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创:纪录片的另一种想象

2022-05-23 17:57若宇
看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纪录片海洋人类

若宇

《地球脈动》剧照

艺术史上,从早期画作开始,“自然”的形象是让人心旷神怡的优美符号,是东方山水画派的淡雅,是西方印象画派的宁静致远。

但随着摄影机的出现,纪录片天生具备的报道、揭露、真实呈现的使命,打破了这种“自然界皆是美好”的梦幻泡沫。

从工业革命开始,对资源的掠夺与城市无节制的扩张,使得地球生态系统遭到难以修复的破坏。这个时候,纪录片所具有的“复刻”“重现”的功能,得以冷静客观地关照地球发展的变化。

从宏大到微小

纪录片作为“迟到的在场者”,首先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承认自然万物存在的意义,并在更广阔的生命区间进行价值批判。

BBC科普频道耗时5年拍摄的《地球脉动》,详实地描绘了地球的自然景观,既展现绮丽动人的美景,也没有漏下人迹罕至的荒凉景象和人为过度开发后的残败画面。

当那些曾在人类中心视角下被忽视的景象呈现在眼前,人和自然的关系得以再次被思考:地球在纪录片中是被拟人化的角色,是一个有脉搏的生命主体,是人类可以对话和联系的对象。

另一部宏观视角的纪录片《海洋》,则聚焦地球表面3/4的神秘领土。刚刚过世的导演雅克·贝汉,耗时5年探索波澜壮阔的海洋世界的奥秘,成就了这部史上投资最大也最卖座的纪录片。

在《海洋》的镜头中,各类生物原本悠然地在海中徜徉,但随着鲸鱼跃出海平面,远处陆地工业的场景开始让人不安—环境的变化,正慢慢靠近所有海洋生物。捕鱼翅的巨网、成千上万的塑料废品、工业废水等,都在以一种慢性暴力的形式破坏着海洋,人类的贪婪和残掠在其中显露无遗。

《海洋》所建构的环境意识,是先由影像勾勒海洋的自然之美,进而透过反差,呈现海洋生物生命的改变,凸显其创伤、哀愁,使观众在视觉感官上形成前后对照,迎面感受未认真思考过的环境浩劫。

《海洋》

《微观世界》

《帝企鹅日记》

导演雅克·贝汉在拍摄《迁徙的鸟》的第一年,和鸟类“培养默契”

地球在纪录片中是被拟人化的角色,是人类可以对话和联系的对象。

纪录片的另一种在场,是从微观角度去面对自然生命,赋予动物主体性。摄影机作为观看的工具,也逐渐从俯视转换为平视。

在制作这些纪录片时,导演通常会以拟人化的手法、诙谐的故事编排,搭配有想象力的旁白,让动物成为主角。

虽然几乎没有语言对话,但就像在纪录片《微观世界》中,观众同样能看到昆虫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它们的喜怒哀乐;在《帝企鹅日记》中,看似笨拙可爱的帝企鹅为了养育后代,不惜长途跋涉9个月;在《白色星球》中,全球暖化让北极的冰层逐渐减少,北极熊一家缓慢地在没有冰层支撑的冰面上前行,眼神中充满不安和彷徨。

透过这些纪录片,观众惊觉,动物世界原来与人类世界一样—能理解爱与恨,拥有相似的知觉和记忆。

巨星的社会关照

从商业片转型到纪录片,往往意味着收入上的巨大落差,但还是有不少人选择走这条自己所热爱的路。

法国导演雅克·贝汉在拍摄《迁徙的鸟》时,为了让鸟对他们放松警觉,团队第一年几乎都不拍摄,只为了和鸟“培养默契”。

导演吕克·贝松从小梦想当一名潜水员,但一次事故意外打破其与海为伴的梦想,于是他执导自传式电影《碧海蓝天》后,又拍摄了纪录片《亚特兰蒂斯》—这部没有任何旁白的纪录片,让人看见他对海洋真挚的热爱。

这些以地球为主角的纪录片,在或宏观或微观地让我们观察和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承载的是极为严肃的主题:不再狭隘地关照人类自己,跨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认识到人类和其他生物是命运的共同体。

许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废水排放、森林砍伐、核辐射等,是在日积月累下悄无声息地发生着质变,待视觉察觉其变化时已经太晚。于是,纪录片需要另一种叙事,去直面大地之殇,更具警示意味地呈现人造景观背后的问题—人类已处在同一个共犯结构下。

《洪水泛滥之前》剧照

好莱坞男星莱昂纳多,在纪录片《洪水泛滥之前》开头,提到自己儿时天花板上悬挂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罗尼米斯的名画《人间乐园》。这幅画从左往右分别是展现伊甸园、人间和地狱,体现的是山雨欲来之际,人类无节制的疯狂和欲望。莱昂纳多形容,此刻的地球是“洪水泛滥之前”。

影片跟随莱昂纳多去往世界各地考察。人类活动确实改变了陆地、海洋和大气的状态,地球生物的命运会被人类这一物种重新定义和改变,进入“人类世”这个充满不确定的、危机四伏的新地质时期。

摄影机拍下的画面,仿佛是正在死亡的“自然”过程。莱昂纳多从飞机上俯瞰被毁坏的雨林。他感慨,这不是电影《魔戒》中魔君的居住地魔多吗?可是眼前满目疮痍的土地,确实是摄影机所捕捉到的真实画面,而不是一部魔幻电影的虚构画面。

人造风景

随着拍摄技术的提高,纪录片能抵达的风景更加多元,也带给人类一些遥远的警讯。同样旨在梳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是由曾任美国副总统的阿尔·戈尔参与制作拍摄的。

《不可忽视的真相》利用资料和数据,解释了地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呈现出全球气候变暖下地景地貌的改变。与此同时,影片也揭露了经济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隐性的生态暴力。

戈尔在影片中强烈谴责美国面对气候危机的不作为:美国只拥有世界上5%的人口,却排放出世界上近25%的温室气体;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孟加拉国的200万人因海平面上升失去家园,成为气候难民。

为何人被安排在这样的流水线上?为何手指在一遍遍重复同样的动作?

《人造风景》

《垃圾场》

透过纪录片的呈现,一场看似是蝴蝶效应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其背后有更大的指向意义:地缘政治与环境的关系。资本主义将土地变成商品,国族主义将土地变成领土和国界,可是地球却无疆域之分。人类文明系统面临环境问题的挑战,文化霸权和殖民主义却依然延续。

一部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拍摄的纪录片《人造风景》,则勾勒出第三世界国家的世界工厂中人和环境的关系。

影片最为人惊叹的是片首的8分钟,在中国的大型工厂,镜头横移,数不清的工人和流水线缓缓展现,工厂里重复的机械声隆隆回荡。

这也是《人造風景》的特殊之处,它凝视了环境生态改变的背后,人的面孔:为何人被安排在这样的流水线上?为何手指在一遍遍重复同样的动作?为何世界工厂是整齐划一的颜色?这是地球环境改变的原因,也是结果。

另一部聚焦生态环境正义的纪录片,是由导演鲁西·沃克执导的《垃圾场》。影片拍摄了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填埋场。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郊区,人们每天都要倾倒7000吨废弃物;这里的居民在其中翻找可以利用的资源,赚取生活费用。艺术家在这片“废墟”中作画,一边创作一边了解在全球环境产业链的末端,这些拾废品者的生存故事。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垃圾,成为了穷人赖以生存的“宝物”。

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纪录片的目的乃在于彰显事实和表达观点,但其深层意义是想展现纪录片制作者的意图,去鼓励观众注意或改变影片中所描述的现状。

回到《迁徙的鸟》,纪录片里有一片茂密宁静的庄稼地,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鸟,在它羽翼还未丰满时,忽然撞见巨大的收割机轰隆隆开过来。这如同电影创造之初,卢米埃尔兄弟拍下人类文明的火车遥远地从远方驶来。生物的生存和文明的发展,冥冥之中有了许多影像的重叠和回应。

所有珍贵的画面,都闪现一种相同的灵光,像是一个警世的提醒,更是写给所有人类的备忘录:在轰隆隆的灾难面前,地球上的万物,不应做一只束翼无策的小鸟。

特约编辑姜雯 jw@nfcmag.com

猜你喜欢
纪录片海洋人类
Rough Cut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爱的海洋
谁变成了人类?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