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灵 马悦 梁赵飞
摘 要:龙文化作为铜梁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标识。长约400m的巨型天然石龙位于重庆西部的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依托美丽富饶的青云湖,代表着龙乡铜梁独具特色的“龙”文化起源,被誉为“中华第一龙”。以铜梁龙景区为实例,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将龙文化元素应用至乡村景观中的多种形式,实现了文化与旅游景观的有机融合。龙文化主题景观的营造对于弘扬铜梁传统文化精神、带动铜梁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两山”理论;铜梁龙文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铜梁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两山’理论下的重庆市铜梁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skgh2021009)研究成果。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从理论视角看,“两山”理论包含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层次,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南。
铜梁龙舞历史久远,盛于清代,闻名海内外。铜梁龙舞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的多种形式,2006年,铜梁龙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铜梁的民间艺术家们不断融入新技艺,使得铜梁龙舞以其凝重的古朴之风与浓烈的现代意蕴融为一体而倍增异彩。铜梁龙舞的庞大族系之代表品种为儒龙,外界直呼为“铜梁龙”。
乡村旅游景观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景观体系,对其客观的定义是指乡村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旅游景观格局,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表现。乡村旅游景观具有生产和生活的双重功能,对景观形式的表现和内在意境的传达构成了乡村旅游景观的主要内容。乡村旅游景观是符合时下的新产物,打造乡村景观的多样性和景观规模化,能够更好地吸引游客,赢得经济和生态三大目标。
文化是一种绿色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亦是金山银山,是对“两山”理论的完美诠释。“两山”理论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性,面对文化资源的特殊价值,我们应该秉持保护第一的态度,在保护中合理开发,通过对铜梁龙文化资源的有效转换带动经济发展。
一、铜梁龙文化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的提炼
(一)提炼铜梁龙形象
首先,鲜明的符号形象可以帮助大众对事物进行更好的理解和识别,通过对铜梁龙形象的提炼,使铜梁龙文化在乡村旅游中实现了更高效的传播。其次,鲜明的形象符号可以塑造文化形象、传递文化理念,一方面有助于传递铜梁龙英姿勃发的形象特征,另一方面也展示了铜梁龙的精神文化。再次,鲜明的符号形象是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适应快节奏传播方式的需要,在保持文化传统根基的基础上对潮流元素进行的一种尝试。
(二)融入艺术特征
铜梁火龙的造型,龙头上颚采用“翘篾”技法,使得铜梁龙头更昂扬,造型更生动,充满力量之美。火龙色彩的总体特征是龙皮采用高纯度红色,鳞甲用金色点缀,腮毛、裙边红黄相间,强化了火焰效果。通过个性鲜明的色彩配置,展现出火龙奔放激扬的艺术特征。铜梁龙的鳞甲设计采用了“瓜子甲”造型,坚挺、力度感十足,更加凸显了铜梁火龙整体造型的魅力特征。
(三)赋予龙文化精神
深入挖掘铜梁舞龙的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精神,继承文化传统,将独特的精神标识转化为“看得见”的景观形象,使景观设计中的人工设施、铺装、雕塑小品、座椅、标识系统等,成为表达景观精神形象的生动实践。在景观设计中对铜梁龙进行创造与应用,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共赢”。
二、“两山”理论视角下的
铜梁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策略
(一)协调景观设计的保护与开发
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因地制宜,对植被绿化采取优先保护,适当开发,不能以牺牲长远绿色环境而追求短暂经济效益。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和谐共生,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美,结合铜梁区的自然地形,实施造林绿化,营造叠石理水的自然美,提高景区综合生态功能。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静态式被动观光的模式,变化旅游方式的创新,丰富景观产品的表现方式,让游客更多地参与景观体验和互动,将浏览式观光提升至趣味深度。例如在景观节点上设置科普体验产品,将乡村旅游生态文化和景观节点相融合,将科普教育融入到景观浏览中,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不自觉地进行自主性的科普学习,寓教于乐,加强对文化旅游的深度体验。
(二)提升景观设计的文化主题性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必须贴合主题,整合产品,形成特有卖点,凸显独特吸引力,进而形成主题乡村品牌。因此,铜梁区景观设计,应围绕文化主题展开设计。景区在宣传和运营时,需要体现主题文化,将主题文化内容通过旅游载体进行表达。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应当注重当地文化“量”的表现,文化作为一种绿色设计因素,体现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既能够提升铜梁乡村的旅游辨识度,又可以实现文化与经济价值的相互转化。景区建设要体现铜梁龙文化特色,建成效果要与铜梁整体乡村风貌相互融合,与景区整体主题风格保持统一。在座椅、导视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对铜梁龙文化元素可通过夸張、拟人的表现技巧,对龙形象添加表情、动作,赋予形象个性化的表现,使文化形象体现讨喜的趣味性,增强文化形象的亲和力,在带给游客视觉惊艳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递文化信息。
(三)增强景观设计绿色公共设施
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公共设施承载了村民和游客的基本功能,同时它还作为景区的主要元素,形成完整的景观配套。景区座椅不仅要满足游客的数量需求,还要达到安全要求。座椅材质、周围环境、天气变化等因素,均能体现公共设施的便利性,优化旅游体验感。可在景区内利用绿地资源和坚硬的石材、钢材等打造雕塑场景绿色公共设施,也可采用夹网PVC环保材料打造“蹦床”座椅。
三、铜梁龙文化在乡村旅游
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概况
长约400m的巨型天然石龙位于重庆西部的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依托美丽富饶的青云湖,代表着龙乡铜梁独具特色的“龙”文化起源,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区内青山绿水,为村民提供了优美的生态环境。
(二)设计理念
龙文化作为铜梁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传承保护铜梁龙文化,现重点规划以铜梁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根据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的地形地貌特征、旅游景观分布现状,以“两山”理论为指导,规划龙文化主题景区,在公共设施、文化表演中融入龙文化元素,对龙形象进行卡通抽象性表现,增加龙形象趣味性,打造特色铜梁龙文化景区。景区规划分为六大板块,主要景点项目有火龙舞表演区、龙灯展示区、龙产品创意区、龙头喷泉表演区、龙博物馆陈列、游乐园等。
(三)典型景观节点设计
1.入口主题形象设计
景观的入口主题形象是对乡村景观立意的表达,是点睛之笔。入口处作为第一道风景线,以石、木为主要材质,以大型龙头喷泉为主体,以石嵌木板为龙文化主题景区门牌,带给游客的是生态的第一视觉感受和可遐想的景观天地。
2.龙产品创意区
旅游景区应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凸显文创旅游产品对文化旅游的多元“文化层次”需求。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让非物质文化再次以物质形态真正地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当中,这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更加促进景区的经济消费。通过构建龙元素专属产品形象,发展品牌旅游文创,将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龙元素形象制作的包类、挂画类、积木类、挂件类专属产品,将形成实用性、故事性、趣味性、创新性的创意产品。
3.龙博物馆陈列
博物馆可以作为征集、典藏铜梁龙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将铜梁龙的历史形象演变以及铜梁龙的制作工艺步骤以图文的形式进行展览陈列,为游客提供了解铜梁龙文化的有效途径。
(四)基础设施与植物配置
1.停车场
停车场露天设置,采用碎石路铺设,形成良好的透水性能。四周布置大型乔木,种植厚实浓郁的绿植,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解决夏天暴晒、吸尘等问题。在两排车位之间和车位末端,均采用乔木、灌木组合形成绿化分隔,使车辆在树荫下免受日晒,减少能源消耗并起到分隔视线的作用。车位底部采用生态草垫,让雨水回归地下,调节地面温度,减少排泄量,提升地下水位。
2.生活设施小品
主题景区座椅设计以龙元素形成座椅两侧支撑,中间采用整板木材,座椅高度保持450mm,保证游客使用时的舒适度。整个座椅设计款式新颖,从侧面体现出龙文化的渗透。
3.道路、灯光、导视牌
龙文化主题景区采用一级、二级照明。一级照明主要运用于主干道两侧,布置间距为16m。灯架设计元素来自于铜梁龙的24洞龙身,意指中国农事的24节气,灯体采用龙形进行抽象简化处理,形式现代简洁,灯体高4m。二级照明主要应用于各个节点的游园路边,灯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正方形,纹样以三角云纹为边饰,中间嵌简化龙形象图案,高度为30cm;下部分采用天然石材作为基座,高度为20cm。二级照明与景区主干道一级照明相互呼应。
景区导视牌对龙形象进行卡通和简化处理,以铜龙作为顶部形象,以长方形石材为基材,边框用铜材包裹,和顶部铜龙形成统一。铜龙的设计古色古香,有飞腾的龙,有盘绕的龙,契合铜梁龙的传统文化形象。也有将铜龙置于中间作为衔接的导视牌,总高度2m,上部为导视牌内容部分,高1m,下部基台高0.5m,中间衔接铜龙。
4.植物景观表现
植物景观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尤其是观赏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以不同种类的树木进行孤植、丛植、群植,营造活泼愉快的自然风趣。入口处应配置高大的乔木,如桂花与银杏搭配,黄色的叶茎既可烘托景观季相上的变化,又能强化龙文化的主题,丰富景区意境。
四、结语
以铜梁龙景区为实例,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将龙文化元素应用至乡村景观中的多种形式,实现了文化与旅游景观的有机融合。龙文化主题景观的营造对于弘扬铜梁传统文化精神、带动铜梁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龚昱瑞.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资源型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
[2]卢宁.从“两山理论”到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成果[J].浙江社会科学,2016(1):22-24.
[3]唐承财,郑倩倩,王晓迪,邹兆莎.基于两山理论的传统村落旅游业绿色发展模式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2):203-208.
[4]唐承财,周悅月,钟林生,等.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北京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生态经济,2017(4):127-132.
[5]戚序,王世基. “滚舞的彩塑” ——析铜梁火龙造型特征[J].民谷民艺,2010(3):102-105.
作者简介:
朱巧灵,硕士,重庆对外经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马悦,硕士,重庆对外经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梁赵飞,硕士,重庆对外经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