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老街

2022-05-23 03:12李志能
散文诗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巷子小巷成都

李志能

一千多年前,诗人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时,面对成都的美景和悠久而独特的巴蜀文化,忍不住从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赞叹:“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暗想旧游浑似梦,芙蓉城下水茫茫。”由此可见,唐朝时的成都就是一个水天浑然一体、芙蓉花如霞似锦地盛开、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城市。

其实在成都,那些有着自己独特建筑理念的川西民居建筑,那些古色古香的街道,那些曲折逶迤的高墙,那些集散着过去岁月精华的青砖灰瓦,那些流传至今的历史典故,都是一种岁月的记忆。它们更像是一张张历史的活頁,展示着成都人几百年来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情趣。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家就坐落在成都旧城老街一条窄小的巷子里,沿街大多是清代建筑,是成都遗留下来的少有的较成规模古街道。据史志记载:公元前四世纪初,古蜀国王开明九世于“广都樊乡”,“涉步成都”,以“周太王从梁止岐,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使四川地区统一于中华帝国的版图之内,古代蜀国的历史就此结束,秦人按照咸阳建制兴筑成都城垣,并形成了“大城和少城”的格局。

清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在康熙六十年,经四川巡抚年羹尧向朝廷奏准,在成都修建满城,即少城,专驻扎八旗官兵及眷属。1781年,清政府调满洲蒙古兵二十四旗驻防成都,开始扩建少城,供满洲将士及家眷居住。这时的“少城”称为“满城”。城内以长顺街为主街,多条小街分列于主街东、西两侧。无论是从建筑还是文化的角度,成都正处于一个南北的交汇区域。宽巷子、窄巷子曾经是清代的“满城”辖地,旗人千里迢迢离开干燥的北方来到潮湿多雨的成都,难免滋生怀乡之思,修筑家宅时,他们采取了北京四合院的形制。为适应本地气候变化,建筑兼有北京四合院的气韵和成都城市民居的风味,形成独特的穿斗式房子与房子相连的四合院住宅,成为两种地域建筑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

辛亥革命之后,改“满城”为“少城”,拆除了少城的围墙,一些达官贵人趁机来这里辟公馆、置另宅,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遥想一百多年前,这条小巷还是达官贵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八旗人家在这众多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四合院中悠然生活着,这里车肥马衣轻裘,人闭雀戏海棠。少城在作家李劼人《死水微澜》中是这样描述的,犹如一个精神的原乡;“一个极度幽静的绿荫地区”,“是一个极消闲而无一点尘俗气息,又到处是画境,到处富有诗情的地方。”宽、窄巷子以前叫做“仁里胡同头条”、“仁里胡同二条”。在一般人的眼里,这两条巷子是差不多一样宽的,何以要加宽、窄区别呢?宽巷子旧时住文武官员,窄巷子则住满兵。显贵住的地方当然是用“宽”,平民住的地方自然就是“窄”了,于是,成都民间就有:“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的说法。

其实,这条巷子并不宽,一条不太平整的马路,窄窄的蜿蜒曲折,路两边梧桐树投下或阴或暗的影子,街沿是清代留下的庭院或瓦房,房舍青瓦白墙,红门朱檐,以及那耀眼的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真是“千年历史写满墙,少城文化写满房”。旧时的青砖,旧时的月亮,一不小心就把那久远的故事泄露了出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安静而整洁,这在当时简直就是闹市中的一块净土,如果说它是世外桃园的话,那静如处子的这条小巷就更是桃园中的桃园了,让人能切实地领略到“古巷风华幽意远,少城清韵小园多”的意境。

也许是因为这里的错落有致、紧凑分布、平仄低矮的瓦房,显示出那么安静而整洁的氛围;也许是因为这里房屋顶上那些普通并不起眼,小巧而雕刻有花纹的黑色小瓦当;更因为那些经年雨水的冲刷而生长出来的青苔,仍然像一层厚厚的油漆包裹着房屋的躯体;还有这川西民居特有的,穿逗式的木结构,以及撑弓上镂空雕花装钸的砖木结构的房屋,和房檐上那青翠的吊爪兰,依然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庭院那面对着小巷的两扇或四扇洞开的大门,斑斑驳驳的锈迹,仿佛无时无刻都在讲述着这座城市沧桑的历史。

走进巷内,到处都是灰色的墙身,灰色的土瓦,灰色的院落,这里每一座院内的板壁都是以灰为底色,灰之上有积年灰尘的黑,黑之外有潮湿霉变之后的点点藏青,还有被陈年的灶烟熏暗,显得深邃、幽远,没有层次的颜色。它们在这里不动声色地交融着,却相互提气,彼此映照,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

小巷从整个建筑风格来看,十分的对称匀整。从每一户的大门进入,便进入了一个整洁的四合院。每一座院内四面均是厢房,小青瓦,穿斗梁,少有气度不凡的大厅,宛如小家碧玉,有极佳的生活氛围,极浓的生活情调,置身其中,既亲切,又热烈。

这些庭院有开有合,有虚有实,高低错落,步移景变。并且,庭院多小巧玲珑,几尺之外是典型的二进天井,方方正正的青石板铺成一个很规则的坝子,排水的“龙眼”是石板雕成的莲花,从院子入口通向堂屋的步道上,铺的是雕刻了人物和花鸟虫鱼的石板,柱子底座和台阶也雕了花,苔藓散漫而坚韧地生长在上面。

在每一座庭院的门额上,雕刻有“喜鹊闹梅”“鸳鸯藕荷”“百鸟朝凤”等花纹,且每一户人家都贴有一些传统文化寓意较重的“礼乐诗书是传家至宝,精神道德为宴尔金丹”的对联,横批多为“耕读传家”;其中,尤其有一副文化气息盎然的对联,给人留下了至今难以忘记的印象:“爽借秋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在这里充分表达出了这户主人超脱的生活情操和自己对风、月,以及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之情。

那时,我和同学们常常结伴,浩浩荡荡,骑着自行车上、放学,一路呼啸打闹,迤逦而来,把车铃铛转得山响。并且,总是爱低弓着瘦小的身子,迎着扑面吹来的劲风,像开弓的箭一样,相互追逐嬉戏,穿行在这弯弯曲曲的小巷子里,随着一串串爽朗的欢声笑语,释放着青春所赋予的蓬勃生机。并且,永不厌倦地沉浸着这条老街小巷里的迷人夜景,以及一户户人家桔黄灯光从窗口透露出来的温馨夜生活。偶尔兴起,就和同学一起拎着老式照像机到那些老房屋前留影拍照。那些灰砖土墙,那些门外雕刻的石兽,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木门,特别是那些拴马的石孔,既隐约透露出昔日岁月的痕迹,又为我们的黑白照片增添着一份弥足珍贵的记忆。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青春年少的我,双手背在后面,慵懒地斜靠着一扇半开的斑驳木门,摆出一副邻家少年青葱的模样,背景是长满花花草草的小花园和古旧的砖瓦木房。花园里晾晒着各式洗净的衣裳、床单,使本来就有些杂乱的空间显得更加沧桑。

昔日的这条老街小巷虽然静谧,也是有着勃勃生机的。当年,这条小巷时不时有“爆人生米”的小贩兜揽生意,而且最受孩子们的欢迎,特别是随着“嘭”的一声惊天炸响,那喷香四溢,热气腾腾的爆米花就这样新鲜出锅,隔着马路老远,都能闻到爆米花的香味。小小的一茶缸糯米或玉米粒,就可以换回一大袋子的爆米花,又香又甜,如今回味起来仍旧颊齿留香,余味无穷。那些磨刀匠、收荒匠、剃头匠、三轮车夫和卖菜的,卖麻糖的、炸油条的,肩挑红油担担面、凉粉、凉面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各色小贩们也经常从这里经过,小巷的深处时不时传出的那些吆喝声,其声调或高扬或低沉,节奏疾徐有致,高昂者如飞瀑泻地之迅猛,低沉者如白云出岫之舒缓,声声震耳,尾音缭绕,如川剧的高腔,悠扬而婉转,组成了一曲动人的市井小调,凸显出老成都人独有的那种生活气息。

实际上,成都这座充溢着灰瓦、土墙、宅院和悠远历史的古城,以及那条幽深的小巷,早已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它仍然是众多生于斯、长于斯的成都人灵魂深处最深刻的记忆。那些普普通通的砖石瓦块上,都沉淀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浮现着它所有平静的时光与平缓跳动的心律;那些记载着成都风雨的城市建筑依然清晰如初,与其说人们是在珍藏一段记忆,不如说是对这座城市、建筑、文化的一种缅怀,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吟唱,一种对精神家园的永久向往!

猜你喜欢
巷子小巷成都
%Arabica成都宽窄巷子
小巷
秋痕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花巷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印象成都——宽窄巷子
便士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