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对于发展日新月异、挑战愈发多元的道路交通而言,交通事故的防范必须从安全隐患的发现和整治抓起,从导致事故发生的源头入手。这是落实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必然逻辑,也是推动道路交通治理迈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随着道路通车里程不断增长,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的不断攀升,加上道路交通新形态新业态不断出现,量大面广的工作任务和有限执法管理力量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道路交通治理遇到的挑战前所未有,需要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包干到主导、从单向到互动的转变。纷繁复杂的安全问题和叠加交织的安全风险背后,实则有其从酝酿、演变到暴发的规律可察。做好应对工作的一大关键,就是善于找准源头症结,前置化解工作,将问题和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或未起之时。
源头,在各类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上路之前。依法生产、依法销售、依法上路是基本前提。容易影响通行秩序、导致交通事故的,往往就是那些处于监管灰色地带的车辆,如老年代步车、超标电动车等,对其综合整治要从打击非法生产开始,禁售、禁停、严格路面执法、加强社会宣传教育等各项举措综合发力,坚决遏制野蛮生长乱象。同时,要盯紧农村面包车、摩托车等安全性能较低、违法数量大、肇事风险高的重点车辆,发挥农村交通安全劝导站等作用,精准施策。对于大货车、大客车等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车辆,要通过有力监管促使相关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依法加大对非法改装和超限超载的惩处力度,防止车辆带“病”上路。
源头,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起始。从近年重特大交通事故来看,因安全防护设施不足、标志标线不清、养护缺位等导致发生事故乃至严重伤亡的不在少数。一些农村地区的公路等级低,特别是一些临水临崖、急弯陡坡等路段,对车辆性能、驾驶能力要求更高,事故风险更高。在一些城市地区,因城区规划布局、道路设计方面不够科学合理,如道路线形存在缺陷、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建筑物遮挡视线、道路交通流量分布不均衡等,小到一个出口、一处护栏,也会成为导致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对此,要以精耕细作、安全兜底的精神优化现有道路交通基礎设施,补齐安全短板;同时要跳出道路看道路,将道路规划建设置于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更大视野下把握,更加突出安全层面的考量。
源头,在各项道路交通管理制度和机制中。我们既要看到人、车、路、环境等要素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也要看到这些要素并非割裂,而是在道路交通体系内共同运转、彼此关联影响,可能聚合产生新的安全风险。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降低风险,是一门亟待加强的功课。近年来,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订到各项配套规章制度的完善,从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到城市交通“智慧大脑”更新换代,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共同发力,相关制度和机制有了长足进步。面对不断涌现的道路交通新情况新问题,制度和机制也必须与时俱进。在这方面,既要注重从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也要注重将各地行之有效的经验办法总结提炼,及时上升为制度和规范,为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提供系统化的制度保障。
源头,更在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内心深处。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归根到底是确保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需要全体交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要抓住机动车驾驶人这个重点群体,牵住驾培质量这个“牛鼻子”,推动驾驶人培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加快转型,从驾校文明安全驶向社会这个大课堂,共同营造文明交通新风尚。要大力促进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的素质提升,从不抢行、摒弃“中国式过马路”等细节做起,共同维护通行秩序和安全。要用好法治方式和道德手段,严格执法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力,将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深植人心,将人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巩固和发展道路安全基础的最大增量。5D452431-EE63-4C6B-8CFC-132D600BD7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