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材料、任务设置都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作者的内心情感。要求学生注重树立写作对象的意识,与读者进行心灵交流,进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结合具体任务驱动型作文特点,联系学情,聚合写作思维,增强作文现场感,进而提升学生考场作文的效能。
关键词:读者意识;高考作文;现场感
写作是作者内心倾诉的过程,它需要表达出“主体者”的体验,引发读者的共鸣。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要把握主体心灵审美创作,也需要寻求符合读者内心的情感脉络。笔者结合写作教学实践,探讨注重“读者”意识,写出具有现场感的作文的有效策略。
一、走进生活,注重“读者”体验
生活即是语文。高中生写作离不开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同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命题者有意避开陌生化的素材,往往选取具有烟火气、生活气的生活素材和宏大的、热门的时文素材。这就要求学生在关注生活中进行真我的表达,引发“读者”体验。
首先,注重联系生活,形成“读者”立场。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传统的教科书式的技巧性地作文教法中走出来,有效运用生活现象,激发学生思维。比如,在疫情期间,笔者巧妙地抓住“抗疫”这一主题,利用时文热点以及学生居家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完成创意性写作。具体如下:(1)“我来写标语。”摘取各地“抗疫”的标语,进行赏析、点评,学习你喜欢的优秀标语,围绕“战疫”这一主题,仿写三个标语。(2)“我来评论”。在防疫过程中,有谣言惑众的现象,请以政府部门的身份写一封劝导信。(3)“我来写赞美诗”。“人民网”“中青网”“凤凰网”等大媒体纷纷报道有关“抗疫”的相关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请选取一位你认为最美的逆行者,以市民的身份为其写一首赞歌。(4)2022年春节,为了打好“疫情攻坚战”,国家提出就地过年的号召,对此请给远在他乡的亲友写一封信,表达你对“疫情和距离”的看法。这种创新式的读写结合教学赋予了语文学习真实的意义,注重在生活中生成语文学习,学会写作。
其次,运用生活,展开联想,做到“由点到面”。写作中学生往往处于“无米之炊”或者“选择两难”的境地。前者需要学生观察生活,注重点滴积累;而后者则需要学生在写作时进行有效筛选,做到“点——线——面”三位一体。比如,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学生会在考场中联想到与“疫情”相关的很多话题。如,疫情中人与人、国与国的守望相助、互相关怀等等。对于这种宏大的主题,学生需要以“抗疫”为中心,选择小切口,不断向外拓展,从而连接成“线”,最终织成“面”。在这其中,学生需要还原写作情境,选取核心词汇“抗疫”,以此寻找与“距离”“联系”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展開联想。材料中提及的“抗疫”考生并不陌生,关键是“距离”与“联系”二者的关系,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师不妨让学生寻找材料中与“疫情与距离”“疫情与联系”相平行的下位词。学生很容易找到相关的同类信息,列举出具体的事例,寻找到读者热衷关注的素材。进而教师引导学生从陌生概念出发,与已知建立联系,形成读者体验。
二、注重语言,符合“读者”口味
首先,灵活运用多种文体,符合“读者”大众的口味。新课标提出了18个任务群,其中“实用类阅读和表达”是重要的任务群之一。近年来,多地高考作文试题从原来哲理性、叙事性的材料逐步转向现实生活。学生在考场上需要有效地从材料中展开联系,联系生活,进而将感性化、情感化的体验转变为真实、理性化的个性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将传统的写作文体与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巧妙结合起来,寻找符合“读者”口味的表达方式,从而表达出真实的情感。比如,当“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笔者以此为材料设置了以下作文任务:(1)“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请以当代中学生的身份给学校广播站写一篇广播稿,表达你对中国航天探索精神的敬佩;(2)在“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向全国广大中学生演讲,以老师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3)“天问一号”能够飞过广袤的太空,成功着陆神秘火星,这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协同奋进、不断攻坚所铸就的,请以校团委的名义给“天问一号”所有的航天人写一篇感谢信;(4)中国航天事业还在发展,每一位青年都要以航天精神为先导,请以“新青年,需探索”为主题,写一封倡议书。四个任务在一定的情境中,巧妙设置四个不同的写作任务,注重不同应用问题的写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学生需要注重不同应用文体的情感表达。比如,广播稿主要是靠声音进行传播,在表达情感上比较高昂,适宜抒情式表达。学生需要运用倾诉的语言表达理性的看法,注重写作的受众的心理,契合受众心理。书信、演讲稿、慰问信、感谢信、倡议书等不同的文体可以给学生写作带来极大的自由度,同时也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口味”。
其次,提升语言表达,走出“泛化式”作文。学生需要注重在生活中寻找可写的“噱头”,挖掘平淡中的“小波澜”,说出生活中的理趣、情趣。比如,八省联考的作文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面对这种宏大主题的作文,学生需要在“大我”之下看到“小我”,破除空喊口号的弊端。可以化宏大的口号为生动的画面,化抽象的理论为丰富的情感,从而让读者走进情境。有的学生写到:
70年前,战火纷飞,不论是那一个个向敌人发起冲锋的勇士,还是冰天雪地埋伏于长津湖畔的士兵,抑或是那在满天炮火的轰炸中手握步枪的将士,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美军拦在三八线之外。那一份份纸短情长的家书,那一个个血迹斑斑遗留下来的生活物品,美好地诠释了他们对家的思念,对故土的回望,也绽放了他们如烟火般华丽的青春。
三、注重聚合思维,升华“读者”观点
优秀的文章往往是通过新颖独到的观点、生动有力的语言冲击着读者的内心。在文字的撞击中,读者的内心受到洗涤,形成了自己对生命、人生的体验。
注重聚合思维,深化观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引导学生在习作时将零散的素材有效地整合,将分散的思维聚焦在一起,从而形成符合读者需求的最佳观点。比如,还以“疫情中距离和联系”为例,学生在写作时需要“三思”,从而聚合成深刻的观点:(1)从事到理。学生需要从作文材料的情境中寻找逻辑关系,梳理出相关的事理为“疫情拉近了联系,疏远了距离”“疫情在一长一短之间彰显了中国的力量与担当”“疫情中显示的人间大爱,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学生选取最能表现出自我个性,体现出“大我”与“小我”关系的最佳观点,以此切入来构思整篇作文。(2)由果推因。围绕主题“疫情中距离和联系”,学生需要从材料中探寻致使距离加大的原因和联系变得更为紧密的源头,从而分析出事情发生的本质,进而让主题更加深刻。(3)由疑思解 。在不断追问的基础上,学生最终需要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灾难的方法和策略。比如,学生可以从自身、他人、社会、国家、世界等角度,探寻深入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反复追问,思考回答中,情感不断地从个体上升到集体,思维不断走向深处,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总之,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读者意识,增强作文的现场感,实现写作的“双重转化”。
作者简介:严春红(1979— ),女,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