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北京市农民科普教育新路径探索

2022-05-25 10:22安宏宇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科普素质农民

安宏宇

(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 102600)

随着北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民科学素质水平成为制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科普教育至关重要。“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原名为新型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是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承担北京市科协部署农民科普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项目,自2013年以来,在全市涉农区开展科普活动880余场,受益农民近6万人次,为提升农民科学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该项工作进行总结,不断探索北京农民科普教育的新路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支撑和保障。

1 农民科普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联系

1.1 农民科普教育推动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我国对农村科普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开展农村科普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2006年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农民作为重点人群之一要求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多年来,农民科普教育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培训,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科技意识有所增强,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大大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

1.2 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将此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为北京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进一步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强化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能力,必须依靠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人的要素是最活跃的要素,农民素质尤其是农民科学素质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大量实践表明,农民获取、辨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与农业技术的接受和采纳成正相关[1]。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主体,科学素质高更有利于掌握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制造或改进劳动工具,推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程度,创造更丰厚的物质财富。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农民更有动力去学习和掌握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之发生更深层次的改变,从而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因此,农民科学素质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科普教育、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三者之间有应然的内在逻辑关系,开展农村科普教育工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 北京市农民科普教育模式的演变

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项目开展十年来,伴随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各项“三农”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从尝试探索到成长蜕变,最后逐步成熟阶段,期间不断调整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对于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 科普教育实施方式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农民响应参与模式”向“自下而上的农民提出需求,政府支撑协调,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模式”转变

2.1.1 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农民响应参与的科普教育供给模式

2013年,中心作为北京市农广校分校,联合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市园林绿化局林业科技推广站、市残联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及区科协成立了“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建立“分校-镇-大队部”三级培训组织机构,全面负责落实农民科普教育培训项目的总体策划、招生宣传、资料准备、遴选师资、培训组织等全过程,做到了任务明确、职责分明。通过两年多集中脱产的形式,先后开展了果树、果品加工、绿化、农艺等多个工种的培训,培养了一批与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但是这种科普教育模式培训规模小,每年受农忙、培训场地限制开展的培训场次少,与北京农业发展急需人才不相适应。

2.1.2 自下而上的农民提出需求,政府支撑协调,社会多元主体协同的科普教育需求模式

2016年后,中心和各区科协合作,区科协依托农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协会、农业科技公司等社会力量联合开展科普教育培训。其中,委托单位负责前期需求调研、制定培训方案、组织农民开展培训;区科协把关委托单位的资质,择优推荐给中心;中心严格控制经费预算合理性,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全程对培训的内容、受众来源、受益人数、培训学时等进行监督,年底汇总培训总结、工作一览表及相关绩效佐证材料,同时发挥市科协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有技术、课程、专家等需求的农民进行对接。这种多方协同的科普教育模式,大大提高了培训的质量、扩大了农民受益覆盖面。

2.2 科普教育对象从星火燎原模式向精准聚焦模式转变,从以农业重点人群为主向普通农民扩展

2.2.1 科普教育对象从星火燎原模式向精准聚焦模式转变

农民科普教育开启之初面向全北京涉农区招生,以2013年开展的果树工和果品加工工培训班为例。招募的农民来自北京11个涉农区,如图1所示,其中,房山区学员较多69人(由于培训地点在房山区,学员报名较多),其次是通州区17人、大兴区14人、延庆区10人,最少的是密云区为1人。培训后经过总结反思,这种培训组织形式,学员来源范围广,但针对性不强,并不是北京每个涉农区都大规模种植果树,培训后农民返回本村无用武之地,形成教育资源浪费。

图1 参训农民地域来源

随后调整招生模式,联合各区科协实施精准聚焦,在当地开展适合区域农业发展需要的培训,如大兴区的园林绿化,怀柔区的林下经济,平谷区的高密植园桃树种植等系列培训,深受当地农民欢迎。

2.2.2 科普教育对象从以农业重点人群为主向普通农民扩展

2013-2018年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从事农业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农村科技带头人、乡土专家、大学生村官等农业重点人群集中培训,2019年以后逐渐扩展教育对象范围,在培训点附近任何有意愿的普通农民都有机会接受培训,让周边更多的农民受益,于是每年从培训几百人次增长到7 000人次左右。

2.3 科普教育内容从职业技能向农业新科技和科学素质文化教育相结合转变

2013-2016年开展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内容以各工种的理论知识为主,授课中增加有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引导性培训,讲解农民科学素质读本,发放农民科学素养问卷,用有奖抢答的方式加深农民对科普知识的巩固,增加农民的学习热情,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2017年以来,培训内容主要以农业新技术和科学素质文化教育结合,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如,怀柔区全年组织开展食用菌等新技能培训21场,1 429人参训。开展食品安全、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厨艺、意外急救、气象信息、母婴护理等科学素质讲座8场,585人参训;密云区在太师屯镇、东邵渠镇、西田各庄镇等地,为村民们讲解生活小常识、节约用水、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等系列科学素质讲座。

2.4 科普教育形式从课堂授课为主、实践操作为辅向多元形式转变

在科普教育形式上,最初以课堂授课为主,实践操作为辅的集中脱产培训。习惯于田间地头种地的乡土农民被整日集中在教室里稍显不习惯,只有在为数不多的实践操作中和老师交流互动,才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热情。

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已经形成根据农民实际需求,以科普讲座、技能培训、田间示范、线上咨询、交流研讨、参观学习、专家服务等多元方式普及农业新技术和科学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技能。如2022年1月春耕开启之际,中心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带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研究员来到北京聚牧源农业专业合作社交流研讨,专家给这里的农民解决玉米选种育种种植等难题,并从种植技术、产业发展、市场推广、对接资源、品牌打造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角度给出建议。这种多元灵活的科普形式,提高了教育工作的实效。

2.5 科普教育成果体现从取得职业技能资格,掌握基本农业技术向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低收入户农民就业和农业增产增收转变

2013-2015年,农民科普教育结合阳光工程,面向北京涉农区开展职业技能资格培训。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自2004年实施以来已经在北京形成了系统成熟的培训体系。中心依托市农广校的优质资源,通过7天脱产集中培训,考试合格的农民取得由市人力社保局颁发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帮助农民掌握基本技能,依靠科技推动农业发展。

2016年后,中心联合各区除了在农闲时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外,全年大规模开展科学素质讲座,推动低收入户农民就业和农业增产增收。2017-2021年,通过培训帮助1 680余名低收入户农民就业。如密云区聘请北京山缘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技师给西田各庄镇卸甲山村、大城子镇聂家峪村、方耳峪村、溪翁庄整尖岩村等低收入村妇女举办了5期木节画制作及玲珑枕制作技术培训,受益农村妇女275人,帮助她们就业;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推动农业增产增收。如平谷区各农户增强了安全生产意识,经有关部门检测生产的桃产品质量安全双达标。因质量提高,每斤销售价格比普通市场销售高0.3元。园区年产优质安全桃产品70万斤,增收20万元。

3 目前农民科普教育面临的困境

3.1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科学素质水平低

根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202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达7.3个百分点,农民为6.45%,城镇居民为13.75%,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其科学素质水平的提升,从随机抽取参加科普教育培训的农民学历水平来看,如图2所示,以初高中学历最多,占比为76.7%,中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为22%,由于学历水平偏低,科学素质偏低,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是以经验型为主的实用人才,技术带动型、科技服务型、社会服务型人才仍存在不足,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转化。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2017年美国有农户 2 040 262户,其中,高中以下教育程度的占7%、高中毕业或专科教育程度的占68%、大学毕业或以上程度的占25%[3]。

图2 参训农民文化程度

3.2 农民年龄普遍偏大,学习意愿不足

从参训农民年龄层次上看,如图3所示,大多集中在48~58岁之间,年龄偏大,接受各类新鲜事物相对困难,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意愿不足,对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示范,个别农民即使技术员手把手指导也难以完成。在一些偏远的北京山区,很多农民需要村干部组织动员,发放小礼品才愿意来参加科普知识讲座。

图3 参训农民年龄构成

3.3 农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农村接受科普教育的氛围不够浓厚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迫切需要年轻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相关产业发展中来,才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然而相对于北京城市,农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相对匮乏,工作环境较为艰苦,收入较低,难以满足涉农人才的生活发展需要,农林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只有少数人才从事农业推广、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即使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年轻人宁愿到城里打工也不愿意在家里种地,农村剩余的人员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儿童,优质人才劳动力流失严重,务农人员对接受科普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同时,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有别于市民,强调一种等级秩序。这种观念在农村目前仍然根深蒂固。因此,科普教育氛围不浓厚使科普教育面临一定困难。

4 乡村振兴战略下北京市农民科普教育的新路径

4.1 加快《科普法》的修订,完善农民科普教育立法工作

2002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其中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加强农村的科普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科学生产、文明生活,发挥乡镇科普组织、农村学校的作用,开展科普工作。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当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20年过去了,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成效举世瞩目,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因此,《科普法》的修订迫在眉睫,同时完善农民科普教育立法工作,明确农民科普教育的法律地位、发展规划、经费预算等;推动科协系统、农业农村系统及相关单位结合自身定位向农民提供相应的科学素质提升培训活动;保障农民科普教育投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分担和筹措的农民科普教育经费机制。

4.2 科普教育目标以农民为本,推动农民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民科普教育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对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做出的系统规划[4],以农民为本,推动农民的全面发展。根据《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显示,截至2021年末北京农村常住人口达272.5万人,占比为12.5%,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科普教育任重道远。首先,培养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加强农业技术、信息素养、经营能力培训,加快推动智慧农业,提升生产效益,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引导农民树立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等方面加强教育,推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最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6],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摒弃陋俗倡导文明。

4.3 多措并举构建良好的科普教育氛围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必须多措并举构建良好的科普教育环境才能有效提升农民素质。首先,在涉农区的基础教育中开设本区特色的农业技术课程,加强科学知识普及,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农业劳动教育,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建设奠定基础;其次,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在每个涉农区建设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或者科普实验基地,建设村级科普活动站,设立科普宣传栏,配备专职科普宣传员,让经常性、群众性科普活动融入农民日常生活;最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社会各个层面改变对农业和对农民的偏见,增强农民及子女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自豪感、成就感,倡导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可以安居乐业的家园,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农业现代化进程当中,打造全社会尊重农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4.4 加强农村数字科普建设,搭建农民科普教育平台

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北京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强农村数字科普建设将为北京国际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新的动能。近年来,农村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9月,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1.39亿户,占宽带用户总量的29.1%[7]。因此,发挥云网融合、安全可信的数字化能力优势,依托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整合多方资源,将5G、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与农村科普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农民科普教育数字化平台,加大农业科普教育宣传、培训力度和效果。农民足不出户,通过“PC端+手机app端+微信端”多终端模式,了解农业新资讯,参加线上科普教育培训,与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开展线上科技咨询、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不断提升农民科普教育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质量。

猜你喜欢
科普素质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农民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