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静
摘要: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身上的求知与求学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學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每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创设问题情境要注重情境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要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数学 情境 创设 教学 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思维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注重情境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想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一只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了3分钟,这是为什么?有趣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这时我告诉大家,学习了比例尺你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由此刺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引起主动探究的兴趣。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注重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也必须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8元7角5分的玩具,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玩具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
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体验其中的数学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的情境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为教学服务,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只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和“敲门砖”。比如我在教学《吨的认识》这节课里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牛、大象、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当他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我没有在前面的故事情节里多逗留,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直接把问题指向过桥要注意什么?他们能过桥吗?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发起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在学生学习吨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再来解决问题:他们该怎么过桥?为他们设计过桥方案。这样的情境既体现了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展示了其中的数学味,达到做数学的目的。
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身上的求知与求学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每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隆炘 《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概论》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