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
[摘 要]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应时而生的。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涵与外延发展相结合、渐进与飞跃发展相结合、生活化与互动化发展相结合等特征。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产与投放,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水平,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积极互动,不断提升育人实效性。
[关键词]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 2021年度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研究”(JY21-18)
[作者简介] 张 瑞(1981—),男,黑龙江桦南人,管理学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处级辅导员,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5-0153-04 [收稿日期] 2021-08-12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要想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永葆创新活力,需要我们深刻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话语权缺失
在互联网社会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意识增强,一直被视为“灌输”对象的受教育者,对话语权的渴望显得尤为强烈,并极力维护自身思想观点表达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与教育者都是通过网络媒介获取信息资源,教育者失去了信息垄断的优势地位,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教育者传授、讲授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等,不再轻易地被受教育者附和与响应。教育者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话语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会造成受教育者主体缺场,教育过程被迫终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衔接不畅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张力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共处一体、互相联系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和运作指向上并不完全一致的矛盾与冲突。”[1]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的张力不够,容易造成教育“靶心”缺位,导致教与学、知与行相脱节,严重影响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运行。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主体关照不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养达到或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是思想内化与行为外化的过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教育者使用的信息文本范式过于传统、内容空泛,无法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致使教育信息被受教育者屏蔽或无视,从而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持续进行。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載体传导功能受制
在网络空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以符号形态存在的,受教育者挣脱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教育者搭建的教育场域束缚,掌握着网络信息选择的主动权。但并不是说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如果教育者所创造、运用的教育载体对受教育者具有吸引力,所承载的教育信息可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受教育者势必会主动与教育者通过载体建立联系,实现互动。可现实情况是,教育者在开发、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时,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教育载体移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缺乏对满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基本条件的深入洞察,严重制约了传导功能的发挥。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征
(一)内涵与外延发展相结合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中,其本质、目的、价值、结构、过程、方法、载体等的发展。内涵发展赋予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推动其内部要素、结构的解构与重组,以保持和发展自身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目标是育人效果的提高。育人效果是检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尺度,是衡量教育意义及价值的标尺,决定着教育的走向。提高育人效果就是努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和保证功能,调节好经济社会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在各项事业都处在深化变革发展的情况下,一方面,社会提出了提高育人效果的时代要求,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服务。另一方面,新时代也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只有不断提高育人实效性,才能与社会协调进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向外延发展,为其提供理论创新条件和实践空间。外延发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不同行业、阶层的拓展,是“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2]的客观要求。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社会不同领域纵深推进,协调好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共同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渐进与飞跃发展相结合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之所以具有渐进性特征,是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自我建设和积极进入新空间和新社会群体之中,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作用的具体体现。但它所依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基础没有改变、所依靠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没有动摇,只是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发展与革新。历史实践证明,在继承中革新的过程,只能是一种渐进过程。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逐步深化改革的进程进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其自身特点影响,发展相对滞后,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之所以具有飞跃性的特征,是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涉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的改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社会发展确立了新目标,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带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内容、理论等的新发展,这种发展,既有对传统的继承,更是一种质的飞跃。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全要素、全过程的整体协调发展,不是某一要素、某一过程的微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协调发展的目标,是要构建适应新时代全方位发展需要的科学理念体系与教育实践模式。这种新体系、新模式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性飞跃。
(三)生活化与互动化发展相结合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之所以具有生活化特征,是由网络技术的特有属性与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有机结合体现出来的。教育者依靠网络技术可以构建出有声有色、形象立体的仿真生活空间,这種仿真生活空间形似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创设,但相比情境而言,仿真生活空间的优势在于可以真实模拟现实生活,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各环节的有效链接。在特定的仿真生活空间里,受教育者能够亲身触碰到现实世界里的一切问题与矛盾,当受教育者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感官,使受教育者获得最为直观的反馈感受。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将个体认识、选择(判断)、行动、反馈各个环节紧密联结在一起,实现了“知”“情”“意”“信”“行”的完美过渡与转化,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过程。
促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积极互动,一直受到学界的倡导与推崇。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润滑剂’,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3]。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化发展势必持续推向深入。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民主平等关系得到真正确认。一方面,在网络空间,受教育者主体是以符号化形式存在的,获取信息与选择网络行为的自由等强烈冲击着教育者的权威。另一方面,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表现出明显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其次,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关系的相互转化成为可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相互转化的表现形式是:当教育者主体向受教育者学习、汲取受教育者的思想养分时,教育者主体就具有了客体性,并转化为教育客体;当受教育者对教育者进行信息传递或自我教育时,受教育者客体就具有了主体性,并转化为受教育者主体。网络社会拓宽了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个体主观能动性显著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升,受教育者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确立的被动接受地位,自我教育意识持续强化,逐渐向教育主体转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更要加快受教育者的客体主体化过程,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催化教育互动发生。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我们党面临执政新考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创新,是新时代指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思想武器。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及现实意义,尤其要深刻理解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最紧密、联系最密切、为其提供直接依据的思想与原理。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产与投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和实施,要以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受教育者思想状况及需求为依据。一是在教育内容的确定上,要突出时代性。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顺应新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解答新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使教育内容体现时代特征。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互联网对国内外形势及目标群体、个人产生的深刻影响,在教育内容中有针对性地融入国家安全观、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等重要现实内容。二是在教育内容的生产上,要突出内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生产上,要善于从教育系统内部挖掘典型事迹题材,主动选树和培育榜样“网红”,激发和提升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运用网络媒介技术的能力,积极创作符合受教育者口味的正能量原创网络文化作品。三是在教育内容的投放上,要突出精准性。运用大数据技术辨识受教育者思想状况及需求倾向,分析差异特征,归类差异群体,匹配教育内容,进行精准投放。
(三)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水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承载、传导着教育信息,是连接主客体的纽带。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是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一是在网络载体建设的厚度上下功夫,满足受教育者发展需要。个体主动获取信息的动机,主要来源于满足自身成长发展需要和休闲娱乐需求。对现阶段网络载体承载信息的内容等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网络载体的价值是为满足大众精神潜层次需要,即个体休闲娱乐需要。同样,个体也有渴望成长发展、体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要注重提升承载教育信息的全面性、层次性和系统性,提高网络载体在全网中的权威性,切实满足受教育者成长发展需要。二是在促进多平台融合上下功夫,使网络载体效能最大化。首先,要对网络平台特征、功能进行分析,充分认识平台信息互动的多样性,明确各种平台承载、传导信息的特点及优势和劣势。其次,促进网络多平台的融合,结合特定的教育要求、内容及各平台特征,确定平台主从关系,通过一种平台发力,其他平台积极响应与跟进,实现多平台同向发力、协调联动。
(四)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积极互动
第一,提高教育主体“魅力值”,增强对教育客体的吸引力。网络中,人的存在是以符号形态得到确认的,但符号化并非完全等同于“去身份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往往会选择以真实身份与教育客体进行教育互动,以期建立教育主客体间的良好关系。然而,主客体能否形成良好关系的重点在于教育主体能否对教育客体产生吸引力。因此,为促进主客体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教育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断增强对教育客体的吸引力。一要关爱教育客体,处处为教育客体着想,以促进教育客体成长发展为工作着眼点。二要真心实意对待教育客体,用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情感,为教育客体答疑解惑、保驾护航。三要言行一致,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课上课下一个样、线上线下一个样。四要身体力行,让教育客体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成为教育客体的生活榜样。只有这样,教育主体才会散发出强烈的人格魅力,也才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良好互動奠定基础。
第二,满足教育客体“需求值”,增强对网络平台的关注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承载着教育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集中体现着教育主体的意志,是教育主体的“化身”。然而,教育客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关注,源于教育客体需求的满足。因此,要以教育客体需求为导向,加强教育平台建设。一要满足教育客体对主体地位的主张。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教育客体,注重体现自身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教育形式能够符合自己的个性需要。所以在网络平台建设中,要充分调动教育客体的主体性,鼓励教育客体参与平台的研发与设计,提升用户体验,为教育客体提供体现主体性的平台。二要满足教育客体享有话语权的需要。如今,网络社交工具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活,它在改变人们交流方式的同时,正在不露形迹地强化着人们的话语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们更加注意效率和即时互动。因此,在网络平台功能设置和教育活动开展中,要重点关照互联网时代教育客体即时交互特点和对话语权的需要,给予教育客体平等的话语权,增强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俊拴.略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张力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11(2):114-11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67.
[4]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2.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Rui
(School of Marxism,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2, China)
Abstract: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born in the decisive stage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ination of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development, the combination of gradual and leap developmen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life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guided by Xi Jinping’s new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a’s characteristics. By strengthening the production and delivery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is improv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promoted, and continuous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s improved.
Key words: the new era;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