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然
疫情当前,“发热”是一件令人相当苦恼的事,就医很麻烦。而怎么也找不到原因的发热,即使在平常也是一件令人十分困扰的事。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不需要担心的“发热”——功能性低热。
先看一个案例:小悦今年高二。疫情过后学校复学,学习骤然紧张,最近半个多月一直莫名低热,其他没啥异常或不适。但小悦爸妈仍然非常焦虑,带着她跑了好几家医院,能做的检查做了个遍,结果却均显示正常。最后,医生说:孩子应该是功能性的发热,估计最近太累太紧张了,回家好好调养,密切观察,有情况再来。
顾名思义,功能性低热是由非器质性疾病所致的低热。器质性发热一般指由感染(细菌或病毒)、结缔组织疾病或肿瘤等引起,常伴有相应的症状,需积极治疗。
功能性低热一般有以下特点:
(1)经各种仪器详细检查和1~2年的观察,未找到病因。抗感染、抗风湿、抗结核试验治疗均无效。
(2)身体一般状况良好,可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3)低热相对有规律性或有季节性,一定时间出现,一定时间消退。
(4)可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如心慌、多梦、失眠、易激动等症状。
功能性低热可持续数年,易发生于20~40 岁中青年,女性多见,无不良后果。
其原因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人的体温恒定受大脑皮层和丘脑下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同时还受体液神经调节,植物性神经也参与调节。
长期心理紧张、情绪不稳定,尤其是年轻的女性植物性神经较不稳定,如果工作学习过分紧张或休息睡眠无规律,或思想负担太重,都可使植物性神经发生功能紊乱,可能会引起体温中枢紊乱,热平衡失调,临床上就呈长期低热症状。
患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工作压力大,遇事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性格内向,有了心事、压力自己闷在心里;有的病人则表现为每临夏季即出现长期低热并伴有厌食、无力、胸闷等,久治不愈。入秋后体温渐趋正常,感觉也有所好转。如此可反复数年,因此有夏季热之称。此外,常见的还有月经前期、妊娠期低热等。
怀疑功能性低热时,必须完全排除器质性疾病,并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态观察后才可确定。疫情期间,如果不方便去医院,可暂时用下列方法帮助初步判断。
试验前先测体温,然后在2~3分钟内饮入约70℃的热水200~300毫升,再每隔5分钟测体温1次,连测4次,与饮水前的体温对照比较。
正常人饮水5 分钟后体温上升0.1℃~0.2℃,并在10~15 分钟内恢复原来体温或降至原来体温以下。功能性低热者则可升高0.3℃~0.4℃,或虽升高0.1℃~0.2℃,但在10~15 分钟内不能恢复原来体温,即升高的温度持续时间延长。
(1)精神放松。此种发热无不良后果,故不要太紧张。保持愉悦心情,不把低热放在心上,不要老是测体温,以免形成“疑病症”。
(2)如无明显症状,可动态观察,定期随访。也可应用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药物,如谷维素、异丙嗦、柏子养心丸等内服,这对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好处。
(3)中医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