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方式研究

2022-05-23 22:20施丹阳
参花(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活态传播方式东北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通过创新文化传播手段、丰富文化发展环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渗透在群众生产生活中,以此塑造文化遗产活态,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方式。东北地区早先以农业、游牧、游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范围广。为了更好地在当下社会再现传统民间艺术、民族传统手工技艺,需要相关部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利用当下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更好地传承和解读优秀历史文化精神和内涵,最终实现活态传播。

当前,我国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建设力度,各行各业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发表了多篇东北地区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学术论文,为东北地区进行文化传播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进一步从文化的角度推动东北地区不断发展,需要重点对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方式进行研究,以此加强活态保护,通过文化保护、社会教育等,更好地推动我国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活态传播概述

活态传播是指以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为目的,推动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发展,并在传播方式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创意、人类情感,最终更多地将非遗文化进行推广、发展,将活态传播作为一种具备较强创造力的新型驱动力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总之,活态传播是一种个人、群体之间融入创意、个性见解的说传播方式,其主张以产业化模式、体验式活动对文化进行知识产权开放,以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手段的创新。

二、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

(一)地理分布

我国东北地区地域辽阔,早先以农业、游牧、游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地理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在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辽宁、黑龙江等地区,各种民间故事主要汇聚在辽宁、吉林等城市的农业民族、游牧民族聚居地,民间音乐主要汇聚在内蒙古地区。各种民风民俗、优秀美术作品、传统工艺技法等主要汇聚在黑龙江、辽宁,比如,伦木沓节、鱼皮制作技法、冰雕等,这些后期都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

(二)传播问题

受到文化多样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显著、文化类型复杂、形式多样化、发展历史独具特色,且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区域产生的,包含宝贵的精神形态,因此也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传播方式。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背景和意义也变得特殊起来,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艺术价值。

三、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的弊端

要想促使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存在和发展,就要做好传播工作,传播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为自身特有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着传播媒介的社会性、价值性,决定着传播媒介是否可以更好地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作用,更好地彰显传播的适应性。

(一)数字媒介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具有多变性

在信息时代下,数字媒介开始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在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遺产的传播中。数字媒介可以通过数字手段让人们了解事物信息,且在网络平台支持下,信息传播速度和距离、空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下,人们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变得更加主动和自觉。在数字经济影响下,在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精神、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的传播中,人们逐渐将电视、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由此导致了文化传播的同质化、被动化,促使文化环境失去了情感色彩,这种变化特点也导致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出现了问题,不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传统价值内涵,歪曲了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

(二)博物馆式传播的弊端

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地域性、民族性特点,为博物馆建设、资料整合带来了一些问题,可以代表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只有美术类作品和影像资料等,在传统工艺技法、民风民俗、工艺作品等方面较少,进一步导致这种传统工艺技法、文化形态等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完整体现,总之,在博物馆式传播方式下,无法有效完成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的使命。

(三)传统媒介导致传播方式单一

受到传播思维和技术的限制,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传播方式促使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和体验较为单一,认知度不强,且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文化传播方式没有彰显出人与人的交互性、情感性特点,也没有研究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之间的文化关系。在这种传统媒介约束下,文化影响力不强、文化氛围丧失,不利于提高传播效率,也在人们研究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意义方面体现出片面性的特点。

四、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

活态传播的协作战略和文化影响力是有效传播的主要路径。将人作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片面的,随着数字媒介的出现,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更加完整、高效,有效解决了传播单一的问题,活态传播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传播形式,其在继承传统传播方式的基础上,融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素,也彰显了人和团体、社会组织、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此,要注重传播方式之间的灵活性、交互性,注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来创新传播方式,才可以有效做好活态传播。[2]

(一)活态传播方式

活态传播需要通过挖掘传播活动中的内在驱动力和情感因素来实现传播的目标,促使目的性传播活动转变为一种充满人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活态传播方式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可以将人和社会的关系诠释出来。促使人们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互动,最终更好地发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以及历史性作用和价值。且活态传播也可以依靠数字化传播手段构建成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体系。

首先,以人和媒介为传播载体,在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影响力和作用力的基础上,构建群体性传播关系,通过融入情感进行层次性传播,以此彰显文化感染力,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创建模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文化生活,在遵循活态传承原则的基础上,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中进行文化传播、交流。且在生态保护区内部开展民俗活动、节日庆典活动,以此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魅力,并将其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中,通过体验、鉴赏等多样化方式传承,有效激发文化生命力,最终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全方位的传承。

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传播,在群众生产生活、社会组织活动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商业活动可以推动传播方式的创新发展。以此建立良性传播机制,并在资源整合中更好地构建有特色的文化传播活态系统,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需要有利的传播条件和传播环境,并以人的思想意识、创造能力为引导进行文化传承,最终在传播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3]

(二)传播环境

第一,构建虚拟和实际相结合的传播环境,并组织非物质文化遺产传承虚拟社区。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字经济、虚拟现实的时代基础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互动、共享机制,在虚拟现实中发挥人的主体地位,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第二,避免文化价值被过度娱乐化、商业化。为了更新文化传播理念、端正文化传播态度、创造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提高群众的文化自信,促使东北地区各民族人民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播中,有效开展文化体验活动。需要相关单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融入群众精神、民族精神体系中,将其作为提升人的修养的主要途径,促使人们在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以全方位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历史背景等。

五、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策略

(一)从传统文化中传承民风民俗

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东北地区民间民风民俗代代传承、不断汇集、沉淀的产物,也是东北地区传统文化多样化聚集的产物,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如果不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会导致节日氛围缺失,也会导致各种风俗习惯消失,对此,需要相关部门注重从传统文化中传承民风民俗,做好推广、传播工作,在相关部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事业

要想有效实现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播,需要将其融入教育事业,融入各阶段的教育工作中,促使我国栋梁之材可以在不同时期的教育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明确中华儿女的使命和责任,以此强化全民族的文化认知。另外,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东北地区还要加强基础教育,在充分利用内外条件的基础上,更好地奠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保护工作的基础。[4]

(三)积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利用市场进行传播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力量越来越强大,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显著,传播效果远远高于日常传播方式,对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优势作用,做好市场宣传和流通工作,以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工作人员要在市场经济调研和产品开放中做好文化传播工作,在充分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价值的基础上,将其深层含义和本质有效传达给受众,以此强化传播效果。另一方面,还需要相关部门做好配合,尽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形态进行流通,以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最终在良性循环中,促使文化传播不断推进。

(四)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非遗艺术作品的价值

各艺术院校师生要积极在生活中选材,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的非遗作品,通过一系列艺术作品更好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比如,东北美术学院师生在搜集民间素材的过程中将作品中融入民间艺术元素和色彩,创作出了一些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并在作品中诠释了生命的概念,通过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发展历史,这为传播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另外,一些邮票也包含了民间美术素材,在邮票的外形上诠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并通过精神文明理念和色彩的应用,彰显了民俗文化的高度认同,统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容,极大地唤起了受众的情感共鸣。[5]

(五)在生活中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

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生活,每一个热爱和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都会无意识、不自觉地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价值等。对此,相关部门要引领群众在东北地区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活动。比如,在我国东北一些地区将寿面和寿糕作为祝寿礼,彰显了当地群众的饮食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最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得以世世代代传承。另外,要想有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播,还要充分发挥特色文化产业的潜力、发挥民间传统文化的空间发展价值,促使非遗成为时代文明的见证,在保护和传播的过程中,发挥其巨大的历史效应,以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当前将虚拟和现实进行结合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可以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典范,且东北地区工艺美术师、文化工作者、教育者等要明确自身责任,主动了解东北地区的民风民俗、民间历史文化,从多个途径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要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打造一个又一个优质的非遗项目,最终动员东北地区人民群众都能自觉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更好地完成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朵朵.数字化工作方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记录与传播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

[2]卢选懿.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现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

[3]吕丹.黑龙江省对俄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研究[J].天工,2021(08):58-59.

[4]吴江.大众传播视域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C].体育文化遗产论文集,2014:435-440.

[5]廖丹.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方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6):17-18.

(作者简介:施丹阳,女,本科,吉林省文化馆信息管理部,研究方向:非遗)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活态传播方式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左维泽:肝炎的分类、传播方式及预防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