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耿超, 程 心, 张佩玲, 唐 甲, 张法明, 于桂清,康祖杰, 田书荣, 黄太福,
(1.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湖南 石门 415319; 2.石门县壶瓶山镇中心学校, 湖南 石门 415319;3.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华吸鳅属(Sinogastromyzon)隶属爬鳅科(Balitoridae),旧名平鳍鳅科,是中国和越南特有的一类小型鱼类,主要特征为:口前具吻沟和吻褶,吻褶间具2对小吻须;口角须2对,内侧口角须一般较短,部分物种内侧口角须乳突状;唇多具乳突,上唇较发达,下唇乳突多不明显。鳃裂较宽,扩展到头的腹面;体背多具规则排列的黑斑,奇鳍多具黑色条纹;体短而平扁,体高明显小于体宽[1-2]。
当前,该属鱼类已记载22种,中国记录14种,分别为西昌华吸鳅(Sinogastromyzonsichangensis)、四川华吸鳅(Sinogastromyzonszechuanensis)、德泽华吸鳅(Sinogastromyzondezeensis)、下司华吸鳅(Sinogastromyzonhisashiensis)、伍氏华吸鳅(Sinogastromyzonwui)、南盘江华吸鳅(Sinogastromyzonnanpanjiangensis)、李仙江华吸鳅(Sinogastromyzonlixianjiangensis)、大口华吸鳅(Sinogastromyzonmacrostoma)、越南华吸鳅(Sinogastromyzontonkinensis)、多斑华吸鳅(Sinogastromyzonmultiocellum)、红河华吸鳅(Sinogastromyzonchapaensis)、埔里华吸鳅(Sinogastromyzonpuliensis)、南台华吸鳅(Sinogastromyzonnantaiensis)、大渡河华吸鳅(Sinogastromyzondaduheensis)[3]。在中国,华吸鳅属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珠江、南盘江、李仙江、元江、红河支流南溪河和台湾各水系[4],长江中游的湖南省目前仅记录了下司华吸鳅[5]。
2021年7—8月,在对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本室的鱼类标本进行鉴定整理期间,发现未报道的湖南鱼类新记录种1种。基于形态比较和分子数据分析,将其鉴定为西昌华吸鳅。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脉东北端,位于石门县西北部,地理位置为110°29′—110°59′E,29°58′—30°09′N,处于神秘的北纬30°线上,总面积为66568hm2。本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区内山脉多呈东西走向,地表起伏大,海拔最低处石家河220m,最高峰—壶瓶山主峰海拔2098.7m。本区属亚热带山地气候,年均气温9.2℃,年均降水量1898.5mm。区内森林植被保存较完好,森林覆盖率达90.5%。本区系洞庭湖区澧水第二大支流—渫水的上游区域,境内各溪流均属于渫水上源的江坪河和南坪河两条水系,主要支流有北溪河、高桥河、金家河、龙池河、深溪河、水打溪及黄连河等。这些河流大多河床深切,碓石林立,峡谷幽深,水流湍急。
标本分别于2007年8月19日、2016年8月16日和2020年8月4日使用电捕器采集于渫水黄虎港河段,编号后取部分组织保存于95%的酒精中,其余部分保存于10%的福尔马林中。形态测量使用数显游标卡尺(精度0.01 mm)对全长(TL)、体长(BL)、体高(BD)、体宽(BW)、头长(HL)、吻长(SNL)等25个可量性状进行测量。
该批标本体较短,前段宽,甚平扁,后段渐侧扁,背缘呈弓形隆起,腹面平坦,头很低平。吻端圆钝,边缘薄;口下位,较宽,呈浅弧形。唇较薄,上唇具8~10个乳突,排成一排;下唇乳突不明显;颌部具1对不甚明显的扁平乳突;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前缘稍外露,表面的沟和脊不明显。胸鳍x~xi-12~15,腹鳍xi~viii-12~14,背鳍起点约在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稍前,腹鳍起点显著在背鳍起点之前,约在吻端至肛门的中点,末端远不达肛门。吻褶间具2对小吻须,固定标本体背侧深褐色,腹面浅黄色,横跨背中线有5~8个黑色圆形斑块,奇鳍均具由黑色斑点组成的条纹,偶鳍的背侧面散布有浅灰色圆形花斑(见图1)。标本形态测量结果见表1。
表1 西昌华吸鳅和近似种的形态比较Tab.1 Comparison with 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Sinogastromyzon hisashiensis and Beaufortia szechuanensis形态特征壶瓶山标本西昌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6]四川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3]下司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hisashiensis)[4]四川爬岩鳅(Beaufortiaszechuanensis)[1]肛门是否被腹鳍所覆盖否否是是否上唇乳突8~108~1011~158~10—体长/体高6.82~7.905.30~7.707.70~7.805.30~7.705.80~8.20体长/头长4.22~4.874.20~5.004.70~5.104.20~5.005.00~6.00头长/头高2.12~2.392.10~2.401.90~2.102.10~2.401.00~2.00头长/吻长1.74~2.131.70~2.101.60~1.901.40~1.901.70~2.00体色固定标本体色灰黄色,背脊上有5~8个褐色的团状斑块,体侧和偶鳍的肉质鳍柄上均有褐色斑纹固定标本体色灰黄色,背脊上有5~8个褐色的团状斑块,体侧和偶鳍的肉质鳍柄上均有褐色斑纹固定标本体色黄褐色,背脊上有8~10个褐色的团状斑块,体侧和偶鳍上均有褐色小斑块固定标本体色黑褐色,背脊上有10~15个黑色的团状斑块,除尾鳍外均有多条由黑色斑点组成的条纹固定标本体色棕褐色,各鳍均似所在身体部分的颜色背鳍iii-8iii-8iii-8iii-8iii-7胸鳍x~xi-12~15x~xi-12~15x~viii-15xii~xiii-12~14i-25~27腹鳍xi~viii-12~14vi~viii-12~14vi~viii-14~15vi~viii-12~16i-17~20臀鳍ii-5ii-5ii-5ii-5ii-5侧线鳞/个71~7871~7861~6361~6398~106背鳍前鳞/个222220~24——
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壶瓶山标本嵌入到西昌华吸鳅的支系中,与下司华吸鳅和四川华吸鳅构成姊妹群,而与四川爬岩鳅相隔较远,且具较高支持率(见图2)。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壶瓶山标本与西昌华吸鳅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57;与下司华吸鳅和四川华吸鳅均超过了0.07。
注: Hupingshan-壶瓶山保护区采集的标本;进化树使用的序列来自文献[7-10]。
(1) 西昌华吸鳅(S.szechuanensis)是CHANG H W[6]1944年发表在Sinensia上的鱼类新种,模式产地为四川西昌太河场[11]。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的华吸鳅属标本与四川省记录的西昌华吸鳅在形态方面相似,体长与体高、头长、尾柄长等比例特征都基本吻合,分子数据也表明壶瓶山标本与西昌华吸鳅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将壶瓶山标本鉴定为西昌华吸鳅。然而,与模式产地的标本相比,壶瓶山标本体型较小,体长/体高略微超过。同时,遗传距离分析表明两个类群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是地理种群隔离的原因还是形成了新亚种乃至新种,有待进一步从形态计量、内部解剖、基因组、核型、微观电镜等方面进行研究。
(2) 已有调查记载,西昌华吸鳅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境内,包括长江干流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嘉陵江和乌江水系等[2,11-12],但湖南省未见记载[12],故本次在壶瓶山发现该鱼属湖南省新纪录。在地理分布上,该鳅应属西南区川西亚区[13],此次发现极大地扩大了该爬鳅的分布范围,表明其分布已东扩至华东区的湖南西北部,成为目前该鱼最东的分布点[14]。
(3) 西昌华吸鳅在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于渫水黄虎港河段,其分布区域比较狭窄,种群数量少,极为珍惜,值得加强保护。基于种群现状,建议一方面开展种群生态学与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摸清资源现状,评估其种群繁衍及生存能力[15];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河道巡查,严厉打击网鱼、电鱼、毒鱼等非法行为,保护该鱼的生存环境,使其健康稳定地栖息繁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