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禹西
作为消费者,每当看到食品安全事件曝光都免不了感到气愤。因为大多数时候,人们不能亲眼监督食品生产过程,无法了解食品企业的真实情况,对食品生产和销售过程有太多盲区。如何增加品牌诚信度、提升透明度,这需要国家、社会、品牌和消费者共同发力。
号称老坛腌制、足时发酵的酸菜,其实是从肮脏的土坑里生产出来的。明明是廉价的木薯粉制作的粉条,包装上却明目张胆写着“纯红薯粉条”。以“公平守正 安心消费”为主题的2022年“3·15”晚会一经播出,插旗菜业生产的酸菜和禹州粉条就引起大众哗然。触目惊心的食品生产场景和背后的真相,使得舌尖安全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这十年来,不少大大小小的品牌都被“3·15”晚会曝出涉及食品安全的负面事件,随之而来的是品牌形象一夜之间崩塌。3013年,吉野家被曝出餐具不消毒,导致该公司股价连连下挫;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披露了澳大利亚澳妙可婴幼儿奶粉存在篡改保质期的行为,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该批奶粉进行了无害化销毁处理;2015年,小肥羊、呷哺呷哺以猪血冒充鸭血,企业遭遇品牌信誉危机……
“3·15”是企业接受诚信经营和服务质量大考的时刻。食品生产、加工是与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特殊行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3·15”曝光的企业面对市场诱惑和利益驱动,违背食品安全和社会诚信原则,违法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伤害。究其原因,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第一种情况是企业内部缺少完整和成熟的质量内控体系;第二种情况是质量内控体系完善,但员工未完全按照严格的流程和标准执行;第三种情况是企业明知有质量问题,还逃避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监管,以牟利为目的铤而走险。
例如2019年,不法商家在饲料中加入添加剂,使普通鸡蛋的蛋黄颜色变深,摇身一变成为土鸡蛋。经营者在选取原料环节,不是为了节省成本赚取更大的利润而偷工减料,使用劣质原材料,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使口感和品相变好,违规使用添加剂。
此外,有些食品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唯利是图,罔顾法律法规和消费者的健康;在销售环节,为了提升销售量而虚假宣傳、山寨名牌产品等,殊不知这些是违规、违法的行为。
近年来,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
2020年,山东即墨部分海参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加入农药敌敌畏,涉案当事人受到行政处罚。2021年,河北沧州青县存在部分经销商贩售瘦肉精羊肉的现象,涉事企业负责人被控制。政府大力监管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不断探索实践,食品安全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从这十年来“3·15”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看出,食品企业在落实主体责任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也是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做人要讲诚信,做品牌也是如此。尤其是食品品牌,不讲诚信会使品牌形象大打折扣。以星巴克为例,2021年先是因“星巴克无锡线下门店使用过期食品原料被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百万元”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随后又因“驱赶民警”事件再度上榜,引来网友一致“讨伐”,称霸市场多年的星巴克跌落神坛。还有广为人知的杨国福麻辣烫、奈雪的茶、小龙坎火锅店、华莱士快餐店等,都因食品安全问题使自身诚信度遭受质疑,与此前打造的“网红”形象形成巨大落差。可见,不能坚守食品安全底线的企业最终都会自食恶果。
作为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从事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的企业应该落实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推进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这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抓住关键环节,包括落实食品安全的生产责任、管理责任、质量检测责任、风险防控责任等。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抽检、整治、行政处罚等手段,坚持聚焦消费者关注的环节和问题,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的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虚假宣传、违规销售、“黑工厂”“黑作坊”等行业乱象,尤其要重点整治消费量高、关注度高、风险程度高的食品品种,从而监督企业合规生产,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与此同时,历年来“3·15”晚会曝光的食品事件还反映出企业对诚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基础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指导,导致诚信机制很容易被市场利益的诱惑打破,造成严重后果。
那么诚信体系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通俗来讲,诚信体系就是指企业在各个运行环节都要讲诚信,以此形成的一套规范的体系。在产品生产环节,要以诚信保证质量,不以次充好,不偷工减料,更不能对农药残留、微生物、添加剂、有害物质放任;在运营方面,企业要依法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和执行合同等;社会责任方面,要以消费者健康和社会安定为己任,对假冒伪劣产品说“不”,不欺瞒消费者,做到诚信经营等。
面对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虽然说事后對症下药的解决不如事前做好诚信经营和安全监管工作,但是事后如何处理也值得人们思考。目前,对于已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相关监管部门的惩罚力度并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究其根源是其犯罪成本太低。
2022年,胖哥俩肉蟹煲因采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被北京市顺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款6000元,并没收违法所得878.84元。这种惩罚力度对一家企业来说相当于九牛一毛,几乎起不到震慑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屡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屡教不改的重要原因。
这类事件虽然存在,但是纵观我国食品行业发展史不难发现,在民众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强化,食品安全曝光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正是有了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人们对食品安全才越来越有信心。十年来,遇到突发事件时,食品企业不再手足无措,而是积极、有效地改进。就像饿了么平台在被曝出“黑心作坊”之后的两个月就公开宣布了整改进度:淘汰了677个商家,淘汰率高达30.2%。在这些被淘汰的商家中,排在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资质不符、证照有问题以及信息填错等。
多年来,有很多像“饿了么”这样的企业从“3·15”曝光中深刻反思、痛定思痛、汲取教训,在食品安全方面提高意识,加大投入力度,提升监管意识,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食品,甚至默默努力,直至成为行业质量安全标杆,使得消费者从信心缺失到重拾信心。
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更要追求吃得好;不仅要求质量过关,更希望获得高品质的产品,这都是整个行业的进步所带来的变化。为了实现消费者的目标,有很多企业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追求高质量产品的道路上不断奋进。以粮油企业益海嘉里金龙鱼为例,企业以“打造世界安全餐桌”为己任,30余载不忘初心,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为推动食品工业行业发展和维护消费者权益不断贡献力量。
益海嘉里金龙鱼品管总监潘坤表示,作为一家让消费者安心的食品企业,保障食品的安全生产应从各个方面进行严格把控。“我们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管理和风险控制高度重视,专注于建立一个包含产业链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做好源头管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和终端客户服务等环节无缝衔接,从而实现产品全程可追溯、风险可防控,确保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潘坤说。
这样稳扎稳打的食品企业还有很多,将安全和高质量生产落实到企业运营的每个步骤中才能获得长久稳健的发展。安全生产重在行动,希望被曝光的企业不要停留在表面和嘴上功夫,而是真实地去改进和弥补。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但维护消费者权益应该落在每天中的每时每刻,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舌尖香从安中来,才是百姓心中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