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春晖
[摘 要]为了全面推动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新时代在探索高校大思政育人路径的过程中,要能够始终坚持基层管理以及顶层设计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引领以及院系发现相结合、思政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相结合、教师发展与学生成才相结合、校园文化与育人实效相结合的基本创新理念。真正做到培根固基守正创新、同步思政协力育人、思专同心知行合一、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促使高校“大思政”育人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大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5-0058-03
一、新时代对高校“大思政”育人工作的根本要求
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立足“两个百年”,站在“两个大局”的维度,从承前启后、任务艰巨、从有到优、伟大复兴、人类贡献五大方面培养当代大学生,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维度思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三个方面进行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高校思想政治育人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的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方法得当、卓有成效的“大思政”育人生态系统建设。
高校“大思政”育人工作要体现顶层设计与基层管理相统一、学科建设与思政育人相统一、课堂教学与网络育人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相统一。高校“大思政”育人工作要具备大数据思维和万物互联的时代特征,拓宽视野、谋划大局,全体教职员工在“三全育人”环境中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同时协同共建、互通互融,落实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的要符合“四个回归”的要求及体现思政育人“培根铸魂”的要求,促进高校思政教师有效遵循“六个要求”的标准,规范坚持“八个统一”的标准等一系列要求。
二、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育人模式的特点
(一)大数据思维与教育创新并重
当前,人类社会处于大数据信息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思政教师通过获取分析反映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的数据信息,进而实施有针对性地教育教学,将思政育人与课程思政并轨,全方位多空间交错链接复合型综合化实施高校“大思政”育人模式。
(二)理论创新与实践体验感并重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进入“两性一度”的金课发展阶段,“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所谓“创新性”,是课程内容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学习有较高要求。因此,思政教师不仅要从理论深度、视野广度、知识厚度入手进行课程建设,更要在课程设计理念中精益求精、优化升级,以促进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各科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紧密融合、同向同行,以此来达到协同育人的根本目的。”新时代整体社会环境和学生群体都在发生变化,思政课显性的教育效果边际效益逐渐递减,思政教育工作要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和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利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和趋同性,通过协同育人把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功效能,落实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大思政”视阈下的思政育人创新
(一)顶层设计与基层管理同向同行
高校党委领导集体的顶层设计要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根据本专科教育的不同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实现统籌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事事时时充分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理念;基层各级部门在日常的具体工作中要深入贯彻落实校党委文件精神的同时,也要自觉能动地结合校情教情生情向上级领导部门及时汇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展,反映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同心协力研究新矛盾,探究新举措,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地践行新时代对高校“大思政”育人工作的根本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引领与院系发展同向同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大思政”育人的核心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各院系党政建设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政工干部和学生党员能力培养之中,同时挖掘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与其他院系或相关部门日常工作的契合点,创新“大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渠道、路径,共同开发各自领域都隐性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高校“大思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发展,新时代视阈下的“大思政”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必须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机制和管理模式,既要综合性科学化考量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新实效,又能在全校范围内激发“三全育人”新动能。课程是高校育人的主要载体,通过构建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协同教学机制,思政教师能有效协助专业课教师把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来,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等方面充分体现出来,让大学生在高校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领域中感受“大思政”教育教学的如影相随。
(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才同向同行
一方面所有的教师都有想成为“教学名师”的职业诉求,另一方面所有的莘莘学子都期盼能遇到“教学名师”。而解决这对矛盾就要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成才的同向同行。教师通过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大学生积极的思想引领和科学的价值观塑造,构建教师发展与学生成才同向同行的思政育人生态共同体,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五)校园文化与育人实效同向同行
校园文化中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有形与无形、显性与隐性的教育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丰富优美的校园环境与德才兼备的教师校友是滋养每一位校园人成长的营养源泉,完备规范的制度原则和科学高效的监管体系是维护每一位校园人权益的屏障保证,润物无声的情感交流和励志向上的楷模事迹是引领每一位校园人思想的向阳动力。每一位校园人通过参加“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系列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建同行活动将“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理论与实际”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动体现出来,也将积极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升华、情操陶冶、品格塑造。
四、高校“大思政”视阈下思政育人路径新探
高校的核心使命是培养德才兼备兼具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要坚持实现思想引领与课程教育、精神熏陶与环境影响、科研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三方面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精心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另一方面在育人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综合课堂”师生同化的效果,从教育教学的各渠道全面体现新时代对高校“大思政”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
(一)培根固基守正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基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所以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能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指引中国社会主义航母扬帆远航,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做出的每一次历史性决策都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学识的广度、时代的速度,以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纵横捭阖、旁征博引的“金课”吸引学生,以混合多元式教学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渗透进当代大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同步思政协力育人
高校思政育人系统的纵向涵盖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党团校组织、班级党小组;横向以校党委直属领导下的以党校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党总支为核心覆盖全校各院系师生、各部门教职员工。同时采取线上易班学生网络之家加线下“面对面”思想交流,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自开学之初进入各班级QQ群,在教书育人环节中与各班辅导员、班主任、学长助理、班委成员共同管理每个班学生的学习生活。一方面教师能在日常清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进行未雨绸缪的工作,另一方面当老师突遇棘手的教学问题,可以在线发动师生群体力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条件解决各类突发事件,最高效地化解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危机事件。因此,高校要借鉴“支部建在连上”的党建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构建融校级领导、思政教师、政工干部、教工专员(后勤保障)、党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于一体的师生小分队,确保全校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和谐共生、朝气蓬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思专同心知行合一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和目标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只有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新时代对高校“大思政”育人工作的根本要求。因此,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形成统一,都要以“金课”教学作为发力点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践行理论的指导性和科学性;其次在教学实践中都需协调进行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资源共享,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多方联合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升课堂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一方面,要在思政教学中强化专业知识。思政课程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专业课教师鼎力相助更能确保思政“金课”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思政教师要发挥专业所长帮助专业课教师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通的价值内涵、方向路径,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同时高校要在思专同心基础上,打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师协作团队,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成果,实现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教学实践与成果汇编相统一。
(四)与时俱进因势利导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新时代里与时俱进、多措并举。一方面思政教师要在全信息化、网络化、立体式的智慧互动课堂上构建满足全班交互式教学、小组协作学习、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样态化“金课”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主题开放式教学、师生研讨式教学、小组团队式学习等。思政教师要营造平等交流、亲和美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前提下通过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自觉自省自悟式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为大学生日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奠定过硬的政治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思政教师要同步更新适应世情国情校情学情的“线上课堂”,诸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易班等,确保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教学中,对大学生的考核要实行符合新生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弹性”模式(课后不限时完成),比如实施每日慕课自学累加学分制、网络答题智取通关制、课堂主动发言加分制、组团PK较量出道制等,“第二课堂”参加次数嘉奖制、优秀学子党校直通车制等,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其思政学习兴趣和效果。此外思政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实践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在身体力行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价值,在改造客观世界中也同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新时代视阈下的高校大思政育人理念之本在于高校统筹推进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层级责任明确化、分工协同合理化、实体网络共享化;统筹思政课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设计新颖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路径创新化;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并軌化、教师队伍精英化、教学能力综合化、教学成果精品化;统筹校园文化和精神塑造一体化、“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同步化、过程考核和量化升级实效化、综合评价和反馈总结系统化。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新时代的视阈下,做立德树人的培根育魂之伟业,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实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而尽自己的赤子之力。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考与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26-30.
[2]李海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五维育人模式构建研究”[J].大学教育,2021(7):23-26.
[3]王淑英,孙宁.“构建‘党建+大思政’新格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J].教育家,2021(17):48-49.
[4]朱旭.“‘大思政课’理念: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5):107-114.
[5]邬旭东.“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蚌埠学院学报,2021(4):10-13.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