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均
(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100022)
绵阳高新区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园区项目,用地面积314 301.80 m2,总建筑面积417 339.49 m2,主要功能包含生产厂房、配套用房及物流仓储。其中,10#楼办公用房采取地下2层、地上19层的布设方案,基坑开挖深度最大约12.0 m,现场钻探结果显示,该楼地表覆盖层的地质类型以3-3层粉质黏土为主,少部分区域有一定量的3-2层粉质黏土,下伏砂质泥岩。
受现场条件的限制,基坑南侧与西侧的支护条件较差,采用微型钢管桩复合土钉墙的综合结构布置方案,共同发挥支护作用。北侧与东侧均为土钉墙支护。本文探讨基坑南侧与西侧采用微型钢管桩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设计方案如下。
基坑南侧、西侧均设土钉墙,此外,还分别设有单排、双排微型钢管桩,排桩间距按0.5 m控制。基坑深度为8.5~11.8 m,坡面角度90°,微型钢管桩长度按12.0~14.0 m控制,视实际情况做调整。桩径130 mm,内设钢管,管内注强度等级为C20的浆液,各桩间距按0.8 m控制。桩体上部均用冠梁连接,不同形式的桩体采用的冠梁形式有所差异,单排桩、双排桩的冠梁尺寸分别为300 mm(宽)×300 mm(高)、800 mm(宽)×300 mm(高)。为保证微型钢管内注入的水泥浆液成型后有足够的强度,施工阶段应优化浆液的制备方法,合理选择原材料,例如,粗骨料直径≤10 mm,并有序进行浇筑施工,避免离析。
根据深基坑的开挖深度,布置6层土钉和预应力锚索联合支护。基坑西侧,选用长15.0 m的预应力锚索,土钉、预应力锚索的孔径分别为110 mm、130 mm。材料方面,预应力锚索选用φ5 mm钢绞线,配套M20锚固体以及拉力为140 kN的锚杆;土钉施工环节,材料选用φ22 mm螺纹钢,水平向、垂直向布置间距均按1.50 m控制,梅花形布置,各排土钉端部用φ14 mm通长钢筋连接。为满足坡面防护要求,喷射C20混凝土,厚度为100 mm。
3.1.1 工艺流程
微型钢管桩施工工艺流程为:测放桩位→钻机就位→钻进成孔→清孔→清水稀释护壁泥浆→注浆→下放钢管→填级配碎石→补浆→桩头清理→绑扎钢筋→支模→浇筑连梁。
3.1.2 微型桩的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
由具有资质的员工参与桩位的测量放样工作,以保证测量精度。由于桩间距较小,随着钻进深度的增加,钻机容易向坑内或外侧倾斜,随之影响成型微型桩的质量,例如,出现垂足度不足的问题。因此,需切实提高钻机就位的精度,对水平度和垂直度做检测与调整,从源头上规避测量偏差。
有序钻孔,复测钻孔深度,待实测结果满足要求后,用清水稀释泥浆,注入水泥浆,在此过程中密切观察,直至全孔截面返水泥浓浆为止。
钢管以垂直姿态下放至孔内,交替错开接口位置。钢管垂直下放至孔底后,由施工人员适度调整,扶正并予以固定。对孔壁与钢管间未完全紧密贴合而形成的空隙,倒入粒径≤10 mm的级配碎石进行填充。为切实保证填充效果,在倒入过程中适度敲击钢管,改善碎石的分布状态,使碎石紧密结合,提升密实性。
碎石填充工作完成后,检查桩孔施工情况,存在浆液损失时,适当做2次补浆处理,以提升浆液的填充效果。根据微型桩的桩径采取合适的补浆方法,桩径较小时,通常无明显的浆液损失,作业条件良好,可直接在孔口处补浆;桩径较大时,增设1根PVC管至井口,作为补浆施工装置。
3.1.3 微型钢管制作与安装方法
钢管制作与安装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方法有以下3种:
1)于钢管底部1.5~2.0 m的区域钻孔,形成出浆口,将加工好的钢管放置在孔内,向钢管内注浆。此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浆液的流动范围有限,难以完全充实桩体;成形的桩身易出现较多的质量缺陷,原因在于受注浆压力的推动作用,浆液呈线状流体流动,仅经过相对较短的时间便返回井口,此时给施工人员营造一种压满的假象,但事实上内部压实度并不满足要求。在部分工程中,可见钢管桩外侧包裹的浆液有限,局部并不存在水泥固结体,此外,管内的浆液缺乏足够的密实性,整体强度低于设计值。
2)不对钢管做打孔处理,而是直接将钢管下放到钻孔内,而后开始注浆,此方式未充分考虑钢管外侧与孔洞的间隙,易由于防控不当而出现明显的空隙,影响微型钢管桩的紧密性与稳定性。此外,在水泥浆的充填过程中,容易影响基坑边坡的稳定性。
3)前述提及的方法存在水泥固结不完整、钢管桩与孔壁间隙未得到有效填充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行性。对此,提出向微型钢管桩内倒入级配碎石与水泥浆,通过2类材料的混合,构成结构完整、性能优势突出的无砂混凝土,该结构的强度明显超过常规的素水泥浆,微型桩的质量较佳[1]。
3.1.4 微型桩的施工细节
微型桩的施工细节较多,例如,钻孔后的泥浆稀释、水泥浆的压入、级配碎石的填充均是重点内容,在施工时必须加强控制,具体需着重考虑以下内容。
1)向钻孔内压入水泥浆后,密切观察孔口,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具备开展后续工作的条件。待孔口满截面向外排浓浆,且排出部分的浓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可置入已经准备好的钢管。
2)合理选择级配碎石,将其投入管内外的过程中,适度敲击钢管,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碎石有效下沉,由原本的松散状态逐步转变为密实状。此外,以相对较慢的速度倾倒级配碎石,以免因碎石倾倒速度过快而在某处大量聚集(此时碎石的均匀性受到影响)。
3.1.5 桩顶连梁施工
桩头清理后,根据设计图纸要求依次将绑扎钢筋、支模、浇筑混凝土3项工作落实到位,注重精细化施工,顶面允许偏差±10 mm,截面允许偏差±20 mm,不宜超过许可范围。混凝土的浇筑遵循连续性原则,适当振捣,提高密实性。
3.2.1 施工工艺流程
土钉墙基本施工工艺流程为:土方开挖→修整边坡→土钉成孔→设置土钉→注浆→绑扎面层钢筋网片→压连加强筋→喷射混凝土→养护→土钉墙成型。
3.2.2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深基坑土方开挖工作量较大,采取分层有序推进的施工方法。现场的杂填土较为松散,受开挖的扰动作用,细砂土层有散失的情况,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土体的水分含量降低,土层有坍塌的风险。为保证基坑土方开挖的安全性,根据现场砂层段的地质特点,采取分段依次开挖的方法,每段长度约15.0 m,局部地质条件略好时适当增加单段的开挖长度,但应≤20.0 m。除此之外,基坑开挖过程中预留宽度为10.0 m的工作面,并严格控制单次开挖深度,以≤0.5 m为宜。先由机械设备开挖,再由施工人员精细修整边坡,保证开挖效果。
注浆前,全面清理孔内杂物,以免因杂物的干扰影响浆液固结。注浆材料为纯水泥浆,注浆压力控制在0.2~0.5 MPa,在不影响浆液正常注入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注浆压力过大的情况。对于杂填土或松散土层,必要时在土钉杆体上设PVC管,该管材的下端2~3 m区域形成φ50 mm的孔,安排2次注浆。采取此方法的作用在于增加土钉的拉力,同时提升浆液的固结效果,使原本相对松散的土体成为固结状态[2]。
部分施工区段存在杂填土,于该处设排水孔,避免现场积水。坡面出现渗水问题时,适当开凿面层,根据实际渗水状况,在渗水痕下配套导流管。由于杂填土的松散性较强,加了大土钉成孔的作业难度,为突破此局限性,采取土钉加密措施,并在上部增设短土钉,后续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加长土钉的长度。此外,还有必要在地面设拉锚,此装置的位置距槽边至少达到5 m,条件允许时加大间距,尽可能远离槽边。
锚杆施工由施工人员利用洛阳铲完成。以设计要求为准,制作尺寸合适、形态良好的锚杆体,以绑扎的方式加固注浆管和锚杆体,使两者保持稳定;锚索应呈顺直状态,将聚乙烯防护套套在自由端,起防护作用;在锚索表面按5.0 m的间距依次设置定位器;灌浆环节,按照(0.4~0.5)∶1的水灰比拌制浆液。2次灌浆时,严格控制注浆管位置,距离孔底约150 mm。灌浆全流程中,管口始终在砂浆内,经过一段时间的灌注后,灌注的浆液量逐步增加,待浆液达到充满状态时,随即封堵孔口,而后以0.4~0.6 MPa的压力补浆。
锚杆张拉环节,按照设计要求加工异型支撑板,检测并对角度做灵活的调整,直至腰梁承压面共处相同的平面为止。锚杆灌浆施工落实到位后,密切关注浆体的强度,待其达到设计强度的80%时,组织预应力张拉作业。张拉遵循的是分级有序加载原则,待锚索预应力维持稳定或仅存在微小的衰减时,对锚杆进行锁定;若期间存在应力损失,则视实际情况安排补偿张拉[3]。
为掌握基坑的实际状况以及预测其变形情况,在基坑第2层开挖前组织水平位移监测工作,采集数据并加以分析。位移监测方面,共采用3个监测点,布设位置分别为基坑两端距端部10 m处以及中间区域,按照自东向西的顺序,依次编号为1、2、3号测点。定期采集数据,加以整理,确定累计位移量平均值,沿着时间的轴线判断位移的变化趋势,累计水平位移随检测天数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累计水平位移随检测天数变化曲线
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基坑开挖深度逐步增加,对应的水平位移量总体上呈现出增加的变化趋势,但在监测的35 d时间里,累计水平位移≤30 mm的警戒值,表明水平位移得到有效的控制,现场施工状况良好。由此也说明,施工所采用的支护系统具有可行性。
注浆微型钢管桩是基坑施工中常见的支护装置,采用压力注浆法成型的桩体与桩周土体稳定结合,共同组成稳定的整体,加之其他支护措施的配合,可有效保证基坑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