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烟
对海南岛来说,南北朝的梁武帝年间(535—546年)又是一个新纪年。
南朝取代东晋,仍旧偏安建康,一直受到北方鲜卑政权的挤压,不敢懈怠,有着传奇经历的梁武帝萧衍也只能深耕既有领土。大通二年(528年),梁王朝在岭南设立高州、罗州。
在高州,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俚人家族登上了政治舞台,那就是冼氏家族。这个家族与地方长官结合,冼氏女嫁给了罗州刺史冯融之子,即后来的高凉郡太守冯宝,汉俚二族以一段良缘成就了一个铆合点。而且,冼氏家族是完全中原化的俚人家族,冼氏女更具有王朝正统思想,且拥有远大的志向,她就是后来著名的冼夫人。
冼氏家族世代都是俚人首领,其势力蔓延到了海南岛。本来,海南俚人就是粤南俚人源源不断向海南迁徙形成,联系密切。在粤南尚且绸密的俚人群体中,虽拥有大量的部落,语言风俗均有差异。但是,地缘上的便捷,使其中富有感召力的家族能将各部落有效联结成一个共同体,一如北方的鲜卑等游牧部落。海南岛地广人稀,舟楫往来,岛民更对冼氏家族怀有天然敬畏,到儋耳故地都有千余峒归附。成为冯宝夫人后,携岭南两大家族之威望,冼夫人上书朝廷,提议在儋耳故地设置行政州。她的提议即刻得到朝廷批复,同意执行。
南朝只有半壁江山,分区越来越精细。此时之“州”,已非西汉诸刺史之“州”,差不多由地理大区或者省级规模缩略为地级规模了。
海南岛独建一州,在“珠崖”中取一字,谓崖州。
《说文解字》解释:“崖,高边也。”《尔雅·释丘》释曰:“厓之峻而高者”。西汉一朝只怕还没有崖字出现,“厓”成了原始字根;加山为崖,为陆之峻高;加水为涯,为水之边缘。也就是说,早在珠厓郡设立,就带有地理末梢之意。海域之陆以崖命名,想来也就是天之边缘,海之尽头。崖州之名自设置伊始,注定成为中国南方大陆的地理末梢,在中华文化心理打下了荒蛮浩渺的烙印。
在我們印象中,往往是府、州、县的层递关系。早期的州却一直是一级地理单元。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划天下九州。当时按方位设州,夏朝之“州”形同于唐朝之“道”,一州为一个地理大区,相当于数省面积。秦朝采用郡县二级制,“州”一度消失。西汉武帝建刺史监察制度,恢复州制,天下设十三州,但也只是监察区,非行政区。东汉末年,中央派九卿出任各地州牧,揽辖区行政,从而确立了州、郡、县三级制。三国以来,因诸侯割据,州郡设置开始泛滥,也基本保留了三级制,一直延伸到了南北朝。
西晋王朝短暂统一,没多久便爆发“八王之乱”,又导致“永嘉之乱”,汉区半壁沦陷,衣冠南渡。南方出现大量侨州、侨郡、侨县,区域设置更加紊乱,南北朝一直延续。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南朝已拥有州107个、郡 586个;出现了有州无郡、有郡无县,甚至两州同一地、一州有二名的情况。
南朝行政区大大缩小,区划也就越来越细。
崖州的设置,结束了海南岛上行政区忽有忽无的状况,宣告分级行政区在海南走向成熟。这对海南来说绝对是一个划时代事件,又一个海南的新纪元。此时的州署,就设在冼氏家族拥有坚实根基的儋耳故地。
后来的陈朝,完全接受了梁朝资产。武帝陈霸先起家广州,冯氏与他拥有深厚的渊源。“冯洗氏遣子仆帅首领迎武帝于丹阳”,冯仆成为陈国元勋,与陈国皇帝一直维持着良好关系。
隋代建立,南征灭陈,统一全国。冯冼家族力量摆在那里,朝廷仍旧找到他们作为合作方。冼夫人审时度势,带动岭南诸郡平稳过渡。《正德琼台志·舆地志一》载:“初,陈亡,冯洗氏遣孙魂迎高祖总管韦洸入广州,朱崖与岭南同归,至是始改州置县”。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在全国推行改州为郡,崖州又改回珠崖郡,郡治不变,仍在儋耳故地。珠崖郡一名太强大,在历史长河中四隐四现。海南产珍珠,且为陆海边缘,“珠崖”之名即为概括;如今常说珍珠海岸,就是这一名字的延伸。相对于中原朝廷,珠崖一名具有极大的号召力,统治者青睐有加。
珠崖郡统县十,属扬州司隶刺史。很多人以此认定,海南岛曾经属于扬州。甚至,光绪版《崖州志》直接将南朝梁国设立的崖州归属为扬州。
其实,这是没弄明白刺史职务的变迁,隋朝的刺史确实与地方长官开始混同了。但是,刺史的本质是监察官,各州设一人,监察数郡,却无行政权,也无固定办公场所,顶头上司是中央御史大夫,正儿八经属于监察系统。这就是早期的分权制,西汉中后期的吏治因此非常受约束。到隋初,“州”设置已非常泛滥,成为地方实权机构。隋炀帝为了规范,又将“州”改回“郡”,长官称太守。但是隋炀帝又按方位恢复了上古九州,朝廷设置司隶台,司隶大夫下设十四刺史,为正六品职;这时完全遵照西汉州刺史制度,以低品秩刺史监察高品秩地方长官,从而让他们提高效率,谋求升迁。刺史分片监察,扬州司隶刺史自然监察东南之境,比西汉时期扬州刺史监察范围有所扩大,但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没几年就因为民变不止,江南军阀并起,扬州司隶刺史更无法履责,形同虚设。
《崖州志》“历代沿革表”将梁朝崖州归属扬州明显错误。《正德琼台志》记录得明明白白:(梁)“广州都督领崖”,(陈)“广州刺史领崖”;此时只有半壁江山,且军阀割据严重,崖州跟扬州很难有什么交集。《崖州志》混淆了《隋书·地理志》,同时标注清雍正年间郝玉麟版《广东通志》崖州“属广州”说。
大业三年所设珠崖郡共领十县,分别为:义伦(附郭县)、感恩、颜卢、毗善、昌化、吉安、延德、宁远、澄迈、武德。《崖州志》载:(大业)六年(610年),析西南地置临振郡……郡内领延德、宁远二县,即今崖州。
隋炀帝似乎有意对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崖州更名三年后,又在琼南增置临振郡,使海南岛又现双郡制,只是郡治整体南移,似乎也寄托了这位皇帝开疆拓土的雄心。孰料后来境内战乱不断,这位皇帝也在南下江都,即扬州司隶刺史部所在地走上了不归路。
郡级行政中心初设三亚境内,临振郡登上了历史舞台,是为唐振州以及宋明崖州之前身。这样,今三亚市的辖境也渐渐清晰起来,大致为当时的宁远县。相较中原,三亚的地理位置偏僻荒远,行政建制的演变也显得扑朔迷离。百度“临振”一词,解释为:“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置临振县,隶属珠崖郡。县治所在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水南村,地处平原、宁远河下游出海口。西汉初元三年(前46年),废临振县,入朱卢县(在今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辖区约在今三亚市境内。”
翻遍《汉书》《后汉书》,以及《正德琼台志》《崖州志》,并无以上记载,只能是今人想当然的表述。叙史严谨的《正德琼台志》就对此存疑:隋志郡县俱无之……史称大业中改州置郡,则其郡或暂立于此,时而即废,故《志》不书,而《丘和冯盎传》亦只以朱崖为言。
因而,临振一名恐怕最早就出现在隋大业六年。之前有没有临振县,还需要更多的资料支撑。而琼南历史上的郡县或州县分级行政制,到这时开始通行,成为三亚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