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立强 程艳婷 王海萍
(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山西 太原 030619)
中医药是几千年来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时代强音[1],是对中医药事业的新定位、新要求。中医药院校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历史使命,不但要注重中医药知识、技能的传承发展,更要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
刺灸操作是医患之间进行治疗沟通的媒介,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每一种刺灸方法都有着独特的发展演变史,都有着独特的技术要领,在其长期应用发展过程中,刺灸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刺灸法文化元素,能够更好地补充完善阐释更高层面的中医药文化体系。课程组本着“传承发展刺灸技术、提升刺灸文化自信”的理念,首先从课程层面深入挖掘刺灸法文化,以期通过后期的教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刺灸法文化体系,进而对其职业追求和发展起到价值引领作用。
1.1 刺灸法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灵魂与根基,是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所在,也是中医药区别于其他医药文化的标志[2]。以经络腧穴和刺灸技术为基础的针灸学源远流长,在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占用大量的篇幅予以阐释和论述,作为非药物疗法,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与药物治疗共同成为人民健康的保护神。刺灸技术的发展源流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与天人合一、辨证论治、阴阳五行、致中和、气血津液等中医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刺灸法文化与其他的中医文化元素之间既有独特性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缺失了刺灸法文化,中医药文化也就缺失了其完整性系统性。
1.2 刺灸法文化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助推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刺灸法文化是中医针灸理论、技术、临床的基础,在教学中传承刺灸法文化,增强中医学子刺灸法文化自信,能够帮助他们增强对中医学的认同感,建立良好的针灸思维,激发学习自觉,体验针灸临床价值,更重要的是,一旦确立了文化自信,他们便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宣传推广传统而优秀的中医药文化。
1.3 刺灸法文化是中医药文化乃至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铺路石 上千年来,中医针灸从未间断对外传播,历史上不乏中医典籍、治疗技术流传海外的事迹,当代,针灸当之无愧成为中医药走出国门的先行者,在国际交往中展现出了强劲的软外交实力,并多次引起“针灸热”。目前,依托“一带一路”倡议[4],针灸以其“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加速了对外交流步伐,得到了沿线国家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盛赞,也扩大了中医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从其形成的那一天起,就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在自己的领域发展了其内涵[5]。刺灸法文化是更加细化的中医药文化,从影响刺灸法形成、发展及其实践操作的文化因素角度看,笔者认为刺灸法文化包括3 个维度,即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和刺灸法文化,三者一脉相承,相互印证。
2.1 刺灸法文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医思维方式的建构深受中国哲学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药理论是在中国哲学指导下的独特思维方式的阐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中国古代哲学在整个中医药学发展史具有明显的烙印,刺灸法的形成和发展自然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气一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针刺技术发明的早期就十分重视“气”的变化和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小针解》亦有“上守机者,知守气也……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诸多篇章里均有论及,至今仍为针灸临床操作的重要参考。再如“天人合一”思想通过古天文学家对天体运行的观察,进而结合人体营卫运行的时间节律,使得后来形成的留针时间定为30 min 左右。儒、道、释各家思想对刺灸法也有深刻的影响,如不少针灸名家为了提高针刺效应,都有练功修为,再如在《千金要方》等典籍中记载的针刺前、中、后期咒语的出现等。这一类文化元素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影响领域较为宽泛,充分挖掘影响刺灸法形成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够更好地理解刺灸技法的内涵,并能通过分析其科学性,合理的予以扬弃,这也就是古语“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的缘由。
2.2 刺灸法文化中的中医药文化元素 诸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旦引入到中医学领域,便会赋予人体生理病理内涵。比如中和思想是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和思维方式之一,在政治、伦理、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等不同领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医学引入中和思想后,便自然而然与人体阴阳、营卫、气血、津液、脏腑等结合起来认识健康与疾病、养生与治疗,形成“阴平阳秘”“营卫调和”“心肾相交”等不同的概念。这种医学上的中和思想又可指导具体的针刺操作,如针刺补泻,《灵枢·经脉》中提到的“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既体现了补泻原则,也指明了补泻目的,一旦有了这种思想背景,操作者便能纠正“多补益善”的治疗观。这一类文化元素的医学指向性非常明确,充分挖掘影响刺灸法的中医药文化元素,对学习和掌握刺灸操作技术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价值。
2.3 刺灸法文化中的独有文化元素 刺灸法在其长期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独有的文化元素,指导和规范着不同刺灸方法和操作环节。如针对持针,《素问·宝命全形论》就明确指出“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的治神思想,成为各类针刺操作的规范化要求。这一类文化元素具有3 个特质:(1)没有上述二类文化元素的影响领域大,但是对刺灸法操作的指导最为明确具体;(2)只有少数刺灸法文化进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个维度,比如一针见血、法灸神针、针砭时弊、顶门一针等;(3)不少具有指导刺灸操作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总结挖掘而上升到文化层面,如气至病所理念,实际上是刺灸法操作的核心要义,其指导思想具有普适性。充分挖掘此类刺灸法文化元素,不仅能够明确刺灸操作,而且还能够丰富上述2 个维度的文化构成。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3 个层次[7]。相应地刺灸法文化体系的构建实际上也包括物质、制度、精神3 个不同的层次。
3.1 精神层次 根据张其成等专家[8,9]的理念,结合刺灸法自身的特性,精神层面的刺灸法文化主要包括传统哲学、传统伦理道德、传统宗教、传统艺术和传统科技文化。其对于刺灸法形成、发展、演变所起的作用包括智慧启迪、思维方式建立、行为规范化、价值观取向等。
3.2 物质层次 主要包括刺灸法形成、发展、演变所形成的器具。
3.3 制度层次 主要包括刺灸法操作中的流程、禁忌、注意事项等。
如果把刺灸法文化体系喻作一个立体化的结构,那么,文化维度和文化层面就是其中的长度和宽度,刺灸法技术模块则是高度。本课程组鉴于以上认识,以《刺法灸法学》课程中刺灸技术模块为切入点,总结、挖掘相应的文化元素,以期构建一套刺灸法文化体系。见表1。
表1 刺灸法文化体系
以《刺法灸法学·概论》部分为例说明总结挖掘文化元素的思路和方法。该章内容分2 个小节:刺法灸法学的概念与特点;刺法灸法的起源与发展。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刺灸法文化3 个维度,每一个维度又从精神、物质、制度3 个层次进行挖掘,结果发现,第一小节里可以在中医药文化这一维度的精神层次挖掘出一个文化元素,即“杂合以治”思想,通过简要介绍这一思想的要义,可以让初学者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代医家会创立诸多的治疗方法,学习掌握诸多治疗方法的意义所在,临床选用这些方法的依据是什么,进而使他们感悟到古代先贤“以问题为导向创立治法”的高度智慧和“灵活选用治法以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为其今后发展、创新刺灸方法提供一种思路。第二小节里可以在刺灸法文化这一维度的物质层面挖掘整理出包括针具、灸具、罐具等在内的古今刺灸法器具的发展演变,以实物形式或图片形式进行展示,使初学者对即将学习的刺灸法有一个直观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模块均能从3 个维度的3 个层次分别挖掘出相应的文化元素来,也不是一个模块只能挖掘出一个维度一个层次的文化元素。
中医药是古人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人民健康的守护神,“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引领,不少有识之士在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针灸学是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刺灸法又是针灸学科的重要支柱,作为一整套系统完善的非药物疗法,刺灸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兼具物质和非物质2 种文化特质。本课程组以刺法灸法学知识模块为切入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刺灸法独特文化3 个维度,并从精神、制度、物质3 个层面来界定挖掘与刺灸技术密切相关的文化元素,以期构建一套刺灸法文化体系,不仅是对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完善,而且是一种对中医药文化模块化的尝试性研究,这种体系的构建具有文化整体性与精细化、概念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由于本课程组能力所限,文中不少观点与提法难失偏颇,今后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