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印将军:植树造林,为家乡打造“金山银山”

2022-05-24 07:55孟红
党史文汇 2022年5期
关键词:荒山种树植树造林

孟红

张连印,山西省左云县人,中共党员,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他从军报国近40年,退休后心怀组织培养之恩、深念乡亲养育之情,毅然舍弃惬意城市生活回到左云,咬定治理风沙、植树造林、为民造福的青山不放松,扎根在风沙漫天的毛乌素沙漠植树造林,用19年时间将昔日连绵的荒山秃岭变为绿水青山,诠释了共产党人爱党为党、服务人民的政治品格,堪称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宗旨、勇于担当、求真务实的典范。截至2021年,他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突出贡献。2021年10月18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张连印同志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军旅磨炼一少将

1945年,张连印出生于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一户贫苦农家。他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少年时期,奶奶、爷爷相继离世。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他,尽管成绩优异,但还是不得不辍学回村。之后干过木匠,抬过轿子,“护秋”(守护秋熟庄稼)挣工分,编筐还债,常常吃不饱,乡亲们总想办法匀碗饭给他。他把乡邻的好都记在心里,终生难忘。

1964年,这个“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农家娃,响应国家参军保国防的号召,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难掩报效祖国、报答乡亲的激动心情,即兴创作了一段快板作为出征感言:“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这些发自肺腑的话,他脚踏实地践行了一生。

张连印终生难忘告别父老乡亲出发的那个清晨:阳光灿烂,锣鼓喧天,乡亲们簇拥着他送了一程又一程,还热情地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

参军第二年,由于表现优异,张连印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宣誓完后,他还给自己订立了这样的人生信条:“不当个好兵,对不起乡亲们的恩情。”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勤奋学习、不懈努力,流汗流血,走过拼搏奋进的近40个春秋,在军营这片沃土扎根、拔节、茁壮成长:当战士,年年是“五好战士”,被评为“学毛著积极分子”;当连长,所在连队被评为“四好连队”。此后又当过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3年,张连印退休。退休那天,他面对军旗敬了一个军礼,许下铿锵誓言:领导干部总有退休的一天,但共产党员没有退休的时候,我要把爱党为民的初心,延续到生命尽头。他还说:“当年在部队报效国家,如今总算有机会报答家乡父老了。”

退休誓要绿家乡

张连印带着妻子义无反顾回到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返乡后,张连印发现家乡风沙依旧。望着眼前的荒坡,他想起在西柏坡义务植树时看到的那一片葱茏密林,萌生了在家乡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想法。他说:“是党把我从一个孤苦的放牛娃培养成一名将军,是乡亲们让我过上现在的日子。我会永不忘这一方水土一方乡亲,党组织是我的家,家乡父老是我的母亲。”

主意已定,雷打不动。听说将军荣退还乡,当地许多企业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可是张连印对这些送上门的物欲名利不为所动,他始终清醒地恪守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军人的身份与职责:“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实事。”

卸下钢枪的张连印扛起了铁锹。“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他看着黄沙漫卷的家乡,决心把这里当成人生的最后一个战场。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有太多人不解地问:“为何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张连印毫不犹豫地说:“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

“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全国林业六大工程之一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全村共有土地17754亩,耕地只有6346亩,其余11000多亩都是荒山荒坡,風起沙扬,自古种树就很难。

令他痛心的是,几十年过去了,乡亲们虽然已从简陋的土坯房搬进敞亮结实的砖瓦房,但整体生存环境没有什么改变,荒山野坡一眼望不到头,种啥都不理想。

面对光秃秃的荒山、肆虐的西北风和多少年来的贫瘠现状,村民们觉得张连印要大片种树,难乎其难。堂弟张连茂也来劝他:“不要逞这个能,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然而,张连印不怕困难和挑战,意志坚定地说:“想想40年从军路上党的培养,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妻子王秀兰和儿女们知道他认准的事一定会干到底,便都不再反对。他认真地对妻子说:“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说干就干。张连印立下“义务植树、绿化荒山”的军令状,选址在村东南10里河畔沙滩,打响植树造林的“第一战”。

改善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为此,张连印先后20多次到县、市、省林业部门,走访咨询多位专家,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知识和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办法,制定出《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有了“作战计划”,他带着妻子投入“绿化战斗”:从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平整土地、盖房、建苗圃到挖坑、植树、置圈、浇水、掩埋……从简单的育苗到建设成片的林场,他倾注了无数心血。

种树周期长、花销大,老两口的30多万元积蓄很快花光了。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相助。大女儿将新房抵押的20万元贷款送到父亲手中,儿子拿出10万元支持父亲,小女儿也将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钱共5万元拿出来支援给父母。众人拾柴火焰高,奏响了全家总动员义务植树的团结协作乐章。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

村里有人议论:投入这么大,张连印肯定是想将来卖树挣钱。面对质疑,他与村里签订了如下造林绿化合同: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植树造林的成果30年后全部无偿交还集体。

困难曲折不回头

万事开头难。

左云土地贫瘠,树木成活率低。第一年,张连印从邻近的右玉县买来1万棵樟子松苗,结果,由于经验不足,树苗成片枯萎,几乎全死了;补栽6000棵树苗又死了大半。张连印和妻子起早贪黑种下的第一批树苗有上万株,几乎都没有成活。看着漫山遍野打蔫的树苗,张连印心如刀绞,老泪纵横……

一棵棵树栽了死、死了再栽……张连印妻子回忆说,种树头几年,脸和耳朵常常被风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肿得老高,有时水泡裂开,鲜血就顺着嘴唇流下来,手上则是因过度劳作而裂开的一道道口子。一次,大女儿张晓梅回乡看望他们,竟没有认出迎面走来的父母。女儿看着被风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两位老人,心疼得直掉泪。

种树如此辛苦,张连印却不以为苦,他有自己的苦乐观:“我种树,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一株株树苗,承载着他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有人问他,到底图个啥?张连印坦然回答:“我只图改变家乡面貌,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

乡亲们被感动了,纷纷加入植树队伍。农民田四旺说:“当初听说将军回来种树需要人手,但也不知能干多长时间,就先过来试试看,没想到跟着将军一干就干了18年。”

“到底是土不行,还是树不行?”为了搞明白树苗无法成活的原因,张连印来到太原市,几经辗转找到治沙专家桑金海。看到眼前背着半麻袋土、风尘仆仆的老将军,桑金海当即答应去实地考察。除此之外,张连印还购书自学,去外地林场取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摸索出在沙化地上种树的方法。

2004年夏天,张连印抱定“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信心和劲头又干开了。这一次苗木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看着小树苗一天天茁壮成长,他高兴得像个孩子。

不料,到了冬天,近万株树苗却在短短几天内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看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张连印心疼不已。他认识到:“不唤起大伙儿的生态保护意识,种再多树也难见效。”有人建议他找羊倌要赔偿,他却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知道乡亲们养几只羊也不容易。”他不但没有向放牧人索赔,反而是把他们聚拢在一起谈心:“我回来种些树就是想让生态环境变好,回报乡亲们。大家一定要帮一把,别再让牛羊破坏这些小树。”他给羊倌们送去胶鞋、雨衣,逢年过节还去看望他们。

栽下去的是树苗,长出来的是大伙儿的环保意识。自那以后,羊倌们放羊时格外小心:“张将军种树是为了咱们村、为了大家伙儿,我们不能再添乱!”乡亲们也感慨道:“人家一个将军,宁可遭罪也要种树,还不是为了咱村越来越好?”渐渐地,村里越来越多人跟着他种起树来。

就这样,经过4年多含辛茹苦、饮风嚼沙的不懈奋战,张连印带着大家为村里3000多亩荒山披上了新绿。之后,他又参与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带动更多人种树。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连印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挥汗如雨奋战在荒山造林第一线,改造沙滩、平整土地、植树不停,为乡亲们打造出初显成效的“金山银山”,百姓得益渐现端倪。他优先吸纳家庭困难的村民在造林基地务工,累计为26名贫困村民提供年均6000元的劳务收入,既促进了困难家庭“增收”,又实现了家乡荒山“增绿”。他还免费为种植户培训技术,免费提供幼苗,鼓励大家建自己的苗圃,并主动帮找销路,在他带动下,育苗植树成了该村新的致富之路。他承包的400多亩林地,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每亩每年170元的补助款,全部发给老百姓,而包含在补助款中的树苗补栽等费用,他却自掏腰包,做到“留下一片绿荫,不带半根草去”。

癌症压不垮植树志

张连印以“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的党员底色,以“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的冲锋陷阵军人本色,不仅一次次勇斗植树造林过程中的“拦路虎”,而且还一次次与猖獗的病魔较量。

2011年6月,66岁的张连印被查出患有肺癌,但他只说了一句“冷静面对,科学治疗”。手术前,他默默将这些年种樹欠下的钱一一还清,甚至去照相馆拍好了遗照。

右部肺叶被切除后,他接受了长达5个月的化疗,呕吐、晕眩、脱发、剧痛……妻子和儿女们很心疼,他却说:“咱们当兵的这点儿疼怕什么!”

只是,树还没有种完。因此,手术后的张连印等到病情刚有好转,就心急如焚地拉着妻子回乡奔赴造林第一线。一如往常,老两口没有找人接送,从石家庄坐了一晚火车,早上5点多到大同后,坐客运班车回到张家场村。

回到植树基地,他和妻子立马装上树苗和铁锹,开着“专车”上山了——这辆不到5万元买来的面包车,拉工人、拉工具、拉树苗,入沟下岭6年间跑了近20万公里。

张连印说:“村里的荒山还得接着种树,村民们还要靠在基地工作养家,当初对乡亲们的承诺还没完全兑现,我不能倒下,我必须和他们在一起。”乡亲们看到被癌症折磨得瘦脱相的老将军,白天扛着铁锹上山挖坑植树,晚上回到屋里躺在土炕上输液治疗,心疼得直掉泪……

左云县的绿荫不断扩大,张连印体内的癌细胞也在疯狂生长。2014年,他复查时得知,癌细胞已扩散至骨头。这次,他选择了保守治疗。住院一个月后,又一次迫不及待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他坚定地说:“癌症要科学治疗,种树也要坚持到底。”有人说,何必这么较劲?可军人出身的他就是这样,早已练就坚强、坚韧、坚毅的铮铮风骨。

乐观的他走到哪里,就把欢声笑语带到哪里。他笑言:“与其让我住到医院里,不如让我回到村子里,和树苗待在一起,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那么多乡亲都看着我呢,我不能打败仗,更不能当逃兵。”他一边与癌细胞拼杀,一边与荒山战斗。张连印在抗癌日记里写道:“人活着就会生病,这是自然规律,病魔总是不断折磨我们的身体,但也让我们变得更坚强。在斗争过程中,我感到病魔也是欺软怕硬的,我不能被它打败。”

如今,距离确诊癌症已过去10多年,张连印的肺癌已经钙化,身体逐渐康复。正是凭借这股大无畏、不服输,不懈奋斗、一往无前的劲头,他击退了病魔。

张家场村生态环境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带领大家植树造林的功绩,自发筹钱建起一座凉亭,本想取名叫“将军台”,为他树碑立传,但张连印却坚决不同意,认为功绩是大家的。最后,凉亭边的石碑被命名为“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将军持之以恒的开荒造林精神感染了全县干部群众,使荒山绿化队伍形成百万之众,县、乡、村、集体、个人绿化工程,在塞外高原星罗棋布,方兴未艾。绿化家园、扮靓左云的高潮一年胜过一年。

儿子张晓斌带妻子回乡探望父母,望着满目苍翠的林海和家乡生态的巨变,他越来越理解父亲当初的选择和坚持了。在树林中,父子二人促膝深谈,张连印说:“人这一辈子要经受的考验很多,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的诺言践行好。”

通过这次林中谈心,更是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张晓斌读懂了父亲一辈子的追求和初心,心中萌发一个新的抉择。2015年,已是正团级干部的张晓斌以自主择业方式退出现役,打起背包回乡种树。他认定父亲的这一事业足迹值得自己去执着跟随。有人不理解,问张连印:“难道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在部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吗?”张连印回答:“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晓斌和乡亲待在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好。”

回乡19年来,张连印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逢年过节,他都要去看望村里的困难户。乡亲们都说他从来不摆谱,根本看不出是个将军。妻子王秀兰最明白他:“如果乡亲们觉得他和他们一样,他就高兴。”在张连印的日记本上,记录着一些点滴小事:“拿完药,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从左云去大同,坐了公交车,又一次低碳出行。”

很多人说村子里张连印家的老屋破败得不像样子。同族老人也止不住劝他:“连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还是花些钱翻盖一下吧。”他却说:“我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吧!”张将军的家十分寒酸,家具简单陈旧,就连停在院子里的面包车也掉了漆。老将军洒脱地笑着说:“吃饭有个锅、睡觉有个窝就行。这辆车能坐人也能拉树苗,很实用。”3个儿女结婚,他都没有操办婚宴。被诊断出肺癌后,他跟妻子交代过“后事”:不立碑、不收礼、不唱戏,一切从简。

军人的血性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军人的本职是履行使命、担当尽责。张连印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为人生信条,始终坚守在防风治沙最前线。即便身患癌症,他依然斗志不减,用生命书写了革命军人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永葆本色精神传

如今,张连印带领乡亲们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植树成活率达到95%以上。这正是老将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奇迹,绿化荒山,造福百姓,恩泽万众。常年劳作在自己亲手种植并养护长大的绿色丛林中,张连印不止一次欣慰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啥好都不如空气好!自从有了这些树,我们村也有了湛蓝的天。”

张连印一直干在前面,风雨无阻。他回乡后仍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作息习惯。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抱着树苗上山劳作。最初和他一起种树的村民田四旺,见证了张连印种树的执着与艰辛:“我们这儿,不是沙地就是石头山。其他地方种树浇1次水,我们这里得浇3次。”

就这样,张连印用艰辛的付出,把荒滩变为绿野——樟子松、云杉、杨树、沙棘,一排排、一行行,漫山遍野。截至2021年,他带领乡亲们先后建起300多亩育苗基地,绿化荒山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长城脚下筑起一道绿色屏障。他退休后的人生里写满的都是荒山、铁锹、风沙、日晒等这些关键词,见证着这位老党员老将军的风骨和高尚境界。

当张连印望向一排排挺拔屹立的树木时,就像望着自己的兵,他自豪地笑言:“每多种一棵树,就多一个环境卫士。我现在麾下有百万兵,和我一起守护家园。”在慕名而来的一次次受访中,他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点点贡献,但村民们都说,没有张连印,就没有这漫山遍野的绿树。在张连印的带动下,山西省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增长6.43个百分点,张连印被群众称为“绿化将军”。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松涛阵阵中,站在张家场村山头的小亭子里,张连印看着一望无际青翠欲滴的树林,常常放声唱起他最爱的那首军营之歌:“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有党和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倾斜,又有生态治理、植树造林一个个典型模范的引领鼓舞,在华夏大地上,创造奇迹的又何止一个张连印!60万米高空上的卫星,忠实记录下绿色合围中逐渐“消失”的毛乌素沙地:一个坑一个坑种树、一锹一锹铺设沙障固沙,人们前赴后继,在昔日不毛之地播下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屏障,让绝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使之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

如今,张连印的植树基地成为右玉干部学院的教学点,最初被命名为“将军林”綠化基地,他把“将军”二字换成了“清风”。清风林也成为张连印建设的党性教育基地。在这里,他向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讲授党课,身体力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讲党的光辉历史。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赞他是“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他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从张连印身上,我们看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一名57年党龄的老党员,张连印对党有着深厚感情。他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后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成长为一名军队高级领导干部。退休后,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安享晚年,却选择回到家乡改善生态环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带领乡亲植树造林。为了种树,他动员家人解囊拼凑启动资金,坚持不要林权、不要地权,承诺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他把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转化成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一干就是19年,鲜活注解了共产党人爱党为党、服务人民的政治品格。他的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领导干部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境界情怀。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荒山种树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荒山的“根”——“牛玉琴”式的老人齐军祥
种树
植树造林共参与
福安八斗村:扶贫做得精,荒山野茶能刨金
小猴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