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来
省略现象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同学们若无法识别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就容易错误地解读文意,难以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所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省略现象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笔者就谈谈文言文中的几种省略现象。
一、省略主语
在文言文中,省略主语的现象比较常见。一般来说,当多个动作为一人所做,前一句已经出现了主语时,后一句的主语是可以省略的;当后文要出现主语时,为了呼应下文,前文中的主语有时也可以省略。此外,在一段对话中,主语也是可以省略的。在理解文言文时,同学们要注意联系语境,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准确判断出省略的主语。
以《陈太丘与友期》中的一段对话为例: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在这段对话中,“答”字前面省略了主语“元方”,“待”字前面省略了主语“家父”。
我们可以将其译作:
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家吗?”
元方答道:“家父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他现在已经离开了。”
又如,《狼》中有“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一句,根据原文的前一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我们可以判断出“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为省略句。“顾”字的前面省略了主语“屠”。我们可以这样翻译:屠户看见田野上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将柴堆成了一座小山。
再如,《湖心亭看雪》中有“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由前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中的谓语动词“问”字承前省略了主语“余”。我们可以这样翻译:(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非常重要的成分,一般来说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谓语也会被省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为了句式整齐而省略谓语;2.在对话中省略谓语;3.承接上下文而省略谓语。
例如,在《左传·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就省略了谓语。我们可以将其补充完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译作:打仗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舞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殆尽了。他们已经没有勇气了,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能战胜他们。
三、省略宾语
在文言文中,宾语有时候也是可以被省略的。具体体现在:一是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后面往往会带宾语;但在文言文中,动词后面的宾语通常可以省略掉。二是介词宾语的省略。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的宾语一般不能省略;但是在文言文中,介词后面的宾语是可以省略的。
比如,在《狼》一文中,“屠惧,投以骨”的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之”指“狼”,即“屠惧,投之以骨”。此句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是:屠惧,以骨投之。我们可以将其译作:屠夫感到恐惧,拿起一块骨头扔給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是个省略句。“从”后面恰恰省略了宾语“之”。“之”指“屠户”,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我们可以将其译作:一匹狼得了骨头后就停下来去啃骨头,另一匹狼仍然跟随着屠户。“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之”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将其译作: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在睡觉,原来是想用这种方法来诱惑敌人。
又如,在《河中石兽》中,“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中动词“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我们可以将其译作:依照他的话,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再如,在《曹刿论战》中,“乃入见”中的动词“入”后面省略了宾语“鲁庄公”。我们可以将其译作:于是,入朝拜见鲁庄公。“可以一战”中的介词“以”后省略了宾语“之”,即“可以之一战”。我们可以将其译作: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总之,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是非常常见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要认真阅读文言文,找出其中被省略的内容,准确理解文意,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