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融媒体人才的现实需求与路径分析

2022-05-26 15:51尚进
传媒 2022年9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尚进

摘要:融媒体时代,媒介形态、传播手段、传播渠道、内容生产方式均发生深刻变革。本文立足媒体深度融合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分析当下媒体需要的人才类型,进而提出建设高质量的融媒体人才队伍需要重视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媒体内部科学化的选人用人机制、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等。

关键词:媒体融合 融媒体人才 融合思维

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着媒介形态、传播手段、传播渠道、内容生产方式,变革着整个传媒生态。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需要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对融媒体人才提出了实用性、融合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新需求。集视听、文字采写、摄拍剪编等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跨界连接的新媒体产品型人才、媒体战略发展的管理型人才成为融媒体发展的现实需要。这就需要高校和媒体合力携手,充分注重融媒体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实用性、持续性,改革体制机制,充分激发融媒体人才的发展潜力,在教学和实践中培养适合新型主流媒体发展的专业人才。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不断推进,全媒体内容生产、服务模式、产业构建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也对融媒体人才提出了全媒体业务技能、全方位的融合思维、较强的创新能力等新的现实需求。

1.媒体深度融合需要融媒体人才掌握全媒体业务技能。媒体深度融合语境下,新媒体基于移动网络、数字化等信息技术,使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丰富,图文、视频、音频、直播、VR、虚拟现实等都成为内容生产及传播的手段和途径,媒体形态更加多元化。这就要求媒体人要不断提升全媒体业务素质,更新融媒知识,调整内容生产模式,适应传媒生态新变化。同时,重大的主题策划往往要适用不同分发平台的需求,通过文、图、视、听等多维方式进行展现。全媒体记者应具备更高的实战能力:能够起笔写文章,用摄像机、照相机记录精彩瞬间,能够剪辑视频,甚至还能够拿起手写板画海报、做创意H5。“技多不压身”越来越成为融媒体人才所必备的鲜明特征。从近年各大主流媒体、商业媒体的人才招聘简章中,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根据腾讯新闻的调查,当前媒体对于融媒体人才更加看重的是“融媒体”、“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各类专业性知识储备。招聘人才时更看重是否有实际作品,也就是求职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大部分广播电视媒体、报业集团招聘简章中都会明确提出对全媒体记者策、摄、采、编、写等全方位的要求,甚至会提出求职人员要会运营公众号、能够独立拍摄和制作短片等。现在可以说市场对复合型、实战型的融媒体人才的需求呈井喷之势。

2.媒体深度融合需要融媒体人才具有全方位的融合思维。智媒时代为媒体向更广领域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媒体产业发展需要融媒体人才有深度的融合思维,能够驾驭不同的学科。当下,很多主流媒体凭借内容优势,与文旅、金融、地产、游戏、动漫、法律等诸多行业进行融合,实施“媒体+”发展战略,以期在媒体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这种情况下,媒体从业人员将面临更多的跨界场景,需要建立跨平台、跨领域的融合视角,培养全媒体生产、传播、运营、管理等相关能力。同时,强化用户思维,满足用户对内容的观感和情感诉求。例如,很多传媒集团的招聘岗位中都会出现的“新媒体产品经理”一职,就是典型的全方位融合的融合跨界人才。在智媒时代,一款新媒体产品的推出,无论是内容策划还是功能服务,都要求融媒体人才在洞察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跨学科的融合思维,充分考量技术、受众、市场之间的配比,既要能够充分运用新闻传播学知识,又要具备经济学成本控制意识、市场意识,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积淀,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实现融媒体产品或内容在目标受众中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3.媒体深度融合需要融媒体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断推动着媒介生态的发展,每个网民都能够成为内容生产者,专业媒体传播力弱化。媒体深度融合语境下,技术创新是传播形态创新的逻辑起点。而技术创新又激发了媒体内容创新,不少新媒体内容的“金点子”纷纷落地,具有较强互动性和良好传播效果的新媒体内容层出不穷。主流媒体的内容产品或服务应用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应该厘清媒介变革所带来的职业“危机”,以创新求突破,积极转型,建立一支内容生产和连接用户进行有效传播的队伍。以人民网为例,全媒体编辑记者除了最基本的文字能力,还要积极创作创新性的精品内容,AR 创意视频、无人机报道、动漫新闻、VR 新闻等创新性的方式已日趋常态化。例如,《视评2020两会》融媒體节目首次创新性地运用面部捕捉技术,丰富了“网评君”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打造了网民喜爱的虚拟评论员。融媒体创新人才要在多元化传播、信息饱和的媒介环境中脱颖而出,需要较强的内容创造力和创新力,通过独特的创意策划和创新性的媒介运用,策划高水平的融媒体传播内容,创造丰富的媒体应用场景。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不断推进,融媒体跨界应用新场景层出不穷,这也导致了新的人才缺口。全媒体业务复合型人才、多学科的跨界人才、超强行业敏感性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下融媒体人才的现实需求。

1.全媒体业务复合型人才。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专多能”的要求。融媒体人才要想更好地用“网言网语”讲好故事,就要深刻把握当下受众的阅读、视听习惯,具备视听编剪播、文字采写、新媒体运营等全媒体复合型技能。根据有关调研数据,特别是2019年以后,传媒单位看重的更多是从业者熟练运用视音频、图文等多元手段,开展采、编、播全媒体采编业务的能力,希望招聘熟悉新媒体运营和把握融媒体市场发展规律的专业人才。以江苏广电总台全媒体大型报道《重走长征路》为例,项目组的融媒体小组从前期策划、拍摄制作、节目包装、宣传推广,到新媒体互动设计和推出全程参与,把“拍摄纪实”作为剧透式预热,不断进行碎片传播,将拍摄花絮、精彩片断“剧透式”呈现。节目组还结合微信步数,进行“重走长征路公益捐步”H5互动。案例中的短视频文案策划、拍摄制作、内容多平台分发、新媒体营销事件都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打破学科壁垒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界线,将自身打造为能够驾驭新手法、新语态、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多学科的跨界人才。产品型人才是典型的跨界人才。这里的“产品”沿袭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概念,融媒体的产品是指专业新闻从业人员生产出的融媒体内容。互联网时代“全网”共境、无界传播,一个融媒体内容产品的推出需要定位、前期调研、用户画像、市场营销、用户分层、会员体系、商业转化等全方位、系统化的知识。跨界型融媒体人才除了通晓新理念、新方法、新工具,还需要将其转化成高水平原创内容的策划组织、融媒体产品整体架构等。芒果TV一直保持领先,其青春高能、活力四射的平台调性及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把握使之成为在线视频娱樂的主场,品牌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在“年轻人聚集的平台” 实现进阶转化,这些都离不开拥跨界融合的产品规划。比如,其旗下的综艺节目《一路成年》通过将品牌信息融入节目情感点,进行生活化场景植入,捆绑节目内天然契合的儿童场景,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接受品牌信息,并结合节目内公益环节进行公益深度植入。此外,京芒计划与大芒计划的实施,在节目外为品牌带货引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体现了媒体资源置换的价值。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加快,融媒体产品也会越来越多,这需要从业人员树立起内容生产、媒介传播、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的跨界融合思维。

3.富有活力的创新型人才。随着5G、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创新力将越来越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融媒体人才对行业敏锐的洞察力、对行业发展的创新性开拓,都将成为决定未来媒体竞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具有创造性想法的融媒体内容创新人才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智慧,而且更容易激发群体智慧,通过汇聚想法得到优于个体判断的群体智慧,在融媒体团队中形成以“点开花”带动“面结果”的良好成效。例如,进入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其融媒体内容创新要求从业者突破惯性思维,强化互联网理念,在融媒体内容、形式、业态等各个方面都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很多省级卫视对于内容创新的追求与日俱增,保护内容创新者的生态体系更是不断完备,组建团队、提供创意输出场景、解决资金费用等系列的顶级的协同资源支撑,让足够优秀的创意和创作者有更多发展机会和上升空间。

在媒体融合的大浪潮中,高质量的媒体人才队伍需要高校教学和社会媒体合力培养。通过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教育、媒体内部科学化的选人用人机制、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实现融媒体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实用性、持续性,不断推动融媒体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1.结合融媒发展需求,提升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行业适配度。与单一的传统媒体相比,融媒体具有“资源融通、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荣”等特点。这必然要求从事融媒体行业的人员要具备更高的综合技能。因此高校要深刻把握传媒生态中发生深刻改变的媒介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把握媒介运营的行业趋势,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培养新闻人才的媒介素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传媒人才。一方面,要合理配置专业课程,打造理论认识、技术业务和媒体运营等知识体系,以学习新闻传播的基础理论为支撑,让学生充分掌握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充分开展网络传播应用技能教育,提升新闻人才业务技能水平,打造复合型人才。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全媒体业务技术与艺术创意的融合性,采用课题式、合作导师制等模式,理论教学与实战经验齐头并进,通过高水平系列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强化高校与媒体合作,通过战略合作、项目制教学,把国内外更先进的课程内容、方法引入课堂,提升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适配度。比如,浙江传媒学院与网易共同成立“浙江传媒学院网易产业学院”,在数字文化、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经济前沿领域加强合作。

2.媒体内部机制同频共振,赋能融媒体人才发展。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我们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项目化、扁平化等多元管理方式,实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同频共振。比如,人民网以打造复合型、全媒体人才队伍为目标,推动内容生产团队在守大局、懂新闻、能营销的同时,形成差异化发展。建立全媒体评估体系,开展媒介监测、热点事件分析、媒体竞争分析以及定点定向传播效果分析,激励内容生产向独家、原创、首发倾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专项评优、月度评优、年度精品等方式,对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采编业务给予支持。再如,湖南广电实施人才发展双通道,采取“H”型人才双通道管理,赋予专业人才更高的职业认可与价值,并以头衔形式承认专业人士地位,让专业人才享受对应管理级别的待遇,集团内部上千名内容制作者得到了才华施展的舞台,内容创新迸发出强大的活力。

3.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发融媒体人才活力。融媒体人才是新型主流媒体创新发展重要的能量源,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几乎所有创新性的产品都需要以不断的试错来寻找弱点,完善自身。融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新事物,在鼓励创新的同时,需要形成一种容错文化。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容错文化也是融媒体人才培养的必要氛围。但必须指出的是“错”不能超越法律的框架。对于年青一代从业人员占比较高的融媒体,必须要强化其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纪律意识,筑牢队伍的政治底色。在此基础上激发融媒体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就是相信年轻、敢于试错,在实战、项目中锤炼年轻人,促使其快速成长。比如,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湖南卫视,团队为鼓励创新,在节目一线和产业营销最前沿,倡导革新冒险、敢于试错。《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等品牌节目,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创新起到关键作用。为了保持节目的创意和活力,制作团队大胆引入试错机制,很多年轻创作者探索节目中的创新板块。这种“容错”文化赋予了员工创新的能力,团队不断解放思想、创意奔涌,释放出强劲的节目生产力。

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我们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的轨道上打造高质量的融媒体人才队伍。这就要立足智媒时代对于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培养兼具系统理论性和业务实用性的融媒体人才,不断完善媒体内部人才管理体系,强化人才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赋能融媒体人才发展,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媒体深度融合的下半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唐胜宏,田兴春,张辉.“激活+赋能”:培养全媒体创新人才[J].新闻战线,2020(14).

[2]成娟.湖南广电融媒体人才培养秘籍[J].传媒,2021(13).

[3]冯晶.论融媒体时代高校法治新闻人才培养[J].新闻研究导刊,2021(16).

【编辑:朱垚颖】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