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开慧 邵鹏帆 陈思蒙 曹秀丽
近年来,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1~4],在用眼量增加、环境变化、电子产品过度使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近视的发展速度加快,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现象[5],由此导致的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引起的失明已逐渐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学习的社会健康隐患[6]。《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7]中明确了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等应积极地采取相应防控措施来应对这一严峻形势。各地区的视力筛查也陆续全面开展起来,本机构在对成都市青羊区2948名学生进行了2次筛查后,了解了样本的近视患病率,各项筛查数据与性别、年龄、眼别之间的关系,AL/CR比值在大范围屈光筛查中的价值,对于探索眼轴在不同屈光状态下的差异,各不同年龄、性别间眼轴的发育规律,屈光参差不同眼间的眼轴增长量对比有一定帮助。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探索筛查数据在近视防控中的应用价值可为近视防控提供线索和依据。
连续2年筛查了成都市青羊区1所中学及1所小学,剔除有眼科疾病、眼部外伤史和手术史后,将身心健康、无先天性异常、无影响视力和影响检查相关疾病的2948例学龄儿童(5896只眼)纳入统计。其中男生1557例,占52.8%,女生1391例,占47.2%。年龄跨度为7~16岁,各年龄段人数占比情况为:7~9岁共660人,占22.4%,10~12岁共761人,占25.8%,13~16岁共1527人,占51.8%。年级跨度为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
所有受检儿童、青少年均经过眼科专业医生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在自然光线下按照标准对数视力表测试标准进行的视力检查;用雄博全自动电脑验光仪RMK-800测量球镜、柱镜及轴向,测量3次取平均值,有研究证实在非睫状肌麻痹下用电脑验光仪筛查屈光不正是有效可行的[8];用康捷KJ900-A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前节检查;用索维SW-9000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检查眼轴、K值、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玻璃体腔深度,测量5次,取平均值。
参与的检查人员均具备丰富的筛查经验和眼科知识,且同一检查在2次筛查中均由相同检查人员在同一台仪器上操作,以减少人为误差。为了保证仪器测量的准确性,每次筛查前对所有仪器均进行了校准。
电脑验光仪和生物测量仪的筛查结果均使用数据实时上传工具扫个人二维码自动上传到后台数据库,并由专业的技术人员从后台导出所有数据形成Excel。减少人工输入步骤,有效地避免了数据录入错误。
数据处理中笔者采用了如下计算公式和分类进行。等效球镜度(SE)=球镜度数(S)+1/2柱镜度数(C),正视:SE:-0.25D~+0.50D,远视:SE>+0.50D,近视:SE<-0.25D,中度屈光参差:双眼SE相差1.00D~2.00D,高度屈光参差:双眼SE相差>2.00D,平均角膜屈光力(kv)=1/2 [水平角膜屈光力(K1)+垂直角膜屈光力(K2)],角膜曲率半径(CR)=(1.3375-1)×1000÷角膜屈光力(Kv)。
将原始筛查数据从数据库导出到Excel,经审核无误后导入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样本数和占比用频率分析,结果用n和%表示;各组统计量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眼别的屈光要素差异性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屈光要素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年龄SE与AL、CR、AL/CR比值的关系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并用线性回归拟合回归方程。不同年龄屈光要素差异性分析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所有统计结果以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2021年筛查的2948名学生中,至少有1只眼为近视的有2208名,正常视力者740人,近视率为74.9%,各年龄近视发病率见表1,随着年龄的增加,近视率总体呈上涨趋势,从7岁的43.2%上升到16岁的93%。
表1 近视发病现状
由表2可知,在2021年的筛查中,右眼等效球镜度SE均值比左眼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右眼近视程度更严重;右眼裸眼视力均值比左眼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眼眼轴长度均值比左眼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眼玻璃体腔深度均值比左眼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各项筛查参数与眼别的关系
由表3可知,在2021年的筛查中,男生裸眼视力均值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生的水平角膜屈光力均值、垂直角膜屈光力均值以及平均角膜屈光力均值都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生的眼轴长度均值比女生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生的前房深度均值比女生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生的角膜厚度均值比女生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生的晶状体厚度均值比女生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生的玻璃体腔深度均值比女生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3 各项筛查参数与性别的关系
由表4可知各年龄间AL均值、CR均值、AL/CR比值均值、SE均值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表4 2021年各年龄屈光参数分布
图1是SE与AL、CR、AL/CR比值的线性回归分析,其线性回归方程为:SE=28.593-1.2697× AL (Pearson相关系数为-0.717;图1a);SE=0.5655 × CR-6.645(Pearson相关系数为-0.071;图1b);SE=35.785-12.252 ×AL/CR(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5;图1c)。
图1 SE与AL、CR、AL/CR比值的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AL与SE有弱相关性(β=-0.717),且AL每增加1mm,SE减少1.267D;SE与CR间的相关性不大(β=-0.071);SE与AL/CR比值间有强相关性(β=-0.825)。
由表5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眼轴均呈增长状态。相同年龄男生的眼轴均值高于女生。不同性别各年龄间的眼轴均值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表5 2021年不同性别各年龄眼轴关系列表
图2为2020~2021年不同性别眼轴变化量均值与年龄的关系曲线,在12岁前,女生眼轴增长比男生快,在12岁后,男生眼轴增长比女生快。
图2 2020~2021年不同性别眼轴变化量均值与年龄的关系曲线
由表6可知,各年龄组近视眼的眼轴均值比正视眼长,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图3显示:随着年龄增加,各年龄组正视和近视的眼轴长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表6 不同屈光状态与眼轴的关系
图3 不同屈光状态眼轴长度和年龄的关系
将2次筛查中左右眼SE相差≥1.00D中高度屈光参差的720人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按屈光度的不同分为低SE组和高SE组,并将2组眼在2020~2021年间SE与眼轴的变化量对比分析做成表7。统计结果显示低SE组平均增量为-0.079D,高SE组为-0.567D,2组间SE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SE组眼轴增量均值为0.115mm,要比高SE组的眼轴增量的均值0.147mm低21.8%。2组间眼轴增量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7 低SE组和高SE组眼轴变化量的比较
近视是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9],根据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联合开展的儿童近视防治调查显示,中国近视人数近6亿,居世界首位,近视发病率已达到世界水平的1.5倍,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50%~60%[10]。在本次筛查中,7~16岁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为74.9%,与既往研究[10]相比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地区的经济水平、饮食、营养、学习方式、户外活动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相关。另外,近视率随年龄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李丽[11]在成都市青羊区3~18岁儿童和青少年屈光状况的现状分析相一致。
本次筛查数据统计分析中提示右眼的眼轴比左眼长,右眼SE比左眼高,右眼近视程度更严重,裸眼视力更低,这与石一宁教授[12]在西安市对7~9岁初小学生动态眼屈光状况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一致。也与李丽[11]2020年在成都市青羊区3~18岁儿童和青少年眼轴长度的现状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可能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用右手执笔写字有关,右眼与书本的距离较左眼更近,因此,右眼比左眼需要更多的调节以使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双眼调节的不平衡最终可能导致右眼与左眼屈光参数的筛查结果产生差距。
在2021年7~16岁儿童青少年的筛查数据中,男生的眼轴平均长度为24.52±1.22mm,女生的眼轴平均长度为23.99±1.15mm,与既往研究结果[1,15,19]相比呈上升趋势,且男生眼轴较女生长。男生的平均角膜曲率均值为42.84±1.44D,女生的平均角膜曲率均值43.54±1.42D,男生角膜屈光力较女生低,也就是说,男生角膜更平坦,石一宁[13]团队认为眼轴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角膜曲率的补偿性变化可以努力使眼睛保持正常,呈现出一种“轴长率消”的补偿机制,即眼轴增长可能被角膜曲率的补偿性减小而掩盖。
李柯然[14]等在2019年在对眼轴长度(AL)与角膜曲率半径(CR)及其比值(AL/CR)对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的影响的横断面研究中认为AL/CR比值可以作为近视诊断的可靠性指标,AL/CR比值作为诊断近视的准确度为89.2%,既往研究认为AL/CR比值>3可作为诊断近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15],国外有研究发现诊断近视的AL/CR比值为2.99[16]。本次研究中,当SE≥-0.50D时,AL/CR比值≥2.962,结果比既往研究[14~17]略小一点,可能与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的电脑验光仪所测得的SE绝对值比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的结果偏大[8,18]有关。由于睫状肌麻痹在大范围屈光不正筛查中的局限性,将AL/CR比值>3作为近视的初步评估指标和近视干预评估指标更适合大范围的筛查[17],儿童青少年更易接受。本次统计AL/CR比值在8岁时为2.982±0.089,>2.962,SE为-0.609±1.212D;在9岁时为3.013±0.107,>3,SE为-0.947±1.508D,由此可知8岁时儿童开始向近视进展,近视的干预在8岁前,这与胡学敏[17]的研究相一致。
在不同性别各年龄眼轴对比分析中显示眼轴长度与年龄呈正相关,本次研究了2020~2021年不同性别眼轴变化量均值与年龄的关系曲线,数据点为7~16岁,女生在7~8岁是眼轴增长高峰期,8~13岁眼轴增长速度缓慢下降,在13~14岁迎来第二个增长小高峰,往后眼轴增长速度下降;男生在7~8岁有个眼轴增长高峰期,8~10岁眼轴增长速度比较平缓,在10~12岁眼轴增长速度减缓,随后在12~14岁出现第二个眼轴增长高峰,此后到16岁眼轴增长速度下降。本次研究发现在12岁前女生眼轴平均增长率比男生快,在12岁后男生眼轴平均增长率比女生快,这可能与女生发育早于男生有关[19]。谢红莉等[20]研究证实,女生近视患病率高于男生,与体内性激素水平有一定关系,本次研究显示女生SE比男生高,裸眼视力较男生差,近视患病率更高。刘灵琳等[21]推测是由于女生更喜欢在课间休息时看书或保持安静,增加了近距离用眼时间,且女生有偏食的习惯,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了女生近视度数的加深。也可能与男生比女生更热衷于户外活动有关,诸多研究发现,户外活动对预防近视的发生或减缓近视的进展有实质性的保护作用[22~25]。
在本次统计中,7~9 岁的小学低年级组(9 9.8%为小学1~3 年级)正视组眼轴均值为23.060±0.688mm,近视组为23.520±0.904mm;10~12岁的小学高年级组(9 0.9% 为小学4~6年级)正视组眼轴均值为23.412±0.675mm,近视组为24.241±0.980mm;13~16岁(94% 初中)的正视组眼轴均值为23.662±0.738mm,近视组为24.970±1.104mm。可见,随着教育阶段的升高和年龄的增加,各年龄组正视和近视的眼轴长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且近视眼眼轴增长速度更快,近视眼眼轴比正视眼眼轴长至少0.5mm,张芳[26]等人根据眼轴长度与近视屈光度的相关关系结果得出结论,提示眼轴增加1mm可以引起-1.72D屈光度的改变,传统观点认为1mm的眼轴改变将导致-3.00D的变化,与以往的研究[26~28]一样,眼轴的过度增长是近视的主要发病机制,而且会增加未来患眼底疾病的风险。由此可知,学龄儿童青少年的教育阶段越高、年龄越大,近视程度越重,这与太原、青岛等国内大部分的研究结果一致[29,30]。
Lin[31,32]等用5.00D调节刺激研究43例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由于视近活动所致暂时性近视(Nearwork-induced Transient Myopia,NTM)的差异。结果表明,高屈光度近视眼的NTM大于低屈光度近视眼,推测NTM在调节活动时的双眼差异可能与近视屈光参差的进展有关。本次通过对中高度屈光参差的高SE眼与低SE眼的屈光状态、眼轴长度的对比分析发现,高SE眼的眼轴增长及SE变化量较低SE眼快,高SE眼近视进展程度更快,这与Lin的实验结果一致。大多数学者发现导致双眼参差的主要原因是双眼眼轴长度发展不平衡[32~34]。近距离用眼过程中,头部偏差,非标准姿势等使双眼与所视物体的距离不相等,双眼不相等的调节需求会形成屈光参差[34]。屈光参差会引起儿童青少年双眼视功能低下、视疲劳、复视等一系列视觉问题,甚至会对双眼融合视与立体视的建立产生影响,进而对儿童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35,36]。再次提示儿童青少年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综上,通过对2次筛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都市青羊区7~16岁儿童青少年的屈光状态。近视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可以通过AL/CR比值来预测近视趋势,还可以通过眼轴长度来评估近视的严重程度。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的视力现状令人堪忧,近视防控工作迫在眉睫,需要学生、学校、家长共同努力协作。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从日常生活着手,每日做眼保健操,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家庭给予学生良好的环境,重视睡眠休息的时间,注重饮食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学校指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用眼行为,包括一些科普讲座、视频、展报等,了解近视防控的概念,提高学生对近视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