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寅
摘 要: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宏观背景下,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资源条件支持和教学组织形式积极进行落实。家庭教育作为能够实现与终身教育目标匹配的教育模式,更需要适应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目标和要求,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发挥家庭教育在终身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文章针对终身教育环境背景下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进行研究,意在充分利用社区环境和家庭教育这两方面重要引导元素,为构建一个良好的终身教育环境提供帮助。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和相关服务的开展受到法律规范因素、资源经费因素以及人员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需要通过健全和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及融入先进的技术方法优化服务质量三方面路径,为适应终身教育环境构建起科学完善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提供保障。
关键词:终身教育环境;社区家庭教育;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0-0181-04
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资源条件为全社会的教育工作提供服务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现阶段学习型社会构建所提出的一方面重点要求。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结构单元,依托社区的客观环境资源、以家庭教育为出发点实现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全方位教育工作开展非常必要。在构建相应的教育指导服务模式时,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构建效果和构建质量会产生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完善和优化。
一、主题关键词的内涵分析
(一)终身教育的内涵
从具有共识性的角度上来说,目前学术界对于终身教育给出了相对明确的定义。主要是指人们在整个的生命过程中所能够受到的多种类型的教育与培养的总和。终身教育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是鼓励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当通过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促使个人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的一种理念。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终身学习是以教育者的视角,强调终身教育的模式出现。这一概念的产生,与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状态下,教育领域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完善也需要匹配跟进,而终身教育与全民学习是具有相关性的两个重点概念,是早在我国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一个具有核心性和代表性的教育领域政策和概念。但基于终身学习以及终身教育环境的构建,需要一个漫长时间的推进过程,且具体落实中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在初期规划阶段就被认定为一个需要持续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工作。从侧面反映出了终身教育工作在具体落实和执行中要本着不断坚持、不断创新的原则推进开展。
(二)社区教育的内涵
社区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环境以社区为主导。教育的目标也转变为满足社区内成员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在具体的教育引导工作开展时,也主要将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引导的载体和方式。通常来讲,社区教育一般由针对性的机构和团体承担。在常规的社会环境和机构中,志愿者服务组织、固定的社会团体、妇女联合会都是能够承担起社区教育工作的核心机构。在具体的教育引导工作中,除了为社区居民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和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外,满足社区群众的生活服务需求,为其主观的需求提供帮助,也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服务内容也更符合终身教育的基本内涵和要求。若将教育服务工作的开展更加有针对性地归纳到专业教育的范畴,社区教育在宏观上为居民提供的教育服务就包括了学前教育服务、学校教育服务以及部分面向成人的继续教育服务等[2]。
(三)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各个维度教育工作中非常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特征的一方面教育工作。从人的生长发育和个人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家庭教育是人们所接受的最全面最广泛的教育内容。当独立的个体作为家庭成员出现在家庭环境中时,家庭教育就已经开始从未成年阶段的父母教育以及逐步成年阶段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出发,对个体实施引导和教育,家庭教育的内涵也相对更为丰富的。不同的个人成长阶段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在侧重点和具体内涵上也存在差异。从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方面分析,可知家庭教育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密切的伴随性关系,是通过家庭环境与个人成长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沟通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在终身教育的宏观背景下,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都是伴随着个人成长和社会关系丰富而需要注重的两方面重点教育内容。
二、基于终身教育环境营造的社區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状态分析
(一)阶段性成果分析
社区家庭教育的系统和模式构建是基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教育工作改革完善需求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模式。因此,社区家庭教育模式的推进在初级阶段受到了多方面资源条件的支持。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上来看,随着社区家庭教育模式的推进,基于这一教育体系的组织机构已经初步建立,且顶层管理部门的涉及面具有广泛性和专业性的特征,比较有代表性的典型部门包括了民政部妇女联合会等[3]。这些宏观的顶层管理部门具有非常显著的开展区域工作权威性和针对性,且由于管理权限的优势能够促使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在执行落实上有更加规范的制度体系和规则要求做基础。由于我国的行政机构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基于终身教育网络的构建,也按照行政单位的层级形成了匹配的网络结构。除此之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与服务机构也开始随之出现。针对家庭教育中思想和精神维度的问题,这些机构能够给予更加专业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最后,基于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大力推进和落实,从事相关教育引导工作的人员团队也在不断地壮大。人员结构从最初的基于政府部门和单位的推荐和培养逐步发展为相关的专业讲师或专家。一些热衷于教育事业、具备过硬专业能力水平的志愿者,也加入到了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的团体中。
(二)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开展中的实际问题分析
1. 相关的法律与政策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我国的提出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认知基础。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与具体工作开展的进度匹配性存在一些问题[4]。社区家庭教育工作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也相对更为广泛,这意味着具有标准化特征的规范和政策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制定出能够广泛适应于社区终身教育工作的制度和规范是现阶段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开展中上级管理部门应当考虑的关键性问题。从目前的法律体系建设上来讲,《教育法》虽然作为宏观上的法律法规政策,指导着我国教育领域各项工作的开展。但基于社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法规政策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内容结构。这会导致社区家庭教育在执行落实中若出现了一些细节性或特殊性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政策和规范做约束和指导,最终使得出发点良好的社区家庭教育服务工作在开展效果上受到严重的影响[5]。
2. 宏观上的资源条件支持存在不足
这里所强调的宏观上的资源条件主要包括资金和资源两部分内容。首先,作为社区环境中的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所需要的针对性经费额度和应用需求必然是相对较高的。家庭教育所涉及的内容也相对更为广泛,这意味着匹配的辅助教育服务工具和设施的匹配也应当达到较高的水平层次。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来看,由于社区家庭教育的普及需要针对性的经费和资源条件做支持,部分城市或区域的社区家庭教育服务工作开展时出现了缺乏经费支持或资源条件支持的力度充分性不足的问题。这在影响这方面教育工作开展和推进的实际效果的同时,体现出社会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漏洞和不足。而关于导致资源条件支持不足的主要原因,与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发挥有直接关系[6]。
3. 专业的人员团队建设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
家庭教育服务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涉及社区家庭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因此,虽然现阶段社区家庭教育已经获得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源支持,但由于这部分人力资源的教育培养和引进的持续性不足,导致相关专业人员团队的建设在力度和效果上出现了欠缺问题。另外,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体系的构建中,由于所需要开展的教育指导和服务在内容上不仅包括了理论知识部分,还有一些涉及精神和思想层面的引导教育部分。因此,对专业服务人员团队的素质水平要求会更高。但目前由于教育培训工作的体系建设缺乏完善性,相关的教育引导工作也需要依托阶段性的时间成本付出以达到预期的人员培养效果。因此,专业团队建设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和问题。不断加强专业人员团队的建设是更好地开展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体现出终身教育环境下社区家庭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构建的科学路径
(一)积极借鉴现阶段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虽然社区家庭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现阶段仍处在初级阶段,但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不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部门的社会服务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借鉴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合理有效的利用和分配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为更好地构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供帮助[7]。另外,对于取得阶段性成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相关工作者也应当引起充分重视,通过不断总结和解决问题,找到更加科学的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路径。
(二)加强法律层面的完善与体系构建力度
法律规范的制定以及匹配的执行落实要求和方案的出台对于提升相关服务体系构建的实效性具有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于更进一步地推进和完善社区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体系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了法律维度的内容和体系的支持,具体的服务体系功能发挥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层次。从宏观意义上来讲,无论是对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还是对于国家发展建设目标的达成而言,家庭教育是具有根源性影响的一方面教育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规制定需要结合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宏观上的法律制度制定以及执行落实环节的具体政策与规范落实,为更充分地发挥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作用提供帮助。关于法律法规的具体制定,一方面可从通过设置更加具有细节性和针对性的分支,将家庭教育这一专题作为相关法规政策制定的切入点,依托家庭教育的特征以及终身学习背景下社区家庭教育的功能发挥特点制定具有执行落实可行性的法规和政策,为更进一步推进相关教育体系和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和支持。另一方面,从法律制定的角度上来说,为了确保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符合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在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时,还应当充分吸收和借鉴专家学者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所制定出来的法规和政策具有实践层面上的可行性和法律层面上的约束力。
(三)积极发挥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与相关服务体系的管理责任归属有直接的关系。为了充分发挥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相关组织机构的划分以及管理职能的层级性划分过程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与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有机融合。将两者统一划归到由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规划的内容体系范围内。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应当通过发挥宏观上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激发一些来自民间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社区环境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中。为具体的服务功能发挥寻找更加充足且多元的资源条件[8]。而为了确保具体工作的落实,在有效性和合理性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层次,政府部门还应当基于社会组织、政府组织管理职能和机构责任范围,合理划分职责,以便在具体问题处理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权责分明,及时规避和有效处理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
(四)依托先进的技术方法不断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智能化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体现着现代各项工作开展的先进性,也是互联网时代所具备的一个典型特征。在相关的教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先进技术和平台的应用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为了构建一个完善的社区家庭教育服务体系,针对性设备和技术的引入应用,可从根本上实现服务体系功能的完善和丰富,充分发挥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的积极作用。所谓先进的技术与方法的融合应用,主要是指网络平台信息技术以及一部分智能化的设备和资源的应用。尤其是在社区环境下,引进先进的智能化设备是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各方面学习服务需求的重要方法。从现代社区建设和家庭教育服务的提供方面来讲,除了依托社区环境、面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外,智能化的便民服务体系和相关的教育引导宣传渠道也呈现出不断完善的趋势。这意味着相关的教育服务工作在内容的丰富性、项目的针对性上都得到了根本性提升。从居民的主观感受上来说,融入了先进的技术和平台后,其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社区环境下接受的家庭教育以及相关的服务和指导更加具有先进性和专业性。除此之外,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还可以依托专业人员团队的引入作为动力。社区方面应当结合家庭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居民们的实际需求定期聘请一些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思想认知水平的教育引导团队,通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或相关培训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接受家庭教育和社会维度的服务提供便利。这种从理论到实践、从日常生活到专业教育领域全方位开展起来的教育服务工作,必然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对于家庭教育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四、结语
综合本文的分析可知,社区家庭教育服务是基于社区环境,以家庭教育为契机,通过充分利用多元化素材和资源完成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任务的新型教育服务模式。在实践应用中,这一服务模式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托客观上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多方面的资源做支持。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基层工作者应当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这方面教育和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实现服务体系的有效构建,为实践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小素,范立昱,聂翠云. 生命历程理论在终身学习共同体构建中的应用[J]. 中国成人教育,2021(03):3-6.
[2] 翟炎杰,何婧.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构建及应用——以河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2019(11):54-57.
[3] 王治芳. 构建家校社共同体提升家长教养知能——山东省家长教育创新纪实[J]. 中国成人教育,2019(21):75-79.
[4] 原新利,孙景超. 对我国家庭教育立法的几点思考——基于学习权保障的视角[J]. 教育探索,2020(12):1-5.
[5] 刘丽,邵彤. 我国家庭教育地方立法的经验与不足——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03):46-54.
[6] 高欣,徐嘉徽. “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组织与服务的网络实践模式构建研究[J]. 情报科学,2020(02):151-155.
[7] 韦怡彤,王继新,丁茹. 混合式学习环境下深度学习导向的协同知识建构模式研究——以《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9(09):128-134.
[8] 张志鹏,赵迪. 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社区教育的潜力及其激活机制[J]. 成人教育,2021,41(02):31-36.
(荐稿人:卢建平,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瑞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