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尔玉
从传媒背景到点亮互联网技能点,再从赶场进互联网到放弃大厂Offer,我的求职过程是个人心态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相互映照,也是一段找寻自我的旅程。
研一在竞聘学生会岗位时,一位同学在PPT中展示自己腾讯、阿里的实习经历,台下“哇”声一片。氛围好、高福利、财富自由等标签,让我开始向往互联网行业。
从我的经历来看,互联网秋招难度有三级:第一级的代表是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第二级的代表是美团、快手、拼多多;第三级是百度、网易、B站。如果想去最顶尖的公司,就要像上台阶一样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实习成果和沟通表达能力。同时,也有人会把低一级的公司当作跳板,去争取更好的公司。
一般来说,有日常实习经历才能获得暑期实习Offer,通过暑期实习则有机会转正。举个例子,如果你有过网易的实习经历,在申请腾讯的暑期实习时,就有很大可能被录用。而腾讯的暑期实习结束后,一个组有一两个留用机会(HC),在组内表现最优者能被顺利留用。不过,实习经历的含金量一看平台,二看实绩。就算是在小公司实习,如果能深度参与项目,贡献度高,也能证明你的能力。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只在传统媒体实习过,没有任何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经历。因此,我把目标定在了拿到第二级大厂的Offer。2020年3月起,我开始广撒网找实习,找到阿里的线上实习后,又一边进行远程工作,一边找其他大厂的暑期实习。之后便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面试,最终被美团和快手录用为暑期实习生。取舍许久之后,我决定两个都去。5月到7月在美团实习,7月到10月去快手。这样“赶场”般的实习经历,虽然使我身心疲惫,但却有效填补了我的互联网经历。
还在进行暑期实习时,我就同步参与了互联网行业的秋招。针对不同的赛道如电商、游戏、影音,以及不同的岗位,如产品、运营、营销,我做了几份不同的简历,总共投递了十几家互联网公司,基本上投过简历的都收到了笔试机会。我利用下班后的晚上、周末参加一场又一场的线上笔试,从客观题到主观题,从行测、业务考察、创意到性格测试……虽然在疫情的影响下,主要以远程面试为主,但在9月之后,部分大厂也开启了线下面试。这时候,我深切感知到了互联网行业的节奏之快:一二三面在三天内结束,出考场十几分钟就被通知去留,晚上11点多还能接到面试通知电话……最终,我如愿收获了美团和拼多多的Offer,并与美团签约。
在实习时,我在美团做公关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新媒体运营,也算是专业对口;在快手则是做舆情分析,通过对社会舆论情况的分析研究,提出合理的预测及建议,这也与新闻专业挂钩。
新奇有之。在这里,穿JK、汉服上班的同事比比皆是。除此之外,每个人都互道“同学”,开会也是头脑风暴式,常有边喝奶茶边聊方案的场景在会议室出现。
快乐有之。做自己喜欢的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看着一个项目从想法到实现,确实很有成就感。
沮丧有之。对着屏幕迟迟没有创意,花了很多精力制作的视频,数据却很差,都让人时时充满无力感。
辛苦有之。拍视频,和乙方对接,收集用户需求都是匆忙又琐碎。大到方案和预算,小到一个拍摄道具都需要统筹考虑和执行,最忙的一天我凌晨4点才到家。
在像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中,我开始抽空复盘自己实习和秋招的经历。我发现,其实互联网并不是英雄不问出处,薪资等级和学校直接挂钩,有的甚至把“985高校”和国外名校当做入职门槛。即使在同一个公司,也有“三六九等”。除了核心的技术岗,其他的运营、行政、法务等都属于边缘岗位,干的活一点也不少,工资却没有传说中那么高,属于“被平均”的大多数。即便是程序员,也面临35岁危机,而像我一样没有理工科交叉背景的文科生,留给我们的就只有产品和运营这条路了。
问了一圈同事以后的规划,我发现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好未来是否要长期在互联网行业发展,甚至对自己在哪里定居都没有定论。“也许两三年以后回老家,也许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也可能,明天就被裁了。”同事打趣道。
我开始明白,创新、高效率的背面,是压力和不确定。直到组里的正式员工开始绩效考核的时候,我的焦虑感更强了。一个组里绩效评定是有比例的,即使你之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也必须要比其他人更好,否则就是原地踏步。工资、晋升都和绩效紧密相关,有的大厂甚至强制一定比例的不合格绩效,实行末位淘汰制度。我看到组长快到35岁却迟迟看不到晋升的希望,因为没有当地户口,孩子上学也成问题,只能计划着在老家买房……这真的是性格“佛系”、想平衡工作生活的我想要的工作吗?
同时,我开始思考行业的前景。互联网行业过去几年一直处在高速发展期,到现在肉眼可见的乏力,很难再通过依赖高用户增长的模式来扩张了。虽然很多企业选择了“出海”,但能真正抢占海外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凤毛麟角。很多业务利润空间更是很低,如某大厂的外卖业务,看似光鲜,其实利润极其微薄,又夹在商家、骑手和用户之间,屡经舆论危机。在中概股遇挫时,各大互联网公司股价跳水,大厂员工身价瞬间缩水。身在其中,我发现大厂福利待遇好像正在回归理性,高光褪去,互联网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逐渐变成普通行业。
近一年的奔波和大厂体验,让我明白没有一份工作是完美无缺的,总要在工资、发展空间、稳定性、个人兴趣等方面有所取舍。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和“成功”的,找工作就是一个逐渐认清现实和找到自我的过程。
秋招最焦灼时,导师告诉我:“想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就要思考40岁想过上什么生活。”我当时不以为意,向完美的理想工作进发。
近一年的奔波和大厂体验,让我明白没有一份工作是完美无缺的,总要在工资、发展空间、稳定性、个人兴趣等方面有所取舍。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和“成功”的,找工作就是一个逐渐认清现实和找到自我的过程。
从工作中,我慢慢地了解了自己:我的性格文静,做事克制、冷静,比起新奇和刺激更喜欢稳定和规律的生活;我从小体弱,精力不够旺盛,很难适应长期高强度的加班生活;我喜爱侍弄花草,喜欢在闲暇时流连于各类艺术展,比起物质享受,我更注重精神的丰盈。然后,我看到了自己40岁时想要的生活,并毅然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大厂Offer,选择入职地方教育局,成为了一名公务员。虽然刚入职都能算出来一辈子的总收入,工作内容看起来也没那么“有趣”,但真正入职以后才发现,这里并没有衬衫、领带的束缚,也没有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上下级之间相处舒适,领导和同事都对新人照顾有加。工作中更是处处是门道,通过我作为“螺丝钉”的努力,能推动社会发生一点点好的改变,那种成就感,是在企业中很难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