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宇宙大脑与宇宙身心

2022-05-25 03:01黄欣荣王瑞梅
关键词:智造万物宇宙

黄欣荣,王瑞梅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1)元宇宙是20世纪中叶信息理论以及信息革命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信息革命的继续。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学者提出信息革命和信息社会即将来临,信息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成了哲学研究的新对象。国内外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信息哲学的探讨,邬焜、卢恰诺·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逐渐沿着不同的技术方向深入发展,分头解决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新技术,因此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各领风骚七八年。这些信息技术分别为信息社会、信息世界的建构提供了某个方面的专门技术,因此哲学界随之开展了赛博空间、互联网哲学、大数据哲学、智能哲学、虚拟实在等哲学问题的探索。从技术上来说,元宇宙是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是各种信息技术盲人摸象之后集成在一起形成的整体性数据空间。元宇宙提出后,哲学界虽然有不少学者开展了哲学探讨,但更多持批判、否定和担忧的态度。刘永谋在《元宇宙的反叛》中就认为,元宇宙是新瓶旧酒,无非是赛博空间的高级形式,并要小心元宇宙的反叛。其他不少学者也表现出这种批判和担忧。笔者秉持乐观主义态度,在元宇宙概念刚刚提出之时就撰文《元宇宙的技术本质与哲学意义》,充分肯定了元宇宙对宇宙世界和人类未来的积极意义,并提出要从宇宙观和身心关系来深入思考元宇宙。随后在《元宇宙的哲学探索——从信息社会到宇宙大脑》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前文的观点,并提出了宇宙大脑的概念。本文则继续深入探讨人类如何展开对宇宙世界的信息化、不断建构宇宙映射世界的,并指出人类借助信息技术最终逐渐形成了数据平行宇宙,从而迎来了更加智慧的元宇宙。今后,笔者还将继续深入探讨人类在数据平行宇宙这个意托邦世界里如何变身“创世主”,如何开展自组织和创世造物活动,以建设未来美丽的新世界。参看黄欣荣、曹贤平《元宇宙的技术本质与哲学意义》(《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2022年1月14日网络首发)、黄欣荣《元宇宙的哲学探索——从信息社会到宇宙大脑》(《理论探索》2022年第2期)等文。1992年科幻小说《雪崩》的元宇宙概念在2021年被翻新并重新阐释之后,得到了各界的热烈响应,也引发了各种争论。有人认为这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新阶段,即将把人类带进元宇宙时代;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与技术的合谋,纯粹是一场骗局;还有人认为这是旧饭新炒,了无新意。从哲学上来看,元宇宙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基于自然宇宙而又超越自然宇宙的智慧宇宙逐渐形成,也意味着人类开始了以自然宇宙为基础的数据平行宇宙的建构。如果我们把自然宇宙比喻为宇宙之身的话,那么这个数据宇宙就可以比喻为宇宙之心,也可以称为宇宙大脑。这样,所谓元宇宙就是宇宙之身和宇宙之心的阴阳合一,自然宇宙从此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易沟通,人类则将变身“创世主”,在智慧宇宙中实现各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创新、创造。为此,本文从身心哲学的视角来分析元宇宙的哲学本质,用智慧宇宙、宇宙大脑、宇宙之身、宇宙之心等新概念来诠释元宇宙的哲学意义。

一、从自然宇宙到元宇宙:人类为宇宙智造智慧大脑

元宇宙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跟宇宙还搭上了关系呢?它真跟宇宙有什么关联吗?这一系列问题都急待我们去回答。

在中国哲学中,“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2)(战国)尸佼:《尸子》,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7页。,也就是说宇宙涉及时空观,把时间和空间关联在一起而形成认知时空的超大尺度坐标系。所谓宇就是无限空间,所谓宙就是无限时间,所谓宇宙(Universe)也就是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集成,即所有时空无所不包。宇宙在物理意义上被定义为所有的空间和时间(统称为时空)及其内涵,包括各种形式的所有能量,比如电磁辐射、普通物质、暗物质、暗能量等,其中普通物质包括行星、卫星、恒星、星系、星系团和星系间物质等。宇宙还包括影响物质和能量的物理定律,如守恒定律、经典力学、相对论等。

元宇宙这个词,是英文Metaverse的中文翻译。无论是英文Metaverse还是中文“元宇宙”,在词义上都与宇宙一词有着紧密的关联。从英文来看,Metaverse是由Meta和Universe两个词合成精简而成,Meta有“元”(本原)和“超”(超越)的意思,而Universe则有“宇宙”“天地万物”“万象”等意思,因此,从词义来说,英文Metaverse,其词义的确与宇宙密切相关。对应的中文翻译,则出现了前后两种译法。Metaverse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雪崩》之中,在翻译该小说时,译者将其翻译为“超元域”,这个中文翻译似乎看不出它跟宇宙有什么关联,而2021年再次被美国罗布乐思(Roblox)沙盒游戏借用上市之时,国内学界就将其翻译为“元宇宙”,这个翻译就直接与宇宙有了关联,而且Universe被翻译为宇宙也的确合适。

从名称来说,元宇宙与宇宙有着直接的关联,那么从内涵来看,元宇宙真跟宇宙学有内在联系吗?元宇宙这个词还刚刚兴起,目前还缺少比较一致的定义,但已有一些共识。有人认为,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3)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沈阳团队:《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2021年9月16日,https:∥ishare.iask.sina.com.cn/f/ 12EQYVLLMIRx.html,2022年4月25日。也就是说,元宇宙不只是下一代互联网,更是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元宇宙连接虚拟和现实,丰富人的感知,提升人的体验,延展人的创造力和更多可能,虚拟世界从物理世界的模拟、复刻,变成物理世界的延伸和拓展,进而反过来作用于物理世界,最终模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是人类未来生活方式的重要愿景。(4)中信证券研究部许英博、陈俊云:《元宇宙:人类的数字化生存 进入雏形探索期》,2021年9月12日,https:∥www.doc88.com/p-99799868322870.html?r=1,2022年4月25日。也有人认为,所谓元宇宙就是人类利用一系列信息技术对现实宇宙进行数据化,由此将自然宇宙投影到数据世界,形成一个与自然宇宙相对应的数据平行宇宙,人类借助虚拟现实等界面技术可以在数据平行宇宙中沉浸、体验并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5)黄欣荣、曹贤平:《元宇宙的技术本质与哲学意义》,《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20-27 页。由此可见,元宇宙之所以会用“宇宙”这个词来命名,是因为它的确与宇宙密切相关。如果说宇宙学研究直接的自然宇宙的话,那么元宇宙重点研究自然宇宙的数据投影,即数据虚拟的平行宇宙。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原始物质逐渐演化出世间万物并最终出现人类。人类出现之后,逐渐与其他万物相别,演化出具有更加复杂思维能力的人类大脑。也就是说,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最主要的是除了具有物质构成的身体之外,还有一个能够反映外部世界的智慧大脑。正是人类大脑对外部世界信息的感知、存储、处理和提炼,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识世界。

元宇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们往往停留在虚拟现实、区块链之类的具体技术形态之中,没有超越目前尚未完善的具体技术来看到背后的本质。人类因为有了大脑,就可以将外在世界的信息映射到大脑之中,以信息的形式存储、加工并形成意识,也正因为有了意识,才让人类成为具有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智慧动物。但是,我们反观人类所生活的宇宙世界,就会发现,这个茫茫宇宙没有一个类似人类大脑的组成部分,更没有类似大脑功能的宇宙意识和宇宙精神。正如《道德经》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6)老子:《道德经》,岳昌强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4页。,天地万物不懂得知情意,没有感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情感能力。这也就是说,自然宇宙完全按照自然规律运行,它没有一个像人类一样的智慧大脑,能够实现自然宇宙的映射、感知、储存、处理和决策,因此人类与缺少智慧“大脑”的自然宇宙沟通起来十分费劲,不得不自己去感知、处理和决策。

元宇宙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为自然宇宙智造一个类似人类的智慧大脑,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宇宙大脑。(7)黄欣荣:《元宇宙的哲学探索——从信息社会到宇宙大脑》,《理论探索》2022年第2期,第5-11页。所谓宇宙大脑,就是人类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各种智能感知技术,把自然世界万物通过数据的形式进行感知、测度,从而形成一个以数据为基础的映射世界,这个数据映射世界就像人类大脑对物质直接的反映一样,能够全面反映、刻画自然宇宙,形成一个以数据为基础的平行的映射世界。这个宇宙大脑可以映射、反映自然宇宙并汇聚人类所有的智慧,同时一旦形成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可以反作用于自然宇宙。随着元宇宙时代的来临,人们发现,宇宙大脑已经具备了雏形,并正在不断形成和完善之中。

因此,从哲学存在论的视野来看,元宇宙的本质是随着宇宙大脑的逐渐形成,宇宙世界从原来单一的自然宇宙逐渐走向自然宇宙与数据平行宇宙共同构成的智慧宇宙。“现实世界是一个世界,这个现实世界延伸出了一个虚拟世界。”(8)[韩]李林福:《极简元宇宙》,黄艳涛、孔军译,北京:中译出版社,2022年,第5页。如果把自然宇宙比喻为宇宙之身的话,那么数据平行宇宙就是宇宙之心,而元宇宙就是宇宙身心的合一,因此智造宇宙大脑、补齐宇宙之心,是人类长期而艰难的使命。

二、从语言壁画到符号文字:宇宙大脑的模拟智造时代

有些人认为,元宇宙的建设并不是现在才开始,而是早就开始了。如果说元宇宙的本质就是形成自然宇宙的投影、映射世界,即人类基于自然宇宙又超越自然宇宙去智造平行宇宙,那么这种意义上的元宇宙的确是早已存在,人类早就开始了元宇宙的建设。可以说,一直以来,人类就在利用各种手段建构一个超越自然宇宙的人造平行宇宙,即宇宙大脑,或者说宇宙之心。然而,由于缺少合适的技术手段,宇宙大脑的建构一直难以完成。

《圣经》里曾经记载人类建造通天塔的故事。传说人类起初共同使用一种统一的语言,在建造诺亚方舟之后,商量着建造第二个伟大工程:通天塔,并通过通天塔来进入天国去揭示宇宙的秘密。该工程虽然浩大无比,但因为人类语言相通、同心协力,通天工程异常顺利,很快就高耸入云。但是,上帝认为人类通天工程一旦成功,上帝的秘密就难以保守,于是上帝就使出自己的绝招,让人类的语言不再统一,分离成千差万别的各色方言。人类失去了互相交流的工具,就开始各行其是、难以合作,因此通天塔工程就难以为继,成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烂尾工程”。

在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成熟的语言,更没有记录的文字,但人们就开始用最简单的图画将自然界的一些事物摹画在洞穴岩壁之中,这可能是人类最早对自然事物的映射。也就是说,远古时代的原始人就试图用摹画的形式来建立自然世界的映射世界。

随着语言、文字的诞生,人类有了更加科学、精准的手段来映射自然世界。人类用相互可交流、互通的语言符号来建立映射世界。我们人类大脑虽然可以映射自然万物,但如果没有语言文字,就无法实现主体间的信息理解,更无法将大脑中的映射描绘出来,从而实现思维的外化和交流。

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继续使用图画、图像、图形的形式来映射世界万物,更为重要的是还发明了符号、数字等更加抽象的符号体系来刻画、映射世界。语言文字由于具有地方性和模糊性,刻画和交流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信息的失真,因此语言文字所映射的世界往往缺少精准性,并带来交流困难。符号、数字的发明让世界的映射更加精准、通用,因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基本上都统一用同样的图形、符号、数字来刻画映射,从而带来了更加精准、通用的刻画工具。

图形、语言、文字、符号、数字等等,其实只是建造映射世界的软件工具,除了这些软件工具外,还必须具备储存映射世界的硬件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记录映射世界的硬件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进化。在古埃及、古巴比伦,人们最早用泥板来记录世界的各种映射,古代中国曾经用岩石、洞壁、龟壳等材料来完成映射信息的存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用得最多的是纸草,而此时的中国则开始采用竹简或锦帛等材料。造纸术出现之后,纸张成了最便捷、高效的记录、存储映射信息的材料,而毛笔、鹅毛笔、印刷术则成了最好的信息记录手段。一直到电子存储出现以前,纸张、写字、印刷一直都是人类记录、存储世界映射信息的最佳硬件和刻录方式。

从远古社会到信息革命来临之前,人类经历了智造宇宙大脑的漫长过程。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缺少数字化技术,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使用的都是自然界中已有的一些材料或已有材料的变形改造,也就是说处于模拟技术时代。所谓模拟,是对真实事物或者过程的物理模仿,并通过物理模型来表现观察或研究对象的关键特性。所谓模拟技术,就是利用非数字化的物理符号来表征信息,并用连续的模拟信号传递,例如“大哥大”手机、有线电视信号、对讲机等,都是以声音或图像信号的连续变化的物理量传送的。

模拟智造时代大概可以分为早期的图画、实物表征阶段,语音、文字表征阶段和符号、数据表征阶段等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但无论在哪个阶段,它们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1)智造宇宙大脑的存储硬件材料都是自然物质,或自然物质的简单加工,例如岩洞墙壁、草纸、竹简、纸张等;(2)映射过程完全依靠人工实现,无论是壁画、草纸、竹简还是纸质书本,都是依靠刻画、书写或印刷等人工途径;(3)智造的最终形式是图形、影音、文字,也可能是实物模型,当然也可能是有更加复杂的各类机器等器物。人类利用这些模拟技术手段,将自然宇宙万物映射到岩壁、草纸、竹简、纸张或实物模型上,让人类可以通过这些映射刻画和认知宇宙万物。

模拟手段能够智造宇宙的映射世界,优点是实现手段比较简单,硬件的复杂度也比较低,软件则直接使用人类的自然语言或图形符号,因此经过数千年的努力,人类初步制造出模拟形式的宇宙映射世界。这是人类早期智造的宇宙大脑,即模拟宇宙大脑。但是,模拟技术智造的宇宙大脑也有诸多缺点:第一,模拟信息难以编码,在传递过程中容易产生失真,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模拟智造的手段难以保证信息在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的保真问题;第二,缺乏统一的编码语言和编码形式,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难以交流、沟通,更难以编码和处理,就像《圣经》所描述的建造巴别塔的情形;第三,模拟宇宙大脑模型是一种孤立的模型,无法全面反映宇宙万物之间复杂的关联关系,难以表达万物相连相通,只能用图画、文字等形式表征事物某个采集的状态;第四,模拟宇宙模型是一种静态模型,万物万事都有自己的演化发展过程,但传统的静态描述方式无法将不同时段的数据关联、打通,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法相通;第五,用模拟手段建构的映射的世界,人类难以实现沉浸,更难以实现在线互动和创新创造。

总之,模拟技术所智造的宇宙大脑是人类试图智造宇宙大脑的早期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宇宙的映射世界。但是由于模拟技术的局限,模拟宇宙大脑表述模糊、难以精准映射自然世界、难以统一表征和编码,从而难以实现万物在场和相通,所建构的宇宙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十分有限。但不管如何,千百年来人类对智造宇宙大脑的尝试,为数字宇宙大脑的智造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元宇宙时代的来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从信息革命到数据宇宙:宇宙大脑的数字智造时代

传统的物理模拟手段难以认知人类大脑的机理和结构,更不要说作为自然宇宙映射的宇宙大脑。正因如此,所谓建造通天的巴别塔只能作为一个宗教神话。要建造与人类大脑类似的宇宙大脑,还必须等待更加先进、科学的技术手段,等待新的技术革命。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信息革命为人类智造宇宙大脑奠定了技术条件,而21世纪的数据革命则为智造宇宙大脑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手段。具体说来,集成芯片、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为宇宙大脑的建构提供了硬件条件,而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为宇宙大脑的建构提供了软件基础。

(一)信息理论为智造宇宙大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

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创造了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灿烂的文明,但是其更加关注的是构成世界的质料和能量。人类虽然用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对世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认知,但对认知本身却缺乏更加深刻的认识。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人类认识到,构成这个世界的除了质料和能量之外,还有信息,并认为信息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9)[美]诺伯特·维纳:《控制论》,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年,第133页。二战之后,美国数学家克劳德·申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和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信息概念,并建构了信息理论,维纳更是深入探讨了信息的哲学意义,并将其提高到宇宙万物之间通讯问题的高度。

信息概念的提出和信息理论的兴起,为自然宇宙的映射世界的建构奠定了理论框架。首先,信息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质料、能量和信息三者共同构成,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这个物质世界就是因为物质本身具有信息属性,或者说正是通过信息,我们人类才可以认知世界。这就强调了信息的本体地位:“信息是我们这个世界运行所仰赖的血液、食物和生命力。”(10)②③ [美]詹姆斯·格雷克:《信息简史》,高博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第5、7、7页。“比特才是不可再分的核心,而信息是万事万物存在的本质。”②其次,信息论提出了信息的测量方法,即用二进制(0和1)的比特来测度,认为“比特是另一种类型的基本粒子:它不仅微小,而且抽象——它存在于一个个二进制数字、一个个触发器,一个个‘是’或‘否’的判断里”,认为“万物源自比特”。③第三,二进制的比特成了万物通用的语言,无论是人、机器还是其他万物,所有的事物及其状态都可用比特来表征。这就为宇宙万物的映射刻画提供了统一的符号语言,从此人类就可以用比特数据语言来建造宇宙映射的“巴别塔”了。

(二)数字电子技术为智造宇宙大脑奠定了技术的硬件基础

作为思维的物质性器官,人类大脑的构成物质可以被观察和研究,然而大脑的思维过程及其意识却不容易被观察和测量,更不容易认知和实验。在模拟技术时代,我们用声音、语言、文字、图像来表述思维的结果,但这种表征难测量、难计算、难预测,直到数字电子技术的出现才解决了思维信息的数字表征问题。

20世纪中叶,电子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出现了数字电子技术。所谓数字电子技术,就是用电路的“通电”或“断电”两种状态来表征信息论中的二进制,它涉及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逻辑门电路组合和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等。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种用数字电路处理模拟信号的所谓“数字化”浪潮已经席卷了电子技术几乎所有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后来的大规模集成数字电路把过去无数个数字电路集成一起,形成体积小、功能强的数据存储、计算单元。

随着数字电子、集成电路和芯片等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特别是数字电子计算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带来了数据存储、处理能力的突破,特别是带来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这样,过去只有人类大脑具有思维、计算等能力,如今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

数字电子和电子计算机的兴起与发展彻底解决了信息的表征、存储、计算和传输等问题。自然宇宙万物的映射信息都可以转换为二进制的比特信息,而且可以用数字电子技术来实现可视、外化等。由此,宇宙大脑的智造就有了电子化、数字化的硬件技术的支持。

(三)信息时代为智造宇宙大脑描绘了初步的蓝图

信息理论、数字电子以及电子计算机等一系列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世界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20世纪60年代开始,未来学家们著书撰文,描绘了信息技术即将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20世纪60年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率先意识到未来社会即将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于是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后来被称为信息社会,并描绘了未来信息社会的前景。他认为,信息技术和信息革命即将把人类带入信息社会,信息在未来的社会中将扮演主角,万物即将被信息化,信息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新资源。(11)[美]彼得·德鲁克:《功能社会》,曾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158-170页。

20世纪70年代,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出版了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1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29-137页。贝尔认为,从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要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业即将让位于信息产业,即工业产业即将退位,而信息产业即将成为主角,因此人类即将进入后工业社会。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为我们描述了信息在未来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这个重大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出版了其著名的《第三次浪潮》。他认为,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文明浪潮,即农业浪潮和工业浪潮,但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即将迎来信息文明浪潮,即第三次浪潮。“这个新文明带来了新的家庭形态,改变了工作、感情和生活的方式,新经济、新政治冲突,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意识形态。”(13)[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1页。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类的生活方式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又及时提出了“数字化生存”的概念。他认为,在未来的社会,比特将与原子并存,人类即将进入数字化的生存新方式。(14)[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第2-4页。微软总裁比尔·盖茨(Bill Gates)同时也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并认为网络通向未来之路。随着互联网络的兴起和数字化生存新方式的出现,人们又提出了赛博空间的概念,认为人类未来即将生活在虚拟的赛博空间里。

20世纪下半叶虽然数字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这些信息技术刚刚开始,但这些未来学家却马上捕捉到了信息技术对世界的革命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他们所说的信息社会虽然还主要关注的是未来社会,但其实已经描绘了宇宙世界的信息映射以及信息世界的未来愿景,这就为元宇宙描绘了一幅比较初步的模型和蓝图。

(四)数据技术革命为智造宇宙大脑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条件

20世纪虽然提出了信息社会蓝图,但是毕竟信息技术刚刚起步,要智造宇宙大脑还不太成熟,需要等待更多的信息技术工具。21世纪初开始,各种信息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从20世纪下半叶对宇宙大脑的盲人摸象到逐渐可以描绘出整个宇宙大脑这头大象的整体模样。从21世纪初开始,无论是从硬件还是从软件来说,建构元宇宙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技术条件。

第一,网络技术为万物关联提供了基础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到21世纪的移动互联网,特别是现在的5G网络,再到正在兴起的物联网,越来越密集、越来越便捷的数字网络让万物实现了互联互通和在场在线,这样万物在统一的数据泛在场中开始了相互作用并形成元宇宙的数据之汤。

第二,虚实界面技术为人类在元宇宙沉浸提供了技术手段。元宇宙由现实宇宙和虚拟宇宙共同构成,而人类要沉浸在数据构成的虚拟宇宙,必须要有合适的技术手段。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虚拟现实,但本世纪大数据、人工智能获得重大进展之后,虚拟现实又有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以及脑机接口等新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架起了桥梁。

第三,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数据技术为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各种智能终端的增加,特别是网络购物、网络社交、网络媒体以及物联网的增加,各种数据呈爆炸性增长,数据规模急速剧增,因此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传输成了重大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数据挖掘技术,2012年正式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并认为人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15)[英]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9页。随后,云计算、边缘计算、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算法、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各种数据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数据新技术为自然宇宙的数据映射及其存储、计算、学习等问题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最为关键的是,数据成了刻画自然宇宙映射最精准的工具。

第四,区块链、非同质化通证(NFT)等技术解决了映射世界的数据可靠性问题。数据化技术可以将万物进行数据化,万物皆可转化为数据,成为数据的映射,即形成数据世界。其实,在大数据时代,自然宇宙的映射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个数据世界。这个数据世界的数据因为完全是一个开放动态系统,因此如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就成了问题。区块链技术通过将数据沉积在不同的存储区块并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从而保证数据的不可更改,这样就保证了数据映射世界的可靠性。非同质化通证技术则通过数据的独特个性和不可替代性来保证数据的特性和价值。

第五,智能感知、数字孪生以及其他数据化技术保证了自然宇宙以数据的形式映射为数据平行宇宙。在模拟信息时代,我们用图形、语音、文字、映像等手段来刻画自然宇宙的映射世界,但因为这些手段都属于模拟信息,因此带来了难辨识、难测量、难存储、难计算等难题。21世纪开始,数据化、智能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万物皆为数据,并统一为0和1两个基本比特符号,因此万物变成了可辨识、可测量、可存储、可计算的数据。这样,万物皆可映射为由0和1构成的数字编码,建造“通天塔”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及其素材。

总之,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数字化的浪潮迅速来临,万物加快了其数字化的脚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加持下,自然宇宙的数据化映射方式迅速取代传统的模拟化映射方式,自然宇宙的数据平行世界迅速形成,因此宇宙大脑的智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元宇宙时代也就迅速来临。

四、从身心分离到身心合一:宇宙身心的最终圆满

身心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16)[美]约翰·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李步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6-55页。。所谓身心关系,就是物质、意识关系在人身上的反映,可以说是把宇宙问题缩小到人之中。人类之所以能够在万物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人类具有心灵反思和主体意识的能力。在人体中,身体(包括大脑)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但是人类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因为人类大脑能够能动地反映物质世界,并对大脑中的物质世界映射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应用或创新。大脑这种能动反映世界,对世界映射信息的存储、处理、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往往被称为“心”的功能。这就导致了人的身心关系这一重大哲学问题。反过来,从个人来看宇宙后,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之所以一直在智造宇宙大脑,其实也就是试图解决宇宙身心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的身心问题推广到宇宙的身心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宇宙身心问题来思考元宇宙的哲学意义。

(一)宇宙身心的分离

在人的身心关系中,身心之间是映射、对应和合一的关系,两者之间不可分离。但是,宇宙身心之间是否具有这样的合一关系呢?在模拟技术时代,宇宙身心却是一种分离的关系。

我们已经论述了在模拟技术时代,人类是如何建造宇宙大脑的。由于技术的限制,当时建造宇宙大脑的硬件是岩壁、竹简、纸张等日常物质,信息的存储方式是图画、文字等。这种信息虽然也的确是宇宙物质的映射信息,然而这种映射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信息不够全面,只映射了少量的信息;二是这些映射信息是静态信息,只反映了当时的某个时点;三是这些映射信息相互割裂,难以聚集和联通。因此,模拟信息时代的宇宙大脑无法全面映射宇宙万物,对万物的反作用也很有限,难以成为与自然宇宙相对应的平行宇宙,因此宇宙身心之间难以做到合一。

分离的宇宙之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宇宙之身,但我们还无法用宇宙之心来能动反映宇宙之身,无法通过宇宙之心来全面认知宇宙之身,更难以在宇宙之心中建构万物模型,进行主观能动创造,并将宇宙之心的创造反作用于宇宙之身,从而来影响自然宇宙。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虽然早就在建造宇宙大脑,早就在努力建设平行宇宙,但一直没有提出元宇宙的概念。

(二)宇宙身心的合一

模拟技术建构的宇宙大脑难以实现的宇宙身心合一,在数字技术时代将得到克服,宇宙身心逐渐走向合一,从而实现身心的协调统一。如果用易经的阴阳图,我们可以把元宇宙表述为图1所示的示意图。

图1 元宇宙结构

数字技术主要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宇宙身心的合一。第一,统一的数据语言。在数字时代,宇宙万物及其状态都统一数字化为以比特为符号的数据,这种统一的数据语言为宇宙万物之间的通讯提供了统一的语言,这样自然宇宙就能够以数字比特的统一形式映射到虚拟宇宙中,并成为数据平行宇宙。第二,分布式的数据处理。随着计算机 和其他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数据处理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云计算技术以分布计算的形式完成计算的分工和合作,解决了宇宙大脑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问题。此外,边缘计算技术在每一个数据端口直接对数据进行处理,为宇宙大脑的数据处理提供了更高的效率。第三,泛在网络的万物联通。万物本身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过这种联系我们人类有时候无法感知和把握,而通过数字技术特别是智能感知、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则不但把万物联系在一起,而且能够被感知和连接,实现真正的万物泛在、万物联通,这样宇宙大脑才能够真正通讯灵便。第四,人工智造的思维能力。大脑的最大特点是具备自动加工、处理和决策等信息处理能力,即具有思维、创新等智力,而模拟技术制造的宇宙大脑则缺乏这种自动信息处理和决策能力,也就是缺乏智力。大数据加持的人工智能让数据宇宙大脑具备了类人的思维能力,能够对信息进行自动处理和决策,甚至做出各种创新创造,因此数字时代的宇宙大脑开始真正具备了类似人类大脑的功能,而且很多能力正逐步超越人类大脑。

数字时代的宇宙身心合一将给宇宙观带来诸多的新变化。首先,宇宙将变成一个数据化系统。自然宇宙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人类虽然使用了各种传统观测手段,但仍然难以对自然宇宙进行全面测度。但是,数据化技术对宇宙万物进行数据化,并将数据化结果作为自然宇宙的映射世界,这样这个数据世界即数据平行宇宙就是对自然宇宙的数据刻画。由于数据平行宇宙是一个可以被数据计量、数据刻画的系统,而数据平行宇宙又与自然宇宙具有映射、对应关系,因此自然宇宙也将变成一个可数据化的系统,人们可用数据来精准刻画这个宇宙大世界。其次,宇宙将变成一个可计算系统。模拟技术时代,我们刻画自然宇宙的手段是难以数据化的模拟符号,因此我们很难用数据计算的手段来对自然宇宙进行计算,并通过计算来发现自然宇宙的规律。大数据时代对自然宇宙的数据化,形成了一个数据平行宇宙。这个数据平行宇宙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建模、数据计算和数据仿真等手段来发现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找到过去难以发现的隐藏于宇宙中的自然规律。由于自然宇宙的数据化并映射为数据平行宇宙,因此自然宇宙变成了一个可计算系统。最后,宇宙将变成一个泛在系统。自然宇宙的数据化以及数据平行宇宙的形成,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通过数据连通在一起,变成一个一切皆在线的系统。此外,宇宙空间浩大无比,相互之间本来难以联通,但宇宙万物的数据化将万物变成数据之后,数据就可以聚集一起,不再存在空间隔离,因此过去将事件分成在场和不在场,如今由于数据的聚集,万物变成了在场的泛在存在。(17)参见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9页。宇宙的在线、在场数据聚集成一个巨大的数据世界,这些数据相互作用,可能产生自组织,并涌现出许多过去未曾出现的新事物。

(三)元宇宙与意托邦

自然宇宙作为宇宙之身与数据平行宇宙作为宇宙之心,共同构成了宇宙的身心关系。所谓的元宇宙就是利用数据技术超越了原来的自然宇宙,由单一的自然宇宙之身,发展为身心健全的智慧宇宙。

在元宇宙中,自然宇宙作为宇宙之身,本身是自然形成的,而数据平行宇宙则是人类长期以来所建构的宇宙大脑,是人类利用数据技术在自然宇宙映射的基础上所建构的人造宇宙。这就是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对自然宇宙的超越。就像物质与意识关系一样,自然宇宙是元宇宙的根源与基础,数据平行宇宙是人类所建构的宇宙大脑对自然宇宙的反映和重构,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宇宙意识。这种以数据为表征形式的宇宙意识基于自然宇宙,表现出对自然宇宙的依赖性,即具有源与流、主与从的关系。但是,这种宇宙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像人类大脑的意识一样,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以比特数据为形式、以人工智能为动力,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宇宙意识世界。(18)[英]弗拉特科·韦德拉尔:《众妙之门:走进量子信息宇宙》,梁焰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第213-216页。此外,宇宙意识还可以反作用于自然宇宙,并对自然宇宙产生各种影响。人类为什么要去建构宇宙大脑,形成宇宙意识,就是试图通过一定独立性来研究自然宇宙,并通过反作用于自然宇宙来影响自然宇宙。因此,人类建构的宇宙大脑,其宇宙意识也像人类意识一样,具有依赖性、独立性和反作用。

人类一直就具有丰富的美好理想和大胆的想象能力,并利用某种理想模型来描述未来的世界图景。比如用“乌托邦”来表征人类想象美好却难以实现的图景,而且由此延伸出各种各样的“托邦”(敌托邦、异托邦等)。我们也可以仿照这种命名方法,把自然宇宙的数据映射所形成的宇宙意识世界称之为“意托邦”。在意托邦里将可能出现万物在场、互动涌现,思想实验、沉浸创造,身心互动、阴阳合一的新景象。

所谓万物在场、互动涌现,就是万物皆以数据的形式共处于数据平行宇宙中,数据、网络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皆以在线数据的形式呈现,把场内与场外的事物皆以在场的形式参与。万物以数据形式共处一场之中,就像自然宇宙早期的宇宙之汤一样,这就是万物的数据之汤。这些数据之汤借助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形成相互作用,可能涌现出无限的生机。

所谓思想实验、沉浸创造,指的是在意托邦的数据世界里,人类可以发挥想象力,大胆进行各种各样的创新创造。人类意识虽然是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但是人类在自己大脑中可以自由地发挥各种想象,进行各种创造。只可惜人类大脑的想象和创造在过去难以表述,也难以显现。在现实世界中,人类要受到各种各样自然规律和其他物质条件的限制,还要受到各种法律、伦理道德的约束。但是,在意托邦的世界里,人类或者类人可以暂时摆脱一切限制,可以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创造,并且以数据虚拟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也可以借助虚拟现实等扩展现实的手段沉浸在这个意托邦世界,因此元宇宙也许将成为人类思想的实验室。以往难以实现的思想实验可以在元宇宙的意托邦世界中得到实现,这就将可能大大拓展人类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人类不但创造了数据平行宇宙这个意托邦,而且将在数据平行宇宙里创造出美丽的新世界。

所谓身心互动,阴阳合一,是指宇宙也像人类一样,需要身和心,并且身心必须互动和合一,才能达到圆满的效果。自然宇宙在其生成的过程中,只生成了物质性的宇宙之身,但无法自动生成出具有精神性的宇宙之心。人类虽然无法创造宇宙之身,但一直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给宇宙之身“补上”宇宙之心。只是过去缺少了合适的技术手段,理想一直难以实现。数字技术让人类可以实现这个“补心”计划,为宇宙之身智造宇宙之心,并通过数据、智能、网络等手段实现宇宙身心的互动。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技术可以让人类在自然宇宙和数据平行宇宙中自由穿行、沉浸和切换。中国哲学的理想是万物阴阳合一,如今的元宇宙时代的来临,让宇宙身心阴阳合一,实现了宇宙世界的圆满和智慧,这就是所谓的元宇宙。陆王心学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身心交融、天人合一的理想将可能在元宇宙时代得到实现。

猜你喜欢
智造万物宇宙
蓝月谷“智造”幸福生活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飞跃
“山东智造”闪耀冬奥会
宇宙第一群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这宇宙
3D打印智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