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联 张大勇 刘红英 朱婷
“亲爱的乘客,‘银河号将于5分钟后起飞,请系好安全带,收起座椅靠背和小桌板,做好飞行准备。”这是发生在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飞行体验课的一幕。在一片欢呼声中,全真模拟飞行器开始运行……如今,学校特色课程“通用航空”已成为学生抢手的选修课,自从开课以来一直热度不减。
起飞:家国情怀
“通用航空业是以通用航空飞行活动为核心,包括从事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是全产业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谈起为何钟情通用航空,校长李小勇侃侃而谈。
近年来,随着国家逐步放开中低空空域,通用航空业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的“通用航空之都”就选址汉南。汉南通航机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通航机场,也是国际航联指定的世界飞行者大会永久举办地。
通航产业属于朝阳产业,航空人才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发展,而且关乎国家安全。学校借助天时地利人和,选择通航教育作为发展方向,开始了一场艰难而扎实的破冰之旅。
着陆:特色课程
学校组建了以武汉市教科院专家为主的课程设计团队,拟定通航课程的“四梁八柱”,严格把握课程的原则与要素,撰写校本教材《通用航空》,内容涵盖世界航空发展史、航空基本理论等。2020年,升级版《通用航空2.0》面世,增加了无人机方向的章节:无人机概述、航空气象知识、通信链路、地面站应用、空中侦察等。
学校各学科教研组开发出一系列关联通航教育又不失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如英语组的“航空英语”、物理组的“航空动力学”、化学组的“航空材料学”、地理组的“气象与航空”、历史组的“世界航空史”、体育组的“航空与身体素质”等。这些课程有力支撑了“通用航空”课程,形成了相互关联、体系完善的特色课程组群。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增加了航空英语方面的知识和术语,如塔台和地面控制方面的听力,同时教授航空通用英语、民航客机空乘广播等方面的内容;物理教师讲解空气动力学、空洞、飞行原理等内容;地理教师拓展航空气象知识……“通用航空”课程的教学时间固定,实行“五落实”原则:时间落实、课程落实、人员落实、评价落实、效果落实。
通航课程一般分为3类课型:第一类为通识教育,由外聘航空航天专家进行系列化、专业化、常态化科普讲座;第二类为融合课,即通航科普与学科知识融合,如将通航动力知识与物理学中的力学、风洞、电学等结合起来;第三类为体验课,这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课型,他们可以直接体验模拟飞行驾驶,还可以利用飞机模拟驾驶APP模拟飞行。
通航课程组群的建设不仅极大丰富了学科内涵,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而且促进了师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担任通航课程的授课教师姚运华感触很深,他说:“通航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教师需要立足云端教学,学生则要‘跳起来摘星星。”学生李思媛从小对航空航天很感兴趣,她表示“通航课程改变了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為了保证教学效果,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轮训,并实时监测评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2020年,省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背景下的通用航空2.0特色课程的建设》成功立项开题,自成一体的课程建设实现了通用航空教育的“软着陆”。
发力:校企融合
2015年起,学校陆续与珠海易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武汉白云航空应急救援队等单位开展校企战略合作,易航通用航空在学校设立飞行体验基地,学校则在易航通用航空设立科技素质拓展基地。2016年,学校与汉南通航机场以及武汉私之人飞行俱乐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每学期都会在俱乐部举办航空科技节,让学生与专业选手、前沿科技面对面,感受科技进步的力量。在汉南通航机场,除了举办航空沙龙、人工智能实操等拓展活动外,机场还把热气球升空以及乘坐旋翼、三角翼、直升机、轻型运动型飞机等体验飞行项目作为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学生在千米高空惊呼“从空中俯瞰大地的感觉真好”。
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了12个航空兴趣班,学生在校接受系统的通航理论教育。学校航空创新实践中心于2021年12月挂牌,航空实训室、航空体验室、航空展览室、VR实验室等一应俱全。学校还购置了一批新型无人机,无人机教学规范有序;同时,无人机组装车间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之中,未来学生可以尝试自主组装无人机。
师资是课程的保障。学校推出“梦翔工程”,选送大批教师到战略合作单位参加学习培训,壮大通航师资力量。学校还聘请汉南通航机场飞行员林永昌、降落伞大讲堂教师王重洋、中国民航无人机教员尹力等作为驻校讲师,提高学校的通航课程教学水平。
“当我的手触到仿真飞机操作杆的那一刻,我就暗下决心,此生的方向是蓝天。”2021年考取清华大学计算机仿真和模式识别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姚天衡谈到第一次模拟驾驶时仍然激动不已。
汉南一中是学生梦想起飞的地方。“立德树人、内外兼修为通航教育校准了航向。”学校党总支书记罗华平如是说。不久,在通航教育的培养之下,一大批飞行员、空勤人员、地勤人员、机务专业人才,将不断从汉南走向全国。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小学前身是中航工业洪都集团子弟小学,经过70年的发展,学校从一所普通的航空企业子弟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现代化特色品牌学校。从2010年起,学校以转型发展为契机,结合地域特点创建了航空航天校本课程。洪都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枚海防导弹、第一辆摩托车的诞生之地,居住着一大批航空科技精英,学校许多教师和学生都生活在航空人家庭,从小听着飞机试飞的轰鸣声长大,长期受到航空文化的熏陶,与航空文化血肉相连。因此,学校依托所在地的航空科技文化,开启了观照学生生命、关注学生发展的“梦想教育”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播下梦想的种子
“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激发学生探索星辰大海的热情”,这是学校航空航天课程建设的宗旨之一,普及性和探索性的空天课堂、活动化和兴趣化的梦想社团、实践式和体验式的梦想活动,共同构成了学校航空航天课程的3个维度。
打造空天课堂,实现课程体系化。一是建设课程资源,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校本教材《航空梦 飞无垠》,还同步编写了课程标准及教师用书,加深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解决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二是进行师资培训,为了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建设精髓,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岗前培训、示范课、竞赛课等方式,保障校本课程的高質量实施,避免教师“各自为政”的情况。
开展实践活动,实现课程活动化。一是确立航空航天活动内容,学校结合课程实施,在每个年级设置了不同的活动内容:一年级开展唱航空歌曲、制作竹蜻蜓活动,二年级开展画航空航天科幻画、制作纸飞机活动,三年级开展讲航空故事、放风筝活动,四年级开展探访身边的航空航天人、制作回力镖活动,五年级开展绘制手抄报、制作孔明灯活动,六年级开展制作航空航天电子报、撰写航空航天作文活动。二是组织航空航天实践体验:参观航空知识展览,丰富学生的航空航天知识;参观飞机总装车间、试飞站,观看飞机诞生的过程,让学生实地了解气候、天气等条件对飞机起飞的影响,进而了解飞机如何起飞;开展“羽翼梦想”航模展示活动,观看太空授课等等。
组建航模队,实现课程竞赛化。学校于2010年组建了航模金牌校队,聘请知名航模教练入校授课。航模队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学习航模运动的基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制作、调试、试飞多种类型的航空模型,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空气动力学知识和模型飞机调试的经验。
研学实践让梦想萌芽
2015年2月,学校与中科院联手开展了以“航空航天行”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学校借助“走进中科院,走近科学家”项目,先后16次走向全国20余省市开展活动。师生先后前往紫金山天文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疆天文台南山观测站、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9家研究院所和高校,通过聆听科学家讲座、参观实验室、开展科研实验等系列活动,了解我国的前沿科技,传承科学精神。
通过研学实践,师生在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旁与科研人员进行深度交流,在北京天文馆感受浩瀚宇宙的神奇奥妙,在九号宇宙航天深空科技馆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斗转星移”,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观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博物馆、问天阁……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学生勇往直前,一粒粒梦想的种子破土萌芽。
科学家入校滋润梦想之树生长
2017年6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走进学校,开展了一场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寻“中国人的探月梦”。活动首先由小宣讲员向院士介绍学校概况,再由小记者就航空航天方面的问题向院士提问,学生的问题得到了院士的耐心讲解。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嫦娥三号月球车模型”获得了院士的高度评价,他勉励学生:“心中有梦就去追吧,看准了方向一定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去实现。”
学校还邀请了许多航空航天领域的科学家入校开展科普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屏生前经常与学生互动,提出“做一个有梦想的人”的殷切期望;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张厚英为心中憧憬“航天梦”的学生开展题为《嫦娥探月,神州华彩》的讲座,讲述自己探索航空航天的经历。
此外,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长白武明、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刘波、中国航空学会科普部高级工程师肇晓兰等专家先后走进学校,做了题为《科学在我身边》《神奇的载人航天》《飞翔之梦》《飞机的基础知识》等多场科普讲座。科学家入校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心中的航空航天专家,梦想之树在一次又一次与科学家面对面中茁壮成长。
学校的教育离天空最近、离梦想最近。随着航空航天课程的创建,学校已经成为一座梦想的“天空之城”,学生逐梦星辰大海的梦想之旅已经逐步开启。
(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