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敏
摘要: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一方面是在他们与成人的交往中进行的,另一方面则是在与他们的同伴交往中进行的,同伴中的交往是指儿童与同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大家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支配权平等,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幼儿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对幼儿来说,那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这种同伴交往,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增加,成为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游戏也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他是幼儿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幼儿的集体性游戏对他们社会性的发展更是有着重大影响。
关键词:幼儿 交往 社会性 发展 游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幼儿之间的交往对幼儿起着重大的作用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一方面是在他们与成人的交往中进行的,另一方面则是在与他们的同龄伙伴的交往中进行的。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幼儿之间的交往比幼儿与成人间的交往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因为只有在幼儿之间的互相交往中,儿童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并且在集体活动中与同伴们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也就是说,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活动积极性,有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认识自己。这种交往也有助于幼儿重新协调他们与成人的关系。儿童在活动中对同伴的依从性增强,就必然减弱他们对成人的依从性。这样也就促进了幼儿与成人,尤其与父母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步改变幼儿对父母的单方面的顺从态度。如幼儿园小班幼儿的依从性最弱,他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比较少,因而相互之间的影响也就很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同伴的依从性有增强的趋势。所以要给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如刚入园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陌生的人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的心理,表现为孤僻、胆小、不合群。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以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时老师可以请大年龄班的幼儿到班里为小朋友表演节目、讲故事、交朋友,跟他们做游戏,在和哥哥姐姐交往中,慢慢使幼儿解除孤独、害怕的情绪,使他们感受到友爱、欢乐,同时,学会交往。这样,出使大年龄班的幼儿懂得了交往中必须有责任心、互助心。
二、幼儿的集体性游戏对幼儿的交往有着重大影响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活动的时间,幼儿可以在这种游戏过程中培养与同伴的协作精神,学会如何遵守活动规则、服从别人,如何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在游戏中,幼儿还可以反映和学习成人社会的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幼儿在交往中必须要敢讲话、爱讲话,消除羞涩、胆小的心理,克服任性、霸道的个性。特别是角色游戏可以使幼儿学会不同的交往方式;“娃娃家”中长辈与娃娃、商店的营业员与习主、医院的医生与病人。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应有意识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培养幼儿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所以游戏又是幼儿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
帕顿(M.B.Parten)曾根据幼儿在游戏中合作程度的不同将游戏分为六中类型:无目的行为、旁观行为、单独游戏、平行的游戏、结伙游戏和合作游戏。幼儿在各游戏活动中的社会交往。
无目的行为:在小班儿童中能观察到,幼儿有时在教室走来走去,东张西望,但不知道干什么,通常出现在幼儿缺乏明确的动机以及几种动机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教师向幼儿提出一个任务,他就会立即结束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
旁观行为:幼儿不直接参加某种游戏,只是站在游戏的小朋友身边观看别人活动。这种旁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消极的旁观,即只看不动,另一种是积极的旁观,即一边看一边提出一些建议或评论。积极的旁观已经包含有幼儿交往的成分。
单独游戏:一个幼儿和别的儿童都在玩同样的玩具,但他们之间并不发生交往。由于幼儿都在玩同样的玩具,因而这一类游戏容易使人造成一个错觉,表面上看来他们似乎在同游戏,但实际上并没有交往。
结伙游戏:这是一种没有组织的共同游戲,表现为这一边有两三个儿童在玩一种玩具,那一边有两三个儿童在玩另一种玩具,他们之间的结合是偶然的,但他们在共同活动,而且相互之间还可以互相借玩具用。这种游戏在中班儿童已经比较普遍。
合作游戏:这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在这种游戏中,儿童必需遵守一定的规则,服从一定的指挥,这是一种最高水平的交往活动,这种活动在大班幼儿中进行的比较顺利。
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程度,并不简单地取决于活动的形式,而受他们心理水平的制约。因为游戏和活动是幼儿进行交往、学习交往技能的最好机会。
三、分享活动,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幼儿之间的交往不仅表现为相互合作,也常常表现为相互对立争吵,一般来说,这种争吵并没有故意敌对的成分,但在交往中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加之引导幼儿分清对和不对。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要求,如何协调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学校,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交往过程,和谁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等等,让幼儿交流各自的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同伴关系是孩子最广泛、最正常的社会关系,成人应给予尊重、理解和支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得到愉快的多方面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参考文献:
[1][美]帕普利和奥尔兹著:《儿童世界——从婴儿期到青春期》
[2]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心理学》
[3]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