成一对多,是被欺侮与欺侮的关系。如去参加木行老板儿子婚礼的时候“他觉得别人对他冷淡了,尤其是当大家笑嘻嘻地议论他灰色湖绌棉袍的时候”xviii“我”的势单力薄与众人七嘴八舌的议论形成形成人物间的对抗;如史伯伯去女儿家借钱的时候,女儿愤怒的说道“最好是不要住在那里,搬到别的地方去。她哭着说,那里的人比畜生还不如”xix女儿自觉将村里的人与自家人划开界限,并表达自己对“那里的人”的控诉。一与多形成互相制衡的两种相反的力,形成人物张力,也使小说文本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此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让读者体会到了王鲁彦笔下浙东地区的乡民人性的复杂性。

王鲁彦的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鲁迅的笔法,于冷眼旁观的叙述中表达自己炽热的情感,一冷一热的情感在文本中形成巨大的张力。《黄金》作者讲述如史伯伯的遭遇如村人对他家态度的急速转变、乞丐的盛气凌人、债主的上门索款,女儿和狗受到欺侮等一系列事件都像一个局外人一样,隐藏起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不露声色的呈现发生的真实的一切。而他实际是一个关注社会现实的知识分子,能敏锐地捕捉到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变。在日常生活的叙述中实则暗含了作者对人性的批判、资本主义入侵对农村社会产生剧烈影响的担忧,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民众的同情。看似冷酷的反讽笔调下隐藏着作者热情的心而使得文本有了巨大的张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王鲁彦的笔调是轻松的,有时带点淆稽,但骨子里却是深潜的悲哀,近于所谓‘含泪的微笑’。作者的文字极朴素,不见什么雕饰。这三者合并,就成一种自有的风格,显然与其他作者的不一样。”xx小说《黄金》反讽艺术的运用就体现了王鲁彦独特的风格。小说以反讽详细地刻画了陈四桥村民在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标准下显露的自私和冷漠人性,展现了王鲁彦对农村社会及农民生存状态、资本主义入侵及人性的思考,体现了他积极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反讽中存在的两种矛盾对立力量形成平衡也使得本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注 释

i刘源.新批评的反讽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ii[美]克林斯.布鲁克斯著,袁可嘉译.反讽结构原则,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79.

iii雷淑娇.王鲁彦小说反讽艺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iv王魯彦著.黄金[M].人间书店.1928.第1页

v王鲁彦著.黄金[M].人间书店.1928.第36页

vi雷淑娇.王鲁彦小说反讽艺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vii王鲁彦著.黄金[M].人间书店.1928.第4页

viii王鲁彦著.黄金[M].人间书店.1928.第32页

ix王鲁彦著.黄金[M].人间书店.1928.第37页

x苗涛.解读张爱玲小说中反讽手法的应用[J].芒种,2014(08):8-9.

xi王鲁彦著.黄金[M].人间书店.1928.第10页

xii王鲁彦著.黄金[M].人间书店.1928.第10页

xiii牟书芳.巴金与王鲁彦、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J].岱宗学刊,1998(02):20-24.

xiv王鲁彦著.黄金[M].人间书店.1928.第34页

xv王鲁彦著.黄金[M].人间书店.1928.第10页

xvi王鲁彦著.黄金[M].人间书店.1928.第15页

xvii雷淑娇.王鲁彦小说反讽艺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xviii王鲁彦著.黄金[M].人间书店.1928.第8页

xix王鲁彦著.黄金[M].人间书店.1928.第24页

xx(叶圣陶)秉丞:《读<抽子>》,1927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

猜你喜欢
黄金
京港澳高速:版图上的“黄金大通道”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Micro-course
湖心岛的黄金
黄金雨
黄金咖啡杯
盛逝
黄金雨
源于“古埃及三角形”,终于“黄金比”
黄金瓜
猫星人处处都是黄金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