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会背景下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泛在知识服务研究*

2022-05-24 09:21张奇云
图书馆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生产

张奇云

(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天津 300387)

1 引言

在面临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期,主要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府等各领域推出了各自的智慧化发展战略,典型的如英国的“数字英国战略”、日本的“超智能社会5.0”、新加坡的“智慧国家”和美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我国在2017年提出的“智慧社会”是建立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基础上的全新概念,“智慧社会”作为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指明了发展目标[1]。“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建设效果已经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和改变,可以预见“智慧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展现了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的未来前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助力下,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颠覆性的变化[2]。智慧社会具有高度全面的感知、万物互通互联、全面数字化和高度透明与高度智能化的基本属性,是将“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及其他单元有机结合,将整个社会作为对象进行整体的思考和规划建设。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与知识密集型行业,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文化育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智慧社会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信息与知识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时代正向智慧时代转变的时期,图书馆也必须要积极响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新形势下的时代发展趋势。行业环境的变化,决定了高校图书馆也必须要转型。在智慧社会的新背景要求下,图书馆要寻求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实现智慧图书馆在服务理论和服务模式上的变革。

2 智慧社会与智慧图书馆内涵

2.1 智慧社会内涵

面对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和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智能化发展趋势,建设智慧社会是我国在面对新时代把握机遇,以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智慧社会作为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和智慧城市等各种智慧系统的综合,体现了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且引发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加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智慧社会”将会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改变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刻改变社会的管理模式。

智慧社会的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网络化、平台化和远程化等信息化方式提高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均等化水平,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社会信息服务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智慧社会将为人类社会带来难以想象的方便,他用五个“高度”概括了智慧社会的基本属性:“智慧社会是高度被感知的社会;智慧社会是高度互联互通的社会;智慧社会是高度数字化和被计算的社会;智慧社会是高度透明的社会;智慧社会是高度智能化的社会[3]。”智慧社会作为一个新概念,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的核心特征,智慧社会的内涵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变革激发全社会创造力、汇聚发展合力,以知识生产为核心带动其他生产领域,从而最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形态。

2.2 智慧图书馆内涵

2003 年,芬兰图书馆学者Aittola M 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后,智慧图书馆研究已经成为图书馆学界关注的重点领域[4]。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出版总库、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以主题“智慧图书馆”和“smart library”或“in-telligent library”检索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论文,综合比较国内外学者发表文献数量和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国内学者近5 年来无论在论文数量还是在研究内容的广度上都远超国外学者,特别是在智慧图书馆理念和思想上的研究,国外学者更注重于特定的技术领域研究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智慧图书馆的内涵也不断地被充实和完善。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技术应用、空间再造、图书馆功能与服务等不同角度诠释了智慧图书馆[5-8]。从技术角度下,Hoy 等探讨了物联网、智能设备和自动定位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建筑中的应用。我国学者严栋认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通过物联网实现智慧化的服务与管理,具有信息沟通智能化、建筑智慧化和服务智慧化的特点。从空间构成角度下,李后卿等认为智慧图书馆应该是物理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的融合和交互。单轸、邵波等从资源、技术与服务等要素出发阐述了智慧空间的概念和构建。孔繁超认为数字孪生技术与其他智能技术的整合运用将促进图书馆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融合,从而构建更加智慧的图书馆空间。从功能与服务角度下,Baryshev 认为智慧图书馆概念不仅仅是基础设施、人员和资源配置等,主要是能提供基于信息交互技术的各种电子资源及专业的个性化服务。王世伟等认为以互联、高效、便捷、智能、泛在、可视为特征的智慧图书馆是当代图书馆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必由之路,是从数字图书馆迈向融合图书馆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初景利等提出智慧图书馆是智能技术、智慧馆员和图书馆业务与管理三方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结果,是数字图书馆、第三代图书馆、新型图书馆的核心内涵,是未来图书馆的最高形态与主导模式。陈进等认为智慧图书馆是集技术、资源、服务、馆员和用户五要素于一体的智慧协同体和有机体,在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为核心的智能技术支持下,由智慧馆员组织为用户提供按需服务。

近两年来,大数据、云计算、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智慧图书馆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和发展动力。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也逐渐从学术概念研究向研发实践和标准体系制定方面转变[9-12]。刘宝瑞等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深度学习技术在智能分析、智能决策和智慧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展望。李默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智慧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模式模型,并设计了模型的工作流程。刘海鸥等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移动图书馆用户画像情境化推荐系统。王茜等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系统平台建设及应用方案。秦中云等以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作为典型范例,阐述了云计算环境下多校区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构建的关键技术和信息服务机制,以实现多校区图书馆的智慧管理和创新发展。林晓欣在以云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图书馆基础上,探讨了基于“云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和智慧化服务机制。刘玮等提出了5G 在图书馆中应用的十大场景,并讨论了5G 技术对图书馆行业带来的风险与挑战。茆意宏从图书馆服务、管理创新等微观视角,在科学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上,探索人工智能对图书馆的重塑。梁玉芳等对图书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和融合模式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图书馆应用人工智能的建议。储节旺等分析了图书馆智慧服务融入边缘计算的优势及可能性,最后构建了基于边缘计算的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框架。周耀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优势,并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个去中心化的智慧化阅读平台。

通过不同角度对智慧图书馆的诠释以及各种新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入,可以明确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应该是集资源、技术、空间、馆员、管理和服务等多要素于一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的不断成长的有机生态系统。智慧图书馆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互联、开放、共享、高效、绿色和便利等多方面的特点,以物联网、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更加深层次的精准服务,促进转知成慧,辅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3 智慧社会提供了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新契机

2018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把智慧图书馆构建作为新时期图书馆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智慧图书馆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级规划。智慧社会作为继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性变革,各个行业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这场变革之中。智慧社会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也对智慧图书馆功能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挑战。如果智慧图书馆建设能够积极回应智慧社会的挑战,紧密融合进智慧社会建设中,就会得到未来社会的接纳并进一步推动向前发展,相反则可能被社会限制甚至被淡化。

关于智慧社会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的研究,国内文献还很少。主要原因是“智慧社会”是一个正处在成长中的开放性、宏观性新命题,其概念内涵也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2017年,王世伟提出智慧社会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新境界,这是国内学者首次对智慧社会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发展进行讨论[13]。宋生艳、段美珍立足智慧社会的发展背景,从内涵、服务与建设路径3 个方面对智慧图书馆进行探讨,认为智慧社会发展对智慧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需要提供更高的、更精准的服务和更广阔的知识共享空间[14]。龙军等探讨了智慧社会和智慧图书馆之间的辨证关系,基于智慧社会背景从组织模式、馆员、新技术、服务联盟等方面对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策略进行了讨论[15]。2021年,饶权以全球“智慧社会”的发展趋势为背景,分析了新时期图书馆在思想理念、业务格局、知识服务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变化,阐述了“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内容框架和目标愿景等,标志着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开始从理论探讨向实践的转变,开启了国内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新篇章[16]。

综合目前智慧社会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相关文献研究内容,可以发现对于智慧社会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研究视角多以智慧图书馆自身建设为主,与智慧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本文主要以智慧社会和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为背景,从服务智慧社会知识生产的视角对智慧图书馆泛在知识服务进行探讨。

3 以服务知识生产为核心的智慧图书馆泛在服务理念

面对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高校图书馆不仅仅需要从自身角度考虑如何发展,更应该注重满足社会需求。“智慧社会”这个概念刚被提出,就受到诸多关注,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智慧社会概念的理解并未形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技术与制度是我国智慧社会建设中两个最为重要的维度,技术是智慧社会发展的最直接驱动力,但是不能偏重技术而忽略更高层面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也有学者从技术主义维度和知识主义维度解析智慧社会内涵。无论从何种维度对智慧社会进行解析,都认同知识生产是智慧社会的核心[17-18]。

吉本斯等人提出的知识生产模式1①知识生产模式1是典型的默顿式知识生产,其主要特征是单一、以学科为领域划分标志,研究主体仅限于科研工作者,知识来源取决于科学家的好奇心,是一种传统线性知识生产模式。、模式2②知识生产模式2在模式1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扩大了知识生产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大学这唯一场所,强调知识生产不再是科学家个体,而是科学知识社会的产物,知识产出的监督者不再局限于科学共同体。目前是教育界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之一,后来诺沃特尼等对模式2 进行进一步阐释,强调模式2 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而是覆盖整个社会。知识生产模式2 具有应用情境的知识产生、跨学科超学科、异质性社会弥散性、社会问责和自反性、多元化和全过程的质量评价等基本特点[19-20]。卡拉雅尼斯对模式1和2进行逻辑演绎,进而提出知识生产模式Ⅲ①模式Ⅲ将模式1、模式2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并加入时代特征,给予了知识生产的广域性,使得知识来源具有多节点、多维度、多方向性的特点,知识生产方式变得多元化、不再具有固定的场所,知识生产的监督范围进一步扩大,知识交流也不再局限于学科和空间。,以知识集群、创新网络、分形创新生态系统为核心组织模式的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21]。而我国的知识生产体系和知识生产模式和西方国家的模式并不完全相同,有着自身的特点。在我国知识生产模式的演变过程中,知识生产模式1 和模式2 到知识生产模式3 的演变并不是完全成熟而导致的自然过渡,呈现出断裂的发展模式,同时表现为各知识生产模式之间出现交织混合的特点。随着我国智慧社会建设的发展,知识生产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生产模式也逐渐呈新特点和新的趋势。智慧社会中的知识生产更具有创新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创新性”是对智慧社会生产规律的描述,基于人的创造力,外化为知识、信息、数据等多种载体形态,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产品等实体载体,而具体表现在“知识”自身。“包容性”指知识生产和知识需求二者之间的平衡,要求在教育、金融等领域进行改革以赋予不同个人参与经济活动的平等权利和平等机会。“开放性”指智慧社会建设应该具有全球性的视野,形成全球性的开放空间。在知识生产模式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演变与转型中,高校作为把知识作为本质属性和生存根本的社会组织,也必将受到重大影响。智慧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也必将在知识服务模式上去适应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

智慧图书馆借助于智慧社会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和透明化的特征和坚实的技术基础,在知识生产包含的内容生产和知识传播两个基本环节中会发挥重要作用。从智慧社会知识生产这一核心内容为视角思考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综合智慧社会和智慧图书馆的内涵,构建如图1 所示的智慧图书馆泛在服务生态系统。

图1 智慧社会背景下智慧图书馆泛在知识服务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以服务知识生产为核心,以向用户提供精准的按需服务为宗旨,构建了多层次、多节点、多主体的矩阵排列四螺旋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是建立在智慧社会基础之上,创新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始终贯穿整个系统生命周期,各螺旋的多主体之间和各螺旋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协同合作。智慧图书馆作为“转知成慧”的推动者和知识传播者,联系沟通模型中的各螺旋,形成跨界融合,各螺旋主体在智慧社会体制协调和引导下协同合作,从而在合作与竞争中实现知识的创造、传播扩散和使用的多样性,更好地适应智慧社会的发展要求。

单一智慧图书馆就是一个生态单元,内部各要素互通互联构成一个小生态圈,而由多个智慧图书馆组成的图书馆联盟又形成一个共建共享的大生态圈,从而形成第一螺旋生态圈。在此生态圈内,单一智慧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最基础的基石。对于公共图书馆主要满足用户的一般阅读需求,高校图书馆主要满足师生的学习和科研需求,而随着智慧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校图书馆也将逐渐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知识服务责任。其中现代研究型大学更注重于高水平的知识生产,为社会提供高水平、创新性和密集型的知识服务,高校智慧图书馆将在也必须在知识生产和知识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单一智慧图书馆除提供传统服务外,更注重数据服务和知识服务,向用户提供一体化智慧服务。其中智慧服务,如融合场景的个性化泛在服务,通过采集多源信息构建个人画像并结合即时情境,构建虚拟和现实融合的服务环境,根据用户需求主动提供的精准个人服务,可以有力促进知识内容的产生,转知成慧。而智慧图书馆建设单独依靠某一个图书馆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多方合作共同来完成。而被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合作模式就是图书馆联盟,不同区域不同系统的图书馆之间,通过联盟章程和合作协议,统一制定智慧图书馆建设标准和规范,建设共用智慧服务平台,在资源共享、数据库建设方面具有天然合作优势。图书馆联盟将会有力促使智慧图书馆成长为智慧社会中民众和政府所信赖的权威知识生产与传递中心、数据中心和信息中心,智慧图书馆将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第二螺旋生态圈是在第一螺旋生态圈的基础上的外延,应用情境也随之扩展。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特别是技术方面离不开技术厂商的支持和配合,而技术厂商也离不开智慧图书馆为其提供需求和发展指导,两者既有利益上的矛盾也有发展上的彼此依赖性。智慧图书馆可以借助图书馆联盟,发挥图书馆学术优势,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与厂商密切合作,建立馆企合作机制,对于图书馆而言,可以降低技术建设成本,而厂商可以通过与图书馆联盟的密切合作,使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更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和政策方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力。面对数据库供应商垄断地位不断增强、费用大幅上涨和数据库检索功能的逐渐完善,图书馆也面临着去中介化和边缘化问题。为了应对这一严峻问题,一方面,图书馆应该重视自身数据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图书馆联盟的优势,建立资源共享库。同时也可以和出版机构、公共文化机构以及第三方信息平台合作,构建跨区域、跨学科、跨行业的知识链和知识库共建共享机制,逐步降低对数据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信息平台,比如百度等,也开始构建自己的学术服务平台和知识库,提供论文查重、文献互助等学术服务,并提供资料下载服务。但是第三方信息平台,一般都是从经济角度出发,这点和图书馆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也存在着知识信息碎片化、非专业化、数据质量和侵权等问题。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在此知识供应链中有着其他机构难以获得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加专业、系统的知识服务,可以在此知识链中占有重要的一环。同时,其他机构特别是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比如百度、微信等掌握着海量的用户数据,这点对智慧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全面、真实的用户行为数据,也就谈不上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提供个性化的精准知识服务。因此,第二螺旋生态圈中的各要素之间彼此既有矛盾又互相依赖,而同样都面临着社会和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有着合作的基础和需求。如何协调处理各方的利益,建立信任和保证热情投入,是目前智慧图书馆生态螺旋圈建设中面临的难题,而协同合作理念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智慧社会的知识生产新模式必须具备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的所有关键要素和参与者,离不开学术界、产业界、政府、公民社会等各主体间的相互补充和协同创新,这也构成了第三生态螺旋的主要因素。在对知识生产模式的不同阐述中,有学者认为在新的情境中,产业界和公众开始具备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大学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者,大学将会逐渐失去历来在知识生产中的重要核心地位。但是迄今为止,大学仍然在知识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有学者提出以研究型大学为引导的知识跨界协同创新概念框架,如美国纽约湾区的“常春藤大学集群”、日本东京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等世界一流创新基地的成功案例,进一步说明了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图书馆作为大学里的知识和数据汇集者,拥有大量权威和专业的数据,而且通过第二螺旋生态圈可以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和提升技术平台,可以在智慧社会的数据化、透明化、开放化、共享化、便利化的框架下,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公司共享开放数据和科学数据,并通过大数据挖掘、计算和分析,为以整个智慧社会为应用情境的用户提供泛在服务。

智慧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框架,在数据互通、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经济密切相连的全球互联互通时代,智慧社会将跨越地理界线而在全球形成命运共同体。在知识生产模式中,也必然涉及国外的教育机构、公司企业等多元主体,从而在第三生态螺旋圈之外进一步扩展形成第四生态螺旋圈,第四生态螺旋圈同样以知识流动和交换作为互动。智慧社会强调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交往将日益加深,高校图书馆也必将顺应知识服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这对智慧图书馆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会在国际化服务的过程中,扩大国内图书馆的影响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提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质量。

在智慧社会情境下,依托智慧社会高度开放、共享和数字化的软硬件平台,智慧图书馆将为不同情境下的泛在用户提供真正跨时空、全方位的个性化精准知识服务。未来智慧图书馆在智慧社会中的服务对象和应用情境将得到极大的扩展和延伸,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在智慧社会中不仅仅局限于大学师生和专业人员,而是面对参与智慧社会知识生产的各主体,包括企业、政府机构、社会公众等。以第一螺旋生态圈的图书馆联盟为核心,各图书馆可以依据各自优势建设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联盟知识库,与第二螺旋圈的各主体通过合作平等互惠方式,建立信息互信共享机制,可以进一步丰富用户画像数据和资源库,进而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泛在知识服务。借助第一、第二生态圈的大数据信息系统,智慧图书馆可以为参与知识生产的第三生态圈中的各主体提供嵌入式知识服务,以解决实际具体问题为目标,促进大学和产业、政府的合作,融入知识生产的全过程,为知识生产提供情报咨询分析、数据加工、知识产权服务和智库服务等。智慧社会知识生产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社会公民是智慧社会中知识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保证社会公民在教育和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高校图书馆应该为社会公民的知识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撑,包括提供终身教育、为社会公民的创新创业提供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和数据资源支持等。根据知识生产主体性质和需求的不同,智慧图书馆将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服务,并将逐渐成为社会知识的权威机构,其知识信息权威为社会公众普遍认可和信任,未来智慧图书馆的泛在知识服务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社会背景下智慧图书馆泛在知识服务系统

智慧图书馆的四螺旋生态系统,其核心动力是智慧社会知识生产模式的本质——知识创新。智慧图书馆作为知识汇集、流动和传播的重要核心节点,联系着学术教育、公司企业、政府、社会公众等主体,在智慧社会数据化、开放化、共享化和透明化框架的支持与引导下,从而形成服务于知识生产和循环形成的创新生态网络,为智慧社会建设提供泛在的知识服务。

面对智慧社会发展趋势与图书馆转型的需求,2020 年9 月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图老专家回信精神一周年座谈会上,国家图书馆与各省公共图书馆分享了“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分析了智慧社会发展新时期智慧图书馆在思想理念、业务格局和知识服务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图书馆向智慧化转型的迫切形势。随后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在“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开启图书馆智慧化转型新篇章”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了“1+3+N”的总体架构和建设目标与前景展望等。文中明确提出了要迎接智慧社会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要构建知识服务全域链条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建立国家知识资源仓储系统、搭建开放式知识服务运行环境,实现对多元主体提供各类知识内容和服务。“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项目的启动,可以说为促进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从理论迈入实践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这也为高校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建设提供了实际案例参考。

4 结语

智慧社会建设将给图书馆界带来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考验,同时也给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高校智慧图书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智慧社会高度数据化、开放化、共享化和透明化的新框架,为高校智慧图书馆实现憧憬中的高质量精准个性化服务带来了可能。同时,智慧社会的知识创新本质特性,也需要未来高校智慧图书馆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牢牢占据促进知识流动和服务知识创新的重要地位。高校智慧图书馆在未来建设中需要把握政府政策指引,借用社会各主体的资源和技术平台,实现共赢互利的跨界协同合作,为社会公众提供系统、权威和专业的泛在知识服务,提升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权威地位。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生产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图书馆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