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飞
又是山花烂漫的春天,时隔6年,再次踏入邓州,这座古城面貌已是焕然一新。城东南隅,一河清水环绕而过,看见气派的大门,一处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群院落便呈现于面前——花洲书院。
顺着石阶倾斜向上,走过邓州市内一段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城墙,凌云阁下,登高望远,暖暖春阳里,这座江南风格建筑院落尽收眼底。虽历经千年,十七年前邓州市重修,八年后又扩建了二期工程,这座名声在外的花洲书院风采依然。
一
世人皆知花洲书院有名,源于《岳阳楼记》。写这篇文章的主人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
时光追回到北宋,范仲淹于公元989年10月出生,1岁时随父母居徐州,2岁时随母居苏州,6 14岁后随继父游学于今安徽青阳和湖南安乡,先后在山东、终南山、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求学。他1015年中进士并参军。1045年11月到邓州任职,1049年调任杭州,1050年转任到青州,1052年卒于徐州,葬于今河南省洛阳的伊川县万安山。
范仲淹到邓州后,忧心当地的学风日下,在看到百花洲静怡的优美环境后,认定这里是绝佳的办学读书之地,遂按年少在江南居住时的样子规划设计建设了这座花洲书院。书院创办后,其儿子范纯仁、张载、邓州知州韩维均为其学生。这样一座书院建成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也慕名从叶县而来参观学习,瞻仰范公功绩。其后,范仲淹的四子范纯粹任邓州知州,整修了花洲书院。历史上从南宋至明朝,花洲书院屡圮屡修。明嘉靖、万历年间,知州张仙、夏忠等相继对书院进行整修。到了清朝,历任知州更加重视整修花洲书院,办学规模越来越大。
二
花洲书院是一座见证真挚友情的书院,也是一段书信往来佳话的书院,更是一种文学家写作实力水平的书院。
《宋史》有记载,如果没有范仲淹、滕子京先后在如今的大西北庆州、泾州的任职经历,也就没有后来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的事情了。没有了重修岳阳楼,就不会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了。由于二人的年纪差不多,范仲淹比滕子京还年长一岁。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滕子京与范仲淹同科进士。其中范仲淹以“朱说”之名,中乙科第97名,由“寒儒”一举而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滕子京则被任命为泰州军事判官。
花洲书院后世扬名,就是范仲淹应挚友滕子京之情,在花洲书院春风堂撰写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这一千古名篇,连同湖南洞庭湖的岳阳楼也名传千古。
滕子京,名宗谅,北宋洛阳人。因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同学之谊同朝为官,一生志同道合。后滕子京用公使钱一事被人攻讦受审,他多次上表为其辨诬,终使其免去刑狱之灾,先后贬知陕西风翔府(今宝鸡),河南虢州(今河南灵宝),岳州巴陵郡。滕子京知岳州后,重修了江南名胜岳阳楼。楼成后极为壮观,遂于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十五日,致长信于范仲淹,信中详述了岳阳楼重修情况,并附《洞庭秋晚图》一本,派人千里迢迢送至邓州,求挚友抽暇为其作记。范仲淹接信后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在邓州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展纸走笔,看着书信和图册,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全文计360多字,字字珠玑,文情并茂,气势磅礴,千古传咏,不但使岳阳楼增色添辉,名扬天下,也使后人不得不赞叹滕子京老友求记的远见卓识。
花洲书院从宋代至明清,累圮累修,办学不断,是邓州的重要胜迹和教育中心,高居邓州八景之首(清·易良做诗述八景),明时称“花洲相迹”,清时谓“花洲霖雨。”至元代花洲书院因战火而一度荒废,明代全国书院复兴再修,并易名为春风书院。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知州赵沛整修范文正公祠,四十三年(1615年)知州夏忠重修春风阁和范文正公祠,并增建景范亭和石牌坊。至清道光四年(1824年)代知州马应宿移修书院于原址,恢复花洲书院名称,至2005年再次整修复建。
《大学》里的开篇,每一个读过的人都不会陌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大学里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正是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他虽然历经坎坷,但在《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中借景抒情,抒发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心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正是因为《岳阳楼记》流传四海誉满天下九州,脍炙人口,忧乐和爱国精神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身体力行的立身准则。
三
曾记否,孩童的时候,为了能够看本小人书,就要费很多的周折,那时的农村,物质和经济都很匮乏。书籍就更是稀缺東西了,如果谁家有本连环画,都是看了一遍又一篇,翻了一次又一次,那种津津有味的感觉现在想起来依旧是回味无穷。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农村也没有什么条件,非常艰苦,犹记那一处三间架构的茅草房就算是教室了,邻近村里的民办教师在这里代课,懵懵懂懂的童年上学时光就这样度过了,学到脑子里的东西和知识在小小的年纪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个时候尽管很朦胧,不求甚解,却依然渴望能够阅读,能够留下心中读书的梦想,那段求学岁月至今记忆脑海深处。
适逢周六,这里游人如织,在春风堂内,孩子们在后堂里面郎朗的诵读声已传入耳中。邓州的同学对我说,现在的花洲书院定期开有国学诵读班,孩子们用传统的仪式来诵读国学,学习传统文化,增加阅读知识,这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读书活动。
一座书院,一段历史,一段佳话,一篇名记。往事越千年,传薪在续延,幸福成长,用心“开卷”,“有益”求知。在读书中探寻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未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这不正是千百年来花洲书院忧乐和爱国精神的完美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