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哲宇
在冬奥热潮的带动下,运动眼镜迎来了一波新热度,以滑雪镜为代表的运动眼镜在历届冬季奥运会中出镜率极高,其涉及项目多、技术含量高,辨识度也在一众运动道具中名列前茅。根据2021年京东“双11”体育装备销售数据显示,运动眼镜订单量同比增长270%,其中滑雪镜更是同比增长300%。
运动眼镜品类的“春天”,是否来了?看增量,还得看存量,这个问题,值得细细分析。
整个运动眼镜品类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头部品牌Oakley正是彼时的开创者。在国际范围内,运动眼镜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细分市场,根据调查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运动眼镜(包括滑雪镜、户外旅行用眼镜和水上运动眼镜)的市场规模为91.5亿美元(约合585亿人民币),预计2025年将达114.1亿美元(约合730亿人民币)。而我国的运动眼镜产业从本世纪初才开始起步。薄弱的群众运动基础,空白的研发与加工能力,共同造成了早期我国运动眼镜产业起步晚、基础差、上限低的落后局面。
2000年左右,随着“世界工厂”的名号逐渐响亮,一大批国际眼镜品牌受我国低廉的人力成本、友好的营商环境所吸引,开始将供应链和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内,其中就包括Oakley、霍尼韦尔等运动眼镜品牌。如同苹果公司的iPhone生产线在国内催生了“苹果概念股”中的一大票供应链上市企业,上海市政府大力吸引特斯拉来华建厂只为带动高端汽车产业发展一样,很多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早都来源于代工和配套。在为国际运动眼镜品牌代工的过程中,中国运动眼镜产业逐渐生长,并诞生了自主品牌。
从2000年到2010年,运动意识在我国国民中迎来井喷式的发展,跑步和骑行被视作是健康与品质生活的代名词。我国运动眼镜年销量也从2000年初的20万副左右,迅速跃升到了过百万副。但这一过程却没有推动我国运动眼镜产业的良性发展,反而使其陷入泥潭。运动概念方兴未艾,大众消费对于专业跑鞋、运动服的接受程度都还不够高,更遑论运动眼镜,整个市场都以低端消费为主。大量需求的突然涌现,以代工中高档国际品牌产品起家的供应链不可避免地滑向了价格战与“山寨”一端。200元左右的平均出厂价很快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中跌到了几十元。结果是,世纪初的国产运动眼镜大都成为了空有“运动风Logo+流线型造型”的低端货,完全不具备各项运动所需的功能与性能。
当一个市场全是劣币而没有良币时,结果就是绝对价值的大幅缩水,消费者不会容忍品质的“摆烂”,需求的大幅度萎缩就是其表现。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运动眼镜行业营收的增速从两年前的32.39%骤降至个位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大幅度下降。泡沫破裂,热钱流出,新一轮的竞争在惨烈的洗牌之后重新开始。
回顾2000年左右,国产运动眼镜产业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产品与运动本身的割裂。彼时,国内生产运动眼镜的企业主要包括两种:第一是看到了行业的兴起,从外行跨入运动眼镜,投资办厂赚“快钱”;第二种则是传统的眼镜行业企业,对于眼镜生产轻车熟路,但不够了解运动眼镜这一细分领域,更缺乏与各项运动的参与者或专业运动员的接触。脱离了实际使用场景的产品,使用体验自然不会好。经历了重新洗牌,这一细分领域趋于理性和低调,也留下和新出现了一批有意愿、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企业,集中在我国东莞、深圳和厦门等地,在代工与研发、模仿、创新之间前行。
为了满足多种户外运动的需求,运动眼镜的技术要点涉及防紫外线、防眩光、偏光、动态视野、边缘畸变、安全防护、轻便程度、佩戴舒适度等多方面,加工难度大、单位成本高。运动眼镜的新品开发分为材料研发、设计、开模打样和生产等环节。虽然作为个人消费品的运动眼镜本身技术密度并不高,但相比于传统光学眼镜和普通太阳镜,运动眼镜仍然有着技术门槛,国产品牌在研发的关键环节中还有所欠缺。
运动眼镜的上游采购材料与传统眼镜生产大致重合,包括聚碳酸酯(PC镜片、镜架),聚氨酯(PU镜框),橡胶(侧翼、鼻托、头带等),聚酰胺(尼龙松紧带),硅胶(鼻托、防滑硅胶条等),透气海绵等。相较于传统眼镜,运动眼镜采用PC材料的镜片、TR-90材料镜架的比例更高;在膜层上,运动眼镜对于偏光和防眩光膜层有更高的性能要求。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设计。在传统光学眼镜和普通太阳镜设计领域,国产品牌通过模仿、改良,以及发掘国潮、传统文化等要素,已经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获得了部分消费者的认可。但运动眼镜可不只是外观设计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人体工学设计,镜架需要贴合面部,在激烈运动中不松动也不压迫鼻梁耳朵,镜片需要提供稳定、出色的光学性能,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提供宽阔的横向或纵向视野。目前我国运动眼镜缺乏设计研发人才,很多工厂只能使用国外的模具进行生产,根据欧美人面部特征设计的镜架,国人使用起来效果并不好;而要进行亚洲化、中国化的模具改良,又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引起性能的变化。
归根结底,研发能力的不足来源于资金、人才的投入不够,基本盘太小。相比欧美、日本等市场,中国的户外运动人口绝对数量不够大、比例很低,而且非专业的运动人口对眼部防护的意识还不强,相比跑鞋、运动服甚至智能手表,运动眼镜的需求优先级相对靠后。另外,在中国运动眼镜的使用场景比较狭窄,多是资深户外玩家圈子的刚需消费,来自泛运动场景的需求还不多。而在欧美,偏运动型眼镜的消费量并不比普通太阳镜小,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将更多时间花在了户外的休闲娱乐、聚会等场景,人们在这些户外场景也会选择偏运动型的眼镜。时至今日,我国国产运动眼镜一年的总销量都还没有超越2010年代100万副的记录;2020年,Oakley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额约1000万美元,而同年日本市场的这一数字却是1.3亿美元。
目前,运动眼镜品牌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网络营销趋势,紧紧依附体育运动和竞技类赛事的传播渠道,进而开辟市场。目前三四线城市的网络建设逐渐加快,网络覆盖率逐步提高,这都为运动眼镜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提高,经营成本的持续攀升,电商平台的冲击,中小运动眼镜零售商市场占有率将不断萎缩,大体量品牌凭借着规模、管理、品牌、服务的优势,将获得较大的发展机会,运动眼镜零售市场必将朝着规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虽然我国运动眼镜产业面临很多问题,但过去二十年户外运动市场的稳步成长所积累的用户基础,加上疫情后户外运动休闲消费市场的爆发,给这个行业未来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户外运动市场渗透率提高的大趋势不会变,近两年户外市场还不时涌现出局部热点,滑雪、冲浪甚至更新潮的桨板运动的爆发就是例子,相关装备的需求量自然水涨船高。另外钓鱼和露营等泛运动场景的火热也拓宽了运动眼镜的使用场景,为市场带来了增量,如果有品牌能通吃这些垂直运动需求,收益将相当可观。中国的大户外仍然处于早期,还有潜力可挖,运动眼镜行业还有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