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康丽
手术是部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最后”选择。手术效果是否能令人满意,除了取决于患者的生理机能、疾病特点和医生的手术水平外,患者和家人能否掌握正确的护理知识也至关重要。患者术后的康复重点主要包含早期体位护理、神经根粘连预防锻炼、坐立行走锻炼、下肢肌肉功能锻炼、腰背肌肉功能锻炼、预防复发等。
腰椎间盘患者术后24小时应去枕平臥,不翻身,以压迫伤口,利于止血。翻身时间尽量延迟,避免伤口发生活动性出血。翻身要在护士的协助下进行,翻身时保持脊柱在一条轴线上。术后72小时内,患者最好不要自行强力翻身,避免腰部筋膜、肌肉、韧带受损。
术后当天患者即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在床上进行手指、肩、肘、腕和脚踝的屈伸活动练习,强度以患者能忍受的疼痛为限。术后第2天,家属可使用温水帮患者擦浴以促进患者腰背部和四肢的血液循环,降低肌肉紧张感,避免形成深静脉血栓。
患者手术后可能形成瘢痕组织以及硬膜附近纤维化,导致神经根(1)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引发坐骨神经痛,影响手术效果。直腿抬高练习是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的有效措施,术后第2天,患者就可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进行直腿抬高训练。
训练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保持膝关节的伸直状态,用大腿的力量使下肢抬起,抬高的角度从30度开始,维持5秒左右,每10次为一组,每天6组,双腿交替进行锻炼。训练强度以患者感到肌肉酸痛和劳累为宜,可逐渐增加抬腿幅度和时间。
术后第3天,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戴上围腰,平卧,然后用一侧手支撑,慢慢从床上坐起。坐起的过程一定要慢,如发生眩晕、出虚汗等应躺下休息至平稳再开展练习。患者坐起来后,家属可搀扶患者站立。注意一定要扶稳,以免意外跌倒。家属可协助患者在病房中慢慢行走,要多鼓励患者,减轻其害怕、恐惧心理。辅助坐立、行走锻炼3天后,家属可监督患者进行自行站立、行走。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需卧床较长时间,如果不加强下肢肌肉锻炼,有可能造成废用性肌肉萎缩(肌肉因长期不活动发生萎缩),不利康复和未来的生活。此外,由于腰背肌力受到影响,患者今后需要靠下肢肌肉代偿完成很多动作,必须尽早进行锻炼。
下肢肌肉功能锻炼的方法有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训练法、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部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等。患者术后当天就可进行踝泵运动,方法为平卧,双腿放松伸直,脚尖向前绷直,保持3~5秒后放松,再向后勾脚尖至最大限度,保持3~5秒后放松,如此反复屈伸踝关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可以提升下肢肌肉的耐力和力量。平卧,在膝盖下方垫一块折叠好的毛巾,大腿用力向下压毛巾,左右腿交替进行。每组10次,每天做3组。
进行腰背部肌肉功能训练能够帮助患者提升腰部支撑功能,恢复腰部力量,也可以预防、治疗术后腰痛,比较常用的腰背部肌肉锻炼方法有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小燕飞等。腰背部肌肉锻炼通常在术后7天伤口疼痛缓解后就可以进行。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者最好将腰背肌锻炼作为终身锻炼项目。
五点支撑法能够避免腰肌劳损及椎间盘突出,对于稳定脊柱、保护脊柱关节有很不错的效果。具体做法:仰卧位,双膝屈曲,用头、双肘及双足跟着床,使臂部离床,腹部前凸如拱桥,保持3~5秒,然后慢慢放下,休息3~5秒。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做20~30个。
小燕飞是模拟燕子飞行姿势进行的肢体运动,可达到锻炼腰背肌,缓解腰部、颈部劳损等保健作用。患者术后在进行上述两项锻炼,腰背肌力有所恢复的基础上,可进行对腰背肌肉力量要求更高的小燕飞式锻炼法。
具体做法:在硬床上或干净的硬质地板上,取俯卧位,脸部朝下,双臂以肩关节为支撑点,轻轻抬起,手臂向上的同时轻轻抬头,双肩向后向上收起。与此同时,双脚轻轻抬起,腰骶部肌肉收缩,尽量让肋骨和腹部支撑身体,持续3~5秒,然后放松肌肉,四肢和头部回归原位休息3~5秒再重复动作。每天可做30~50下,可分为2~3次完成,至少坚持6个月以上。
为保证治疗效果,建议患者佩戴腰部支具90天,手术后90天内不搬抬重物,早期也不要做腰部屈伸和旋转动作,减少脊柱活动。手术6个月内定期前往门诊复查,若出现不适要及时就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有可能出现复发和再突出,患者要刻意改善自己的站、坐、睡姿,不能久站久坐,应做好腰部保暖工作。
需要明确的是,手术并不意味着疾病治疗的结束。腰椎间盘突出严重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基本都能缓解症状,但是为了达到进一步康复的目的,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并做到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