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2022-05-22 08:17黄闪闪郭春喜
现代教育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思政教育人工智能

黄闪闪 郭春喜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治理的重要环节。随着智能革命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扩展性、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教育手段的现代性成为“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三大特点。“人工智能+思政教育”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主要问题体现在传统价值观念与思政教育现代化要求之间的张力;教育者主导性地位和学习者主动性需求之间的协调;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教育手段之间的配合;多元化价值导向和主流价值观念之间的取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构建现代网络教育网络,完善教育网络节点连接;以及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可能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现代化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教育治理现代化;“人工智能+思政教育”;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08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15

智能革命又称为工业4.0,其本质是第四次科技革命中赋智技术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19中國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中指出:“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推进,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如何抓住智能革命的大势,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成长发展,结合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顺利完成思政教育现代化的转向,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治理活动,它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这15年不仅是我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目标的15年,也是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的有效性部署。基于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陈华杰先生阐明:“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形塑教育主体,发掘教育自身的潜力,最终完成教育的全部目标。”[2]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得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等符合现代国家的先进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基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就其过程而言,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扬弃,自我更新创造,是以对传统的扬弃为基本出发点的。并认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3]从本质上讲,实现教育现代化代表了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高水平状态。

在智能革命背景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就是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战略目标的指导下,顺应全媒体传播时代新变革,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和对接。本文基于“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把握思政教育新时代特点,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寻高校青年思政教育在智能革命背景下的发展路径。

一、“人工智能+”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从“互联网+”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依托于电脑、手机、网络电视等智能设备,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工智能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办公方式和多样性的娱乐手段,而且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足不出户不仅能“知”天下事,而且能“行”天下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教育理念的扩展性

思政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呈现出大思政格局下的开放性育人特性,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都能共享知识。传统的思政教育,从狭义上讲,是指对特定群体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其成为符合社会一定要求的实践活动,专指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宣传活动,在培养社会特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技的广泛运用,使得这种受制于传统的、固定的教育活动在以开放性为特征的现代教育面前显得能力不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社会发展速度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新兴模式,推动了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的深度融合。于学生而言,人工智能依托的互联网凭借其实效性特征,通过网络传输的手段,带给学生最新的学习资源和与之相关的内容,大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于教师而言,通过网络科技搭建现代教育教学平台,使得教学的过程更为方便快捷,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教育素材也变得丰富多彩。最后,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智能时代,互联网的运用真正使课本知识活了起来。相较于纯粹文字的形式,影视材料和其他电子图像的内容更加多样鲜活,教师可选择的教育理念越来越丰富,其专业性大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直观性感受大大增强,这促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普遍提高。

(二)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要求思政教育的内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化而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培养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实现科技成果与思政教育内容二者间的时代性衔接成为思政教师面临的共同难题。例如我国新版教材中对“虚拟实践”的界定——“虚拟实践”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在虚拟空间内进行的对象性活动,并将其认为是新时代生产实践的方式之一。这要求老师在思政教育教学中澄清虚拟实践的本质,解释清楚虚拟实践为什么是一种实践。同时,人工智能出现的根源是希冀制造出和人类一样会自主思考的机器。那么强人工智能会具有意识吗?意识的本质等问题都需要在教学中一一明晰。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的形成受制于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并服务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尽管在此对社会意识的考察带有特殊的思想语境,但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并借这种认同来实现社会与个人之间和谐状态的功能,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在内容上必须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性内涵相衔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意识形态教育,不管社会实践的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是我国思政教育内容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来源。智能革命背景下,各种意识形态潮流纷繁交织,依靠智能创造的网舆环境“反智主义、人道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飞速发展,于教育者而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用科学的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理论来教育学生,在指导思想、教育内容上不断展现时代特色。

(三)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人工智能+”为实现思政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信息技术保障。当前我国教育已经进入课程和程序设计与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第4个10年。已有和新兴的电子学习技术正在推动教育系统进行激烈和迅速的变革,信息技术的支持成为推动教育外在形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一旦有某种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各大中小学校普遍采用在线学习的形式,在线教育的广泛运用促使我国互联网技术迈上新台阶,与此同时,我国的5G网络技术也日趋成熟,为建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持。以在线学习为例,在线学习重在广义学习,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在线上课,或将学校课程直接搬到网上,而是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设计,借助合理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在传统课堂中,信息交互主要在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发生。而在线学习不是面对面学习,在传统的交互关系中需要引入一个媒介——电子设备的界面。学生在线学习的交互首先发生在學生—界面之间,学生和其他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协作都以界面作为载体。未来,三维交互图形和网络技术的集成(网络三维)将能够开发高度交互和逼真的学习环境,以增强在线学习[5]。根据不同的学习文化、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在线学习将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必须结合当今时代最普遍的新媒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人工智能设备,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由单向化的教育手段向综合性的教育手段转变。

二、“人工智能+思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改革是未来15年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基于此,推动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双向统一将面临着众多机遇与挑战。

(一)“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机遇

第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从空间上来讲,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更长。在信息时代,依附于互联网,人们获取信息的平台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人工智能+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完成传统教育理论传输的任务,而且依靠众多数字媒介,如利用微信、腾讯课堂、钉钉等教育软件,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平台。多样化软件应用于教学,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6]。从教育情境的视角出发,互联网平台的介入有效规避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学生因面对老师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导致的课堂互动性不足的现象。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能帮助学生就某一个问题畅所欲言,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也随之提高;非现实化的交流方式,能够刺激学生问题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也提高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借助多样化的移动设备平台,现代化的教育形式带来的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在时空上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其外延性明显增强。

第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拓宽了师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既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传统的教学仅仅依靠本地区所选用的教材,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也大不相同。互联网的有效运用,为实现跨区域课堂教学提供可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思政教育能够实现海量资源的共享,大大促进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于信息系统而言,智能化教育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语音等方式获取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在实时性的互联网环境下,借助线上传输和线下交流等多样化的途径解决问题,教育过程的交互主体变得十分灵活。在这种形式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综合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节点,十分有助于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从长远来看,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基于对我国智能革命发展现状的科学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网络教育单列出来,对确立教育现代化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教育强国新战略的立场出发,提出加大力气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发挥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功能。基于此,必须以技术驱动为手段,在教育内容上统筹老中青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更加强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法治、德治教育,加大力气培养高校青年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合法性思维和道德意识。于教育机构而言,不仅要加大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力度,更要坚持在教育开放性的条件下,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方向,统筹智能校园、智能社会、智能个人的一体化建设。

(二)“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效率,是人类社会技术科技成果的一大运用,但同时,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了一些冲击和挑战。

第一,传统价值观念与思政教育现代化要求之间的张力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市场经济利益条件的驱使下,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实践可能存在不对称性。传统的“孝、善”等观念受到冲击,为博取话题热度而出现摆拍式的孝亲屡见不鲜,“老人摔倒学生不敢扶”的现象屡屡发生,社会诚信感缺失,学生不敢做成为知识实践面临的最大难题。不同价值理念的矛盾冲击使得学生极易陷入道德与行为选择的双重困境。从根本上讲,思政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现实社会发展的实际,而传统的教育理论被高度抽象,学生现实的生活环境容易被忽视,致使教育变成了纯理论的普及和灌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理论的归属,实践起来就比较困难,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化面临的巨大难题。

第二,教育者主导性地位和学习者主动性需求之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始终是教育主导者的身份,理所应当掌握了教育的话语权;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根深蒂固地保留着教师掌握知识的权威态度,同时,单一式的传播形式,使得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程的权威者,并主导着课程的教育资源。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致使教育资源的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主体,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在海量教育资源的支持下,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理解来接受知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一定意义上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其权威性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

第三,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教育手段之间的配合问题。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纯讲授的灌输教学模式始终占主导地位。关于“灌输”理论列宁最早提及,“我们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7]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虽然作为受教育的主体,被动的接受老师传送的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相对较低。人工智能条件下,新型思政教育模式的双向互动性,使得即时性交流和教学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软件在大数据网络的支持下向教师以外的对象进行咨询和请教,不仅延长了教育活动的实施时间,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解题方式和思路,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传统教育模式往往更加注重学生整体,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第四,多元化价值导向和主流价值观念之间的取舍问题。信息化时代不可避免的对传统的主流价值产生一定的冲击。近几年,短视频的兴盛在带给人们愉悦感的同时,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部分短视频内容暗含着暴力倾向,推崇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而这些内容却在青年中广受追捧,吸引他们纷纷效仿,这对青年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产生严重的影响。互联网包容开放性特征使得各个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便利,但是这种交流在加强文化亲和性的同时,也难以避免文化渗透的危机。部分西方敌对势力借助文化交流的形式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文化渗透。许多青年因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不深,人生阅历和经验都较少,思想观念也相对简单,因此在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鉴别能力也相对较弱,加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年在网络环境中的无力感与自身抵抗能力的不足,很容易成为不良网络信息的牺牲品。

三、“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路径

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性原则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以此原则为指导,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坚持时代性、创新性、系统性发展。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必然会给人们的活动实践与心理带来巨大转变,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文化二者之间的碰撞和对抗难免发生。一般认为,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其价值意蕴、政治理论和思想哲学是儒家伦理延绵数千年的重要原因。但是儒家传统道德盛行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其本质上蕴涵着义务论的倾向,倡导亲仁、孝亲、守序等,表现出保守性的特征。基于此,在青年教育中更应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创理念”正是基于当代文化发展繁荣的环境提出的伟大创造。基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瞄准传统文化的双面性特征,全方位深化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原则,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国情和时代发展新的趋势,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对符合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内容给予充分肯定和发扬。从长远发展来看,传统儒家伦理在当今仍然具有现实价值。市场经济扩展了人们之间交往的范围,也带来了思想观念与现实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从国际来看,世界力量对比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倡导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世界性的历史发展机遇和挑战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一枝独秀,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基于国内现实环境,如何为青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如何培育青年健康成长的沃土,如何构建更加温情的社会环境,事关传统文化内生性价值理念的发展,事关思政教育现代化转型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现代网络教育,搭建教育网络全新节点

第一,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现代化网络教育视野。从教育的主体来讲,教师在信息化时代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贯通融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此外,利用现代化科技应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教学重点上有所侧重和倾斜。对于学习主体来说,更需要培养他们的现代化视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书本知识的部分内容有时会显现出暂时的相对滞后性,因此,学生同样需要接受借助信息化载体传播的更新内容,在书本和新媒体中进行知识学习。

第二,构建优质网络教育节点,完善教学相长环节。网络内容良莠不齐,为确保学生获得高质量知识,必须抓好网络优质教育。“通过协调个人与组织、整合同质、中性异质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受教育主体的积极性,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良好互动的新格局,最终达到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成效的目标”[8]。一方面,学校教育在学生正确网络价值观念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的重任,必须重视学校网络教育在学生知识获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应倡导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加大网络教育环境的监测力度。为有效规避不良互联网信息的影响,需要对网络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实施监测,在网络内容发布、传播等方面加大政策导向和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投入优质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推动各地区名校优质网络课堂交流互鉴,为优质网络课堂平台的搭建奠定基础。近几年,网络搜题、网络知识问答等形式逐渐兴起,在奖金的驱使下,众多学生参与其中。网络答题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传统的固定学科模式所不能具有的,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大有裨益。但过于片面的知识内容,也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例如我国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学生接收到的碎片信息包括马克思曾言“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种观念与我们所倡导的指导理念之间的矛盾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内容产生了怀疑。因此,必须加大网络教育优质平台建设,以全面化、系统化的知识传播平台代替片面化的传播方式,打通阻碍优质网络教学建设的疑点、症结,最大限度实现教育过程中教学相长。

四、小结

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充实,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更加现代化,既是党和国家对于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把控,也是党和国家对于思政工作的完整部署。高校思政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点,广大青年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自觉接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重视青年的作用,发挥青年的价值,帮助青年成长成才,在加强学生理论养成的过程中重视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养成,始终是我们坚持的教育目标。

推动思政教育现代化改革,是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符合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重要决策。智能革命背景下,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潮流。当前,“人工智能+思政教育”已经逐步推进,两者之间既相互冲突又彼此融合,高校思政教育要准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完善思政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着重解决思政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大难题,以更加开放的眼光面对思政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上积极创新,共同推动思政教育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海外版.共创智能时代 共享智能成果[ED/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9-08/27/content_1943355.htm.

[2]陈华杰.现代教育目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102-105.

[3]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与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 2004(02): 141-14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731.

[5]Luca Chittaro & Roberto Ranon. Web3D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tivation, issues, and opportunities[J].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07(1):3-18.

[6]谭建平,吕幸星.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1):132-134.

[7]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29.

[8]朱孔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12(06): 19-22.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t Revolution”

HUANG Shanshan1,2 , GUO Chunxi1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China;

2 Nanjing University Postdoctoral Mobile St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 goals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an important link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governanc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revolution, the expansion of educational concept, the era of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the modernity of educational means have become the thre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you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lso fac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tension between traditional values and the modernization requir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ducator dominance and learner initiative need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l and modern education means; the choice between diversified value orientation and mainstream values.Strengthen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ity; building the modern network education network, improve the connection of education network nod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of youth may be an effective path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education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development path

[收稿日期]2021-11-02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人工智能视域中的因果推理研究”(项目编号:21YJC72040002)。

[作者简介]黄闪闪(1986-),女,湖北黄石人,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员,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方法论与数字治理;郭春喜(1997-),女,甘肃定西人,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思政教育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下一幕,人工智能!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