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时空演变及“一区多园”创新比较

2022-05-26 19:12刘辉
科技智囊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关村创新

刘辉

摘  要:为更好地研判中关村未来发展趋势,科学制定中关村发展路径,研究中关村30多年来创新创业发展的时空演变历程及阶段特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采用空间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研究中关村,得到以下结论:从时间演变来讲,中关村创新创业发展过程,分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领跑创新”3个发展阶段;从空间演变来讲,中关村发展是由街区向校区—创新园区—科技城区(社区)多功能融合创新发展过程,是建设创新综合体的过程。通过比较中关村“一区多园”及全国10家一流高新区,分析发现:中关村“一区多园”在创新规模、创新投入产出效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与全国10个一流高新区相比,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规模和总量最大,但是创新对外输出和创新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关键词:中关村;时空演变;创新

中图分类号:X322;F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5.06

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从 20世纪80年代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21世纪初期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指数”、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世界的中关村”,中关村建设发展历程是中国从“模仿创新”“自主创新”走向“领跑创新”过程的缩影。现在的“中关村”早已不是地域空间的概念,而是“科学”“创新”“世界人才”“世界一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品牌,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印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代名词。系统梳理中关村创新创业时空演变,摸清“一区多园”优质要素集聚度,创新投入强度,取得创新成效差异等,对提升中关村创新服务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关村发展阶段划分及特点分析

创新创业是中关村的灵魂。从20世纪末的北大方正(1992年)、联想(1992年)、用友(1995年)、清华同方(1997年)、当当网(1997年)、新浪(1998年)、搜狐(1998年),到21世纪的奇虎360(2005年)、人人網(2009年)、京东(2010年)、小米(2010年)、字节跳动(2016年)等,中关村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了研究、开发、商业化、孵化一体化,创办了一大批引领全国乃至世界信息科技前沿的成功企业,形成“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的中关村理念,“科学民主、创新创业、宽容失败、跨界颠覆”的中关村文化。[1]

(一)中关村创新发展阶段划分

中关村发展历程是中国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政策驱动的结果,是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缩影。为更好地研判中关村发展趋势,要深入研究中关村发展的源头、过去和规律。按照国家五年发展规划、中关村建设和创新发展历程,笔者将中关村创新创业发展历程分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领跑创新”3个发展阶段。

1.模仿创新发展阶段(1988—2009年)

中关村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产物,是中国贸工技一体化1发展的民营科技企业从无到有“涌泉”式发展的产物。受改革开放和创新思潮影响,1980年,中关村办起了由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科技人员组成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打出“参照美国硅谷技术扩散的经验,在中关村发展先进技术”的旗帜。自此,中关村不断涌现出陈春先、王选、雷军、张一鸣等改革创新先锋,创办和培育“两通”、“两海”、清华同方、紫光等一批高科技企业。相关单位出台《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等政策,全面推进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方面改革,助推“科研成果快速变为商品化、知识和钱的结合创造巨大财富”[2],探索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

2.自主创新发展阶段(2010—2020年)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明确指出,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随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2010)》及中关村“1+6”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和“新四条”政策等相继出台,至此,中关村进入自主创新发展阶段。2004年,北京市统计局制定并连续发布在全国和全球高新区具有影响力的中关村指数。中关村自主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国际化影响力等到大幅提升,2020年中关村指数比2013年增长了2倍多。

3. 领跑创新发展阶段(2021年至今)

《“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和世界创新版图重要一极,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产生一批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主导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

(二)中关村指数的演变

为推动战略目标化,目标指标化,指标动态化和可视化,中关村制定了中关村指数,且中关村指数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一级指标越来越精准。该指数被誉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国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中关村指数的发展演变,标志着中关村发展从最初的经济增长、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带动和引领北京市经济发展,到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球国际创新中心,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影响力。

1.中关村指数1.0时代

2004年,中关村指数提出,到2011年,中关村指数以经济和技术创新为主。2004年初,中关村指数开始试算。到2005年1月,北京市统计局向社会公开中关村经济增长指数、经济效益指数、技术创新指数、人力资本指数和企业发展指数5个一级指标、15个指标值,重点综合描述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总体评价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2009—2011年,中关村指数由创新创业企业、产业发展、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环境、国际化5个一级指标组成。

2.中关村指数2.0时代

2012—2017年,中关村指数进入围绕创新和国际化微调整的2.0阶段。2012—2013年,中关村指数包括创新环境指数、创新能力指数、产业发展指数、企业成长指数、辐射带动指数5个一级指标;2014—2017年,中关村指数调整为创新环境指数、创新能力指数、产业发展指数、企业成长指数、辐射带动指数、国际化指数6个一级指标,具体围绕国际化指标、辐射带动力指标进行微调。

3.中关村指数3.0时代

2018年至今,以创新引领、全球影响力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中关村指数进入3.0阶段。为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关村示范区呈现的新特点、新趋势,突出反映中关村的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全球影响力、科产城融合发展等,“中关村指数2018”以2013年为基期,基数为100,设置了创新引领、双创生态、高质量发展、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至2020年末,中关村综合指数为251.3,创新引领指数301.6,双创生态指数388.9,高质量发展指数213,开放协同指数230.9,宜居宜业指数122.1(如图1)。

二、中关村空间演变和特点分析

创新创业空间包括物理创新空间和虚拟数字空间,其中物理创新空间包括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第三方创新机构等空间集聚发展,具体类型包括高科技园区、创意工厂、科学单元、开放式创新校园、知识城市、科学城等;虚拟数字空间是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媒体而出现的不同行业的学术交流群、特色任务和主题的创新社群,多样视频创新论坛和网络会议等。[3-5]

(一)创新空间演变与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创新用地供给和需求等密切相关

目前,中关村的建设发展远超行政地域空间范畴,已经形成以中关村大街南北轴线的海淀园为核心,集聚全国创新要素,成为领跑高科技、硬科技和黑科技等关键技术的创新枢纽、创新体系,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空间上,中关村发展演变经历“电子一条街”“一区五园”“一区十园”“一区十六园”4个创新创业空间的演变(参见图2-1、图2-2)。其功能相应从“电子一条街”“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關村科技园”演变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校区—创新园区—科技城区(社区)融合的发展空间,是大学—产业—政府深度融合创新的综合体。[5-8]通过分析中关村创新创业空间演变与城市功能和用地、空间邻近关系、创新创业要素集聚程度等,可以发现其具备以下特点。

1.创新创业空间演变受城市顶层设计和空间功能演变影响

据中关村村史馆资料记载,中关村曾是官商云集的驿站。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相继出台,北京功能定位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转变。伴随北京城市地铁及快速交通网络发展,城市功能和街道更新,中关村创新创业空间渐渐向外拓展。20世纪80年代初,电子一条街(1983年1月—1988年4月)自白石桥起,沿白颐路(今中关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和中关村路,至海淀路一带,东至学院路,形成大写的英文字母“F”型地区,被人们称为“电子一条街”,空间约4平方公里(参见图2-1)。从功能和空间上看,目前“电子一条街”已建设发展成“中关村创新创业大街”。南起白石桥、北至清华大学西门,全长7.2公里,包括中关村南大街、中关村大街、中关村北大街及两侧的“创新核心功能区”“协同创新功能区”“专业创新服务功能区”“金融创新功能区”“特色创新功能区”5个重点功能建设区,清华西门—北大东门地区、中关村核心区(西区—东区)、海淀黄庄、四通桥、魏公村、首体等6个功能协同发展区,以及6个街道,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等,是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区园的核心区。

2.创新创业空间演变过程是街区向校区—创新园区—科技城区(社区)多功能融合创新发展过程,是建设创新综合体的过程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紧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家一流科研院所,是领先技术研发创新地。《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1988年)、《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1999年)、《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2009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发展规划》(2020年)的相继出台,推进了中关村开放式创新校园、科技园区、创意园区、软件园和数字园区等知识密集型空间的建设发展。中关村依托空间邻近、创新认知邻近、创新组织和社群的邻近性条件,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交流和学习,强化学术界、产业界、政界的深入接触,实现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多种功能的融合。中关村在创新创业空间上呈现出知识创新空间、高技术产业空间和城市社区空间的耦合发展,从而从最初的街区,发展成新的创新综合体,呈现出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为母体,科技企业不断繁衍,向外扩张带动空间演变的特征。

3.创新创业空间演变过程是创新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是平衡创新用地供给和需求的过程

中关村海淀园处于北京市海淀区核心区,是北京市中心城区,在商业地租和城市土地价格“中心—外围”圈层影响下,出现中关村海淀园创新空间用地不能满足创新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用地需求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为降低创新成本、扩大高技术产品生产规模,开始进行分散化、外围组团化发展,形成了以海淀园为创新中心区,丰台园、电子城、昌平园、德胜园、雍和园、石景山园、亦庄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通州园为创新发展区,以京津冀、环渤海为主体并覆盖全国的辐射区。其中,海淀园承担研发、创新、总部运营等功能,重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区整合北京市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保、数字内容和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资源和要素,形成中关村“一区十六园,三十一组团”的创新创业空间格局(参见图2-2)。辐射区实现中关村技术、产品、服务、品牌和模式的输出与扩散,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中关村创新网络由全国协同创新发展到世界创新网络核心枢纽

经过30多年建设发展,中关村发挥创新资源密集,研发活动活跃,创新成果丰硕等优势,在全国各地(除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港澳台外),形成了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以不同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以创新创业服务链、高新技术创新链、科技金融资金链为网络,推动本地和北京高校、科研院所、高精尖企业、科技金融等创新资源和要素协同发展,形成知识研究、开发、商业化、孵化、创办企业、新产品等创新要素和资源在全国的优化布局,形成中关村前沿技术与京外制造业的优势互补。[7-9]

通过研究中关村与各地联合建设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内容和路径等内容,发现中关村在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网络具有以下3个特点:其一,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协同创新网络服务平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群,中西部城市群相对较少。其中,京津冀城市群(99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7个)、山东半岛城市群(15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及粤港澳大湾区(14个),另外北部湾城市群、哈大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分别是9个,成渝城市群是8个。天山北坡城市群和酒嘉玉城市群没有协作创新服务平台。其二,创新扩散受空间邻近、认知邻近、组织和社会邻近的综合影响。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知识主体的空间集聚性和邻近性促进知识溢出和提高创新效率,但并不是所有形式的知识都能轻易地在空间上发生转移,某些知识(隐性知识、技能知识、行动中的知识)更多是通过社会学习过程在人际关系互动中转移。[5]认知、组织和社会邻近性作用,大于空间邻近,甚至与区位无关。沿海经济发达、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丰富区域,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相对集聚。空间区位较为邻近的呼包鄂城市群和辽东半岛城市群,因为创新人才、创新认知及创新水平相对薄弱,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分布相对稀疏。其三,深化与世界知名科技园区合作交流,成为中国链接全球创新网络,展示中国创新成果的关键枢纽和平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中关村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积极推动机构创新、模式创新,集团化、品牌化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支撑,以人才为核心,以资本为保障,以服务为基础架构,实现中关村与海外前沿科技产业的有机结合,成为中关村布局全球资源配置与推动国际化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机构。截至2019年底,共设立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中关村德国创新中心、中关村波士顿创新中心、中关村以色列创新中心等4个海外创新中心。

三、中关村“一区多园”及全国10家一流园区比较分析

目前,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朝阳园、亦庄园、西城园、东城园、石景山园、通州园、大兴园、平谷园、门头沟园、房山园、顺义园、密云园、怀柔园、延庆园等“十六园(大兴—亦庄分开统计),三十一组团”。依据《北京统计年鉴(2021年)》和《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21)》统计数据,笔者对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十六园的建设开发强度、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程度、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能等进行比较。同时,利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1)》,从全国高新区发展视角,将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其他9个“世界一流”高新区进行比较,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一)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园的创新规模和创新总量较大,但创新效能和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0年末,海淀园规划总面积、总收入、研发开发人员和研发开发费用总量分别是17431公顷、29496.3亿元、492141人、1987.1亿元,占“十六园”总量的40.7%、40.8%、54.6%、52.5%,居“十六园”首位(参见表1)。但是,从开发强度(累计已开发土地面积/规划中面积)、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程度(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开发土地面积,单位:个/公顷)、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能(当年专利授权数/当年专利投入费用,单位:个/亿元)、技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来看,2020年末,海淀园分别是83.72%、0.58个/公顷、16.75个/亿元、29.42%,分别居于“十六园”的第三、第六、第十五、第三(参见表1)。通过分析2020年末统计数据可知,中关村海淀区的科技创新规模和创新成果虽然很大,但是创新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中关村创新总量和创新规模最大,但是对外创新输出和创新效率有待提升

依據《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1)》数据分析,可发现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有3个特点:其一,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总量和创新规模位居169家国家级高新区之首。在2020年末,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数、从业人员、技术收入、净利润和实缴税收发展指标值位居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之首,分别占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的17.6%、12.6%、28.4%、13.4%、13.9%,占全国10家一流高新区(参见表2)的37.6%、31.7%、36.4%、36.6%、33.1%。其二,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对外联系强度和规模有待提升。2020年末,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外出口额仅为2667.8亿元,低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211.7亿元)和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770.8亿元),位居第三,比上海张江少100多亿元。这表明中关村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创新能级还有待提升。其三,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贡献率和单个企业平均实缴税收相对较低。尽管在创新规模和创新总量上,中关村在全国优势比较明显,但是从技术收入/营业收入比和实缴税收/企业个数(万元/个)的比较来看,2020末,两指标分别是22.2%和951.3万元/个。其中,技术收入/营业收入比小于武汉东湖(34.2%)、杭州高新(30.4%)、上海张江(23.2%)、深圳高新(23.1%)、西安高新(22.9%)、成都高新(22.3%),在10家一流高新区中居第七;实缴税收/企业个数(万元/个),在10家一流高新区中居第九。

(三)中关村产城融合创新发展来看,未来需要提升部分园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吻合度

緊邻城区和城区内部的园区,一方面是城市产业集聚和城市经济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又是用电、用水,排放二氧化碳较高的区域,实现产业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关村“十六园”中以创新服务和高新技术软件开发为主的园区主要集中在北京核心区、中心城区和生态涵养功能区,部分工业化比重较高的园区与北京市功能区发展不太吻合,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进行调整。2020年末,“十六园”非工业化率大于70%分别是海淀园(91.40%)、丰台园(95.74%)、朝阳园(94.30%)、东城园(99.47%)、石景山园(96.93%)、门头沟园(88.38%)和通州园(71.75%)。而工业化比重较大,非工业化率较低的怀柔园(23.74%)和延庆园(34.85%),需要在未来发展中提高现代科技服务业和高端商务服务水平,将部分与区域功能不符合的新材料制造、能源环保制造产业,按照“飞地模式”“园区合作模式”等生产方式进行合作或者转移。

四、结语

文章研究中关村自主创新区3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创新创业拓展空间演变,发现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创业处于“领跑创新”发展阶段,“十六园”创新创业发展规模和创新投入产出效能差异较大。在全球创新网络中,中关村创新综合体和协同创新网络枢纽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促进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和世界创新版图重要一极,今后还需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位于北京,创新人才、创新机构、创新政策、创新资金等创新资源密集,其发展前景取决于区内创新型企业的不断繁殖和衍生,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10],而目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和发展水平如何?哪种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创新型企业的不断繁殖和衍生及如何营造?强化科技—教育—经济联系显得尤为必要,为此,需要深化研究中关村创新服务体系和创新服务网络等内容。

第二,人才、资金和技术,是创新创业的三大要素。依据中关村发展定位和目标,要系统梳理中关村创新创业人才发展中的基础和问题,研究未来创新人才发展供给和需求,提出创新人才结构,搭建创新人才平台,细化创新人才管理,提高人才服务(人才数据库和人才网)水平,优化创新人才投入和人才效能等。

第三,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包括“一区十六园三十一组团”,各园区和各组团创新创业发展各具特色,一方面如何深入融入北京市“三城一区”创新空间,另一方面如何促进创新型空间、人才社区与知识城市空间之间融合,建设产学研融合基地、创业型大学、科学城、技术走廊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释:

1.贸工技一体化:“贸”指贸易,如代理、代销、经销等;“工”指加工、生产,包括自己加工生产、委托加工、外协加工等;“技”指技术、研发,包括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贸工技一体化指同一经营主体的业务生态体系内,不同产品或服务的“贸”“工”“技”3种方式组合形成的公司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德禄.中关村文化是创业者的文化[J].中关村,2015(09):76.

[2] 陈春先.中关村二十年发展的思考[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0(02)18-19.

[3]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0-233.

[4] 吕拉昌,等.创新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82-208.

[5] 苗田,等.打造21世纪知识综合体——再论世界的高技术园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80-96.

[6] 苏文松,郭雨臣,苑丁波,等.中关村科技园区智慧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动力因素和集聚模式[J].地理科学进展,2020(09):1485-1497.

[7] 姚永玲,金海波.创新产业的空间网络与创新链——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17(01):10-17.

[8] 谭成文,杨开忠.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问题剖析[J].中国软科学,2001(04):92-96.

[9] 冯健,王永梅.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社会空间特征[J].地理研究,2008(04):1003-1015.

[10] 王缉慈.关于北京中关村发展模式的深层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01):54-57.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Zhongguancun and the Innovation Comparison of “Multiple Parks in One District”

Liu Hui

(Beijing Jingtia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o.,Ltd.,Beijing,100037)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judg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Zhongguancun and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Zhongguancun,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in Zhongguancun over the past 30 years. B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Zhongguancun. This paper through spatial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o study Zhongguancun,The results show tha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evolution,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Zhongguancun is divided into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imitation innovation”,“independent innovation”and“leading innovation”. In terms of spatial evolution,the development of Zhongguancun is a process of multi-function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from blocks to campuses,innovation parks,science and technology urban districts (communities),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complexes. By comparing zhongguancun “One district with multiple parks”and 10 national first-class high-tech zones,it is found that zhongguancun“one district with multiple parks”has great differences in innovation scale and innovation input-output efficiency. Compared with the top 10 national high-tech zones,The Innovation scale and total volume of Zhongguancu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are the largest,but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innovation output and innovation efficiency.

Key words: Zhongguancun;Time and space evolution;Innovation

猜你喜欢
中关村创新
中关村产业孵化链发布
中关村
中关村银行有望批筹管委会主任郭洪拟任董事长
中关村的记录者
2013年中关村节能环保业总收入2500亿元 同比增18%
真正中关村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