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民法典普法的时代价值与创新机制

2022-05-23 18:11宋方明刘晋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7期
关键词:普法民法典社区

宋方明 刘晋琪

[摘           要]  2021年民法典正式施行,亟需在广大群众中普及,社区民法典普法有其现实意义和实践需求。社区普遍存在教育功能缺失、人手缺乏等状况,而地方高校拥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能够为社区民法典普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学安排。高校与社区相配合,能推动民法典迅速深入人心,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民法典普法是其社会服务职能的时代体现,彰显特殊的时代价值。在参与社区民法典普法上,地方高校需要创新工作机制,主要体现在领导组织机制、普法保障机制、协作配合机制和双向激励机制四个方面。

[关    键   词]  社区教育;民法典;普法;地方高校;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  D9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7-0070-03

一、社区民法典普法的现实意义和实践需求

(一)民法典“一法出、九法灭”亟需普及

民法典编纂工程繁巨,众多单行法废改后划归其中。民法典的编纂并非是对已有法律的简单汇编,而是立足我国新时代基本国情,回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同时将原来不协调的民事单行法整合为一部体系完整、逻辑统一的法典。民法典的出台,可谓是我国法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事立法的集大成者,更是统一民事审判、解决众多悬而未决问题的攻关成果,亟须在全社会进行普及和宣传。

(二)民法典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亟需普及

民法典的编纂历程是民主立法的典范,历经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102万条建议,集合了众多专业人士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近些年来,国内众多新型社会问题逐渐显现,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民法典予以了积极回复,并进行了必要完善与创新。民法典更着眼于未来,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展望,对社会生活给予更为周全的保护。如此一部利国为民之法,需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需要真正做到为民所懂、为民所用,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积极作用。

(三)社区民法典普法的“桥头堡”作用和局限所在

随着我国城乡社区建设的逐步完善,社区作为社会最小基本单元,不仅是人民生活居住的家园所在,更是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是国家重要政策、方针和法律“上传下达”的纽带。民法典普法就是要面向基层、面向人民群眾,使民法典融入人民生活,激发人民群众的学习热情,而社区就要在其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前社区生活、娱乐功能突出,普遍面临学习教育功能不完善的问题。并且,社区人手短缺,普法工作更是缺乏法律专业人士支持。民法典的崭新出炉,需要系统学习消化、科学规划输出、有效吸收运用,社区现有条件难以满足民法典普法教育宣传工作的需要。

二、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民法典普法的时代价值

(一)社区民法典普法是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时代体现

人民群众仅仅依靠片面知识,很难真正建立起法治思维与知识体系,也难以在生活中运用民法典维权,这与我国普法目标相违背。随着终身教育的深入人心和社区建设的日趋完善,社区教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民法典普法可以社区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便于积极发挥各方主体优势,让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掌握知识。地方高校作为重要参与者,其拥有专业的人才储备、完善的教育体系、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都可以为社区民法典普法提供相关的智力支持和志愿服务。地方高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之场所,更是发挥地缘优势、积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所在,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走出一条互动双赢、创新发展、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道路[1]。

(二)社区民法典普法需要地方高校的智力支持和科学安排

民法典涉及7编加附则,全篇共计1260条款,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民法典普法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盲目求全,社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更要扎实推进。首先,地方高校可以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围绕民法典的重要知识点,设计调查问卷。其次,地方高校可发挥人员优势,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分发和调研,以此来分析社区居民最关心、与群众利益最密切的法律问题。最后,地方高校可以组织普法团队系统分析,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有针对性地进驻社区开展民法典普法教育工作。同时,地方高校在参与社区民法典普法过程中,还要兼顾统一性和特殊性,积极开拓普法宣传新思路,加深人民群众对民法典的认知与理解。

(三)社区民法典普法内容彰显地方高校参与的时代价值

民法典体系庞大,条文内容较为枯燥,地方高校要注重从实际生活出发,针对民众最关心、最热议的法律知识进行生动解读和运用指导。

1.民法典物权编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新时代人民的普遍关注

城市化发展速度迅猛,物业费的缴纳与使用成为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矛盾点。民法典之前,很多诉讼因此引发,由于法没有明文规定而导致这些矛盾的解决陷入僵局。民法典颁布后,对这类情况给予明确回复,增强了业主的自主管理权,尤其在共有空间归属和知情同意的内容上,对业主权利的规定更加清晰。关于共有空间,明确规定小区道路、绿地等均属业主共同共有;小区内的停车位与车库应优先满足业主需要;对公共维修资金的使用,规定实行参与表决的面积和人数双重过半数同意。关于知情权,小区维修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以及小区共有空间部分的收益情况等,均应向业主公开。民法典对业主权利维护的同时,也对业主滥用权利之行为进行规制,比如在装修房屋时不可随意拆除承重墙,以防止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281C1894-11D8-4464-A7BE-27C7D0572966

2.民法典人格权的独立成编体现人民权利保护进入新时代

人格权编是民法典最大的亮点,其积极迎合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注意到人民目光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转而更多追求精神富足,便将关注点从物逐渐过渡到人本身,克服了以往民法存在的制度缺陷[2]。民法典人格权编专门明确隐私权范围,规定自然人隐私权应依法不受侵害和干扰。除了隐私权,对个人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的非隐私信息,如买房时留下的电话号码,虽然不属于隐私权范畴,但仍然应当依法予以保护。除了对生命权、健康权等较为成熟的人格权进行规范,民法典还对防止性骚扰、保护姓名权名称权、制止“换脸变声”、限制舆论报道边界等进行了前瞻规制。人格权独立成编为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在具体民事活动中尊重他人人格权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司法审判相关案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操作规则,科学划分了公权力与私权利、国家干预与意思自治的界限,极大彰显了法治进步[3]。

3.民法典之婚姻家庭編护航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

在内容上,婚姻家庭编不仅重视婚姻双方权利平等、意思自治,更完善了对弱者的保护,注重婚姻家庭的实质正义。删减禁止结婚和无效婚姻的法定事由,进而修改可撤销婚姻的规定,从制度层面更关注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弱化国家干预程度。在家庭关系中,关注到实践中争议巨大的夫妻债务问题,新增夫妻之间家事代理权的规定,也规定了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这有利于消除夫妻一方“被负债”的恐惧。在离婚中,格外亮眼的“家务补偿制度”和“离婚冷静期制度”,都引发人民热议。由于原婚姻法对家务补偿的适用以“分别财产制”为前提,但夫妻财产“AA制”的少之又少,导致该制度无所适从,而民法典修改了适用前提,共同财产制也可以适用,体现了国家对家务劳动的认可。当今社会,“闪婚”“闪离”出现,离婚冷静期的出台是在坚持离婚自由的同时,反对轻率离婚,防止冲动情绪。

4.民法典继承编的重大修改化解新时代众多疑难问题

继承制度关乎民众重大权益,关乎自然人死亡后的财产分配,需要兼顾公平与自由。随着时代的发展,财产不再局限于货币、股票、实物等形式,还可能涉及网络虚拟财产、数据等,民法典回应实践需要,采用概括加排除的方式,对遗产范围进行划定,避免了曾经的“列举式规定”遇到新情况时的尴尬,时代发展会导致列举永远不会全面,必须辅以概括性兜底条款,才能体现立法的周全性和灵活性[4]。在法定继承中,民法典增加了被继承人兄弟姐妹的子女也有权代位继承,这改变了过去法定继承范围过窄的窘状,尽可能减少无人继承的情况,凸显了国家维护家庭财产的理念。民法典针对公证遗嘱效力进行了重大修改,原继承法赋予了公证遗嘱最强效力,但在民法典中,存在数份遗嘱以符合法定条件的最后一份遗嘱为准,即不再以公证遗嘱为唯一判断标准,并且若遗嘱与行为不一致时,以实施行为为准。最后,民法典继承编还新增打印遗嘱、录像遗嘱两种方式,这也是迎合时代发展、服务人民需求的体现。

5.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体现新时代传承与创新并重

现代社会,高楼林立,“高空抛物”已经严重威胁人民“头顶安全”。原侵权责任法虽然作出了相关规定,但在实践中频陷“执行难”困境,当无法确定侵权人时,可能存在加害行为的住户要共同担责,虽然分摊数额不多,但大多人仍感冤枉而不愿承担。民法典的进步之处在于,首先,强调禁止高空抛物行为,这是一种原则性规定。其次,规定在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时,由可能加害的住户来补偿,但同时给出了排除规定,即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除外。最后,加入了物业服务企业这一管理主体,强调其安全保障义务。作为维护小区卫生与安全的物业服务企业,理应对此承担排查义务,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如安置摄像头、照明灯等,防止高空抛物行为的出现。若因物业服务企业的不作为或不妥当,导致出现安全问题,物业服务企业需要对此承担侵权责任。

三、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民法典普法的创新机制

(一)理顺领导组织机制

民法典普法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加上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普法工作仍在实践探索阶段,因此应当先理顺领导组织机制。地方高校的校团委是师生志愿活动的管理部门,经验丰富,可以作为高校内的组织领导部门,进行统一部署与安排。鉴于地方高校缺少长期参与社区普法的经验,校团委需要对普法团队进行统一培训,协调高校专业老师和社区工作干部联合授课,互通共融,形成合力。校团委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发掘并存留社区普法经验和讲授知识点,一方面学习固定一线社区干部融入群众、带动群众的经验介绍,另一方面组织人手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总结归纳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点,编写普法策略与方案。

(二)探索普法保障机制

普法工作成功与否,在于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地方高校校团委可组建或整合新媒体宣传团队,着力打造一个“普法智慧网站”,增添相关课程与文本内容供社区居民自行下载学习,还可以运用微信、微博等掌上App打造交流共享空间,用以收集居民建议、交流普法进度等。社区普法还需要众多志愿者在校团委指导下,选派大学生志愿者为各个社区普法工作增添助力,还可以吸收社区居民为常备志愿者。专业志愿者直接对接普法工作,如普法网站维护、开展普法讲座等;一般志愿者负责相关协助工作,如协调课程安排、组织策划展板等。地方高校和社区要联手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按志愿服务时长和质量给予规范评价和考核,以此作为评优评奖基准,还可以建立志愿积分储蓄库,积分可以互换和流通,甚至以服务换奖品。

(三)创建协作配合机制

首先,是信息采集机制,由于社区居民众多,每个人需求各不相同,并且民法典涉及内容繁多复杂,全面展开课程讲授不具有现实性,可先期进行实地或线上调研,进行选题征集,以“点播+预约”课程的方式对课程进行安排,针对社区居民困惑最大、兴趣最强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其次,是讲授普法机制,开展讲授普法的途径不仅仅是当面授课,还可以采取线上授课的方式,方便有需求但没有时间当下听的居民看回播,也方便居民不断温习进而加深理解。最后,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定点地收集社区居民提出的疑问并解答,反哺讲授普法课程体系的完善。我们在实践中还打造了“线下普法解答周”,这不仅为居民提供了现场咨询的平台,而且能够检验前期普法学习的效果,更难得的是对普法工作进行了宣传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居民对民法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日益提高。

(四)打造双向激励机制

针对地方高校,激励方式主要集中在经济支持和制度创建方面。高校参与社区普法工作具有公益性,但工作开展需要经费支持,社区经费远远无法达到普法工作的需求,因此需要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提供资金保障[5]。另外,要将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普法工作纳入高校办学质量考核,从源头上提高高校的重视程度,积极调整工作安排参与其中。针对社区居民,激励方式应当集中在奖励与帮助方面。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建议以月为单位,让志愿者安排有奖问答活动,以此提高社区居民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在有奖问答中反向提升居民的学习能力。普法活动最终的归宿在于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通过客户端记录学习进程,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以满足居民现实所需来鼓励居民认真参与社区普法活动。

参考文献:

[1]李艳莉,李孟陈.大学与社区的互动研究:困境及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1(6):73-77.

[2]王利明.人格尊严:民法典人格权编的首要价值[J].当代法学,2021(1):3-14.

[3]刘凯湘.民法典人格权编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评析[J].中外法学,2020(4):883-915.

[4]杨立新.我国继承制度的完善与规则适用[J].中国法学,2020(4):88-108.

[5]张博,蔡连国.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的大思路[J].成人教育,2020(9):38-42.

编辑 马燕萍281C1894-11D8-4464-A7BE-27C7D0572966

猜你喜欢
普法民法典社区
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
民法典,护航美好生活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聚焦民法典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普法
普法
普法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