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颖颖 仪威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采集和分析了谌龙、桃田贤斗、安赛龙和李宗伟在2017-2018年重大赛事中相互交手的12场比赛中的三维信息。以每拍杀球后产生的结果为突破口,运用数学软件对杀球后的回合阶段、过网高度、落点等做出统计与分析,揭示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比赛中杀球的效果并为今后的比赛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根据杀球的五种不同的客观结果(直接获胜、直接失败、间接得分、间接失败、继续)对四名运动员(谌龙、桃田贤斗、安赛龙、李宗伟)的杀球效果进行评价。于是,本文得到了以下结论:(1)在第5拍、第11拍和第20拍的杀球次数最多。(2)安赛龙在前5拍的杀球过网高度低,落点刁钻,进攻凶猛。(3)桃田贤斗的过网高度最高,杀球多以软压为主。(4)桃田贤斗在6-11拍阶段的过网高度呈下降趋势,21拍以上则进入杀球舒适区,高度最低,杀球威力更凶猛。(5)李宗伟在12-20拍阶段进入进攻舒适区,过网高度最低。
关键词:世界优秀运动员;羽毛球男子单打比赛;杀球;杀球效果
1 前言
我国是羽毛球强国,曾在国际羽坛长期占据霸主地位[1]。近些年来,随着一些新鲜血液的涌入,羽毛球单打项目在世界大赛中虽然有一定竞争潜力,但总体还是不能在世界强队中凸显出进攻优势。[2]那么进攻的优势是如何体现,就是通过杀球来为我方的创造进攻优势,形成主动控制的局面。[3]但是,不是每一次的杀球都是制胜的一拍,有些杀球是为更好地组织下一拍进攻创造机会。[4]本文就针对每一回合出现的杀球等信息进行梳理,找出异同之处来评判其效果。
2.四位优秀运动员杀球效果分析
2.1谌龙对阵其他三位运动员的杀球效果分析
我國运动员谌龙在安赛龙间接得分最多,其次是直接得分,并且得分点都分布在前6-11拍阶段,也就是说谌龙在回合前段就开始发起进攻,体现了他进攻意识很强,对阵安赛龙这类有身高优势的运动员,杀球并不是为了直接得分而重杀,而是基本采用轻杀或点杀的方式,来迫使安赛龙增加转身次数,从而消耗体力。但是需要注意21拍以后的杀球准确率,这个阶段的杀球失误率最高。
谌龙面对老将李宗伟,6-11拍为自己的进攻甜区,间接得分率最高,其次是21拍以后的杀球直接失败率最高,12-20拍的杀球过渡拍较多,杀球继续率达到最高,表现出了谌龙在回合中后期开始注重对李宗伟的压迫和制约,试图通过更多的下压找到对方防守漏洞。6-11拍直接得分效果明显,那么在今后训练中要保持主动进攻的优势和成功率并需要提高21拍以后杀球的准确率和保持较好的体能优势。谌龙对阵桃田贤斗时,继续率最高出现在前五拍,说明发接发阶段抢攻意识非常强,想在前五拍阶段就争取主动优势,然而桃田贤斗是以无敌的防守著称,面对谌龙前五拍的攻势,他并没有觉得任何压力,而是在防守中保存体力寻找对手进攻漏洞。而谌龙在不断下压进攻中未形成主动地位,反而体力消耗大失误增多,在前五拍和21拍最明显。
谌龙在前5拍的得分率不算太高,占比10.26%,但在第6-11拍的得分率非常高,谌龙在前五拍的杀球次数不多,在等待机会合适的机会在选择重杀。多拍后的失误较多,杀球效果差,在不考虑对手的前提下,杀球本身就是占据进攻优势的象征,杀球失败送分这样的失误是完全可以减少的,在日后训练中要着重加强杀球成功率的训练,和多拍后的杀球练习,提高杀球耐力,避免因体能不足而造成杀球失误。间接失败率在6-11拍最多,谌龙在这个阶段的杀球后的连贯性差,丢失重心,衔接差,导致谌龙杀球后被对手的勾球、挡球或者挑球反击获胜,终结了原本的优势状态,前五拍的杀球效果好,没有出现过一次杀球直接失败,杀球状态稳定。这给中国运动员的启示是要加强6-11拍这个阶段的杀球能力和成功率,减少无谓的失败,提高杀球的效果。
2.2桃田贤斗对阵其他三位运动员的杀球效果分析
桃田贤斗对阵安赛龙时6-11拍阶段杀球效率最高,前五拍直接得分概率最低,12-20拍阶段杀球次数最多,间接得分率高但是直接失败率也是最高的,容易造成杀球下网出界。当面对安赛龙这类选手时桃田贤斗更倾向于在回合后半段开始进攻,凸显自身优势。桃田贤斗对阵谌龙时在12-20拍这个阶段的杀球效果最佳,也就是说直接杀球得分最显著。面对谌龙这样的对手,桃田贤斗选择不轻易进攻,不选择在回合初期发起进攻,而是等待12-20拍出现机会,一拍战胜对手。在第6-11拍阶段的直接失败率最高,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杀球失败。间接得分率最多的是分布在6-11拍,桃田贤斗在这个阶段杀球可谓是屡试不爽,对待我国选手也不例外,说明在这个阶段的杀球对我方威胁最大。21拍以后的间接失败最多。
桃田贤斗对阵李宗伟时在12-20拍阶段的直接得分率最高,也就是说在回合中期的获胜率最高,而21拍以后的获胜率最低,也就是说随着体能的下降,杀球的拍数的增多,对拍后的杀球就逐渐减少。在6-11拍的直接失败率最高,意味着在这个阶段丢分最多,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在体能等各方面都非常充沛,都想试图通过最少的拍数来结束战斗,那么杀球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是使用次数越多,也越容易造成直接杀球失败。在6-11拍间接得分最高达到20.10%,也就是说6-11拍这个阶段是桃田贤斗的获胜甜点阶段,李宗伟在6-11拍已经被桃田贤斗控制,陷入桃田贤斗的布置的圈套。而间接失败率最高的是在21拍以后,意味着21拍的多拍环节,桃田贤斗的杀球上网速度慢,连贯出现失误,导致间接失败。12-20拍阶段的杀球多处于过渡性的杀球,杀球次数多,但对结果不产生直接影响。
桃田贤斗对阵谌龙时在12-20拍这个阶段的杀球效果最佳,也就是说直接杀球得分最显著。面对谌龙这样的对手,桃田贤斗选择不轻易进攻,不选择在回合初期发起进攻,而是等待12-20拍出现机会,一拍战胜对手。在第6-11拍阶段的直接失败率最高,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杀球失败。间接得分率最多的是分布在6-11拍,桃田贤斗在这个阶段杀球可谓是屡试不爽,对待我国选手也不例外,说明在这个阶段的杀球对我方威胁最大。
2.3李宗伟对阵其他三位运动员的杀球效果分析
李宗伟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将,他在与年轻运动员对抗时各阶断杀球效果明显不同。首先面对安赛龙,进攻能力强,身材高大且防守覆盖范围广。如下图13所示:他在12-20拍这个阶段直接得分率最高,但在前五拍非常容易出现失误,导致失败丢分。在6-11拍出现间接失败最多,这个阶段的安赛龙加大了对李宗伟的控制,导致间接失败较多。前五拍的杀球基本为过渡杀球,用来控制安赛龙的节奏。
李宗伟对阵我国运动员谌龙时,如图14在12-20拍这个阶段直接得分最多,也说明在这个阶段对谌龙的控制的效果最好,然而失败送分的情况也是随之相伴。6-11拍是李宗伟间接得分最多的阶段,充分说明这个阶段李宗伟杀球的威胁性对我国运动员相较高。从中我们可以为我国运动员以及教练在日常训练中提供参考,加强在回合初期和中期的接杀防守能力,化被动为主动优势。[1]
李宗伟在面对桃田贤斗这类运动员,杀球各阶断的特征也有所变化。如图15其中在12-20拍杀球得分率最高,其次是在第五拍,从侧面也反映了李宗伟在前五拍阶段的进攻意识非常强烈,这也凸显了李宗伟这位老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进攻能力。在12-20拍李宗伟进入了自己进攻甜点,得分率占比也较高。他在前五拍虽然进攻比较猛烈,但是极其容易被对手抓突击,造成失分。因此李宗伟在前五拍进攻中,要注重杀球后的重心位置,连贯迅速,防止对手的突击。
当安赛龙对阵桃田贤斗时,杀球得分率开始增多,说明安赛龙的杀球已不再是过渡,而是在6-11拍这个阶段得分率明显增多,多拍后的杀球由于身体消耗大,失误率也会增多。杀球继续比例最高的是在前五拍阶段的杀球,从侧面也反应出了桃田贤斗整体防守能力强,不出现防守漏洞,回球质量很高。在羽毛球竞赛中杀球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杀球在每个阶段所占的比重是不相同的,随着体力的消耗,杀球的力量速度也会不同。
通过安赛龙对阵不同运动员的打法特点,我们可以大致看到安赛龙的杀球直接得分率最高的阶段发生在6-11拍,也就是说他在这個阶段的杀球最具有威胁性,双方击球超过21拍后的杀球,开始出现杀球直接失误,这符合安赛龙一贯的进攻风格,虽然喜欢在前几拍抢攻下压凶猛,但是杀球次数越多也越容易造成失误,那么我国运动员在面对安赛龙这种积极进攻的运动员,在双方击球前5拍开始就要降低身体重心,提防安赛龙的大力杀球,尽快适应其杀球节奏,改变防守的被动局面,打破场上的攻防态势。
2.4安赛龙对阵其他三位运动员杀球效果分析
杀球继续率非常高,尤其是在前五拍和21拍以后,一个回合初期一个在多拍以后,更加体现了安赛龙这位年轻运动员在对阵老将李宗伟时的进攻欲望和超强的体能优势,在多拍以后还能保持杀球准确性,这也体现了年轻一代球员的打球风格。安赛龙杀球不只是为了得分,更重要的还是为自己创造更多主动的机会,而并不是仅仅为了得分。这也符合杀球的本质特点,它是一种主动进攻的技术。一个集中在前5拍和第21拍以上,也就是说安赛龙在对李宗伟的控制时,以持续的杀球为主,一旦球超过头顶高度的球就会抓住机会进攻。
3.结论:
(1)在第5拍、第11拍和第20拍的杀球次数最多。
(2)安赛龙在前5拍的杀球过网高度低,落点刁钻,进攻凶猛。
(3)桃田贤斗的过网高度最高,杀球多以软压为主。
(4)桃田贤斗在6-11拍阶段的过网高度呈下降趋势,21拍以上则进入杀球舒适区,高度最低,杀球威力更凶猛。
(5)李宗伟在12-20拍阶段进入进攻舒适区,过网高度最低。
参考文献:
[1] 刘建和.关于同场对抗类项群技术共性特征的初步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2).
[2] 王琥.高水平乒乓球男子单打比赛得失分特征与比赛胜负相关性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5
[3] 程勇民.“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对中国羽毛球运动的促进与制约[J].体育学刊,2005,(2):99- 101.
[4] 刘建和,杨成波.隔网对抗类项群(乒、羽、网、排)技术和打法演进过程的初步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2):64-68.
[5] 蒋家珍,钟秉枢,周志辉,冷波,姬鲁宁,黄慧.应用“羽毛球比赛数据分析系统”研究林丹与李宗伟的胜负转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09):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