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雕刻与犍陀罗佛教造像的形成

2022-05-22 19:42张魁
美与时代·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佛教雕刻希腊

摘  要:印度早期犍陀罗地区的佛教造像具有明显的希腊特征,这种风格并非突然出现,而是在几百年间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通过对历史遗存的考察可以发现这种变化的诸多痕迹。亚历山大东征与希腊文明在古印度的传播,导致两种成熟却又完全不同文明的碰撞。處在相异的文化冲突中,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或是相互妥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表现在早期的佛教造像中。

关键词:雕刻;犍陀罗;佛教;印度;希腊

佛教在形成初期的数百年间并没有造像传统,释迦摩尼本人也反对偶像崇拜,信徒主要以足印、菩提树、宝座、佛塔等作为佛的象征。佛教造像的出现大约是在佛陀去世五、六百年后的公元一世纪,在早期犍陀罗地区的佛像雕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许多希腊艺术的印记,这应该是来自当时希腊工匠之手或受其影响而创作。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后的200年间,古印度西北部和北部曾出现了许多希腊人统治的王国,希腊式的雕刻与当地佛教相结合产生了犍陀罗艺术,并在之后传到亚洲其它地区,对后世佛教艺术影响深远。

一、亚历山大东征与古印度的希腊王国

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带领着马其顿军队渡过了印度河,抵达印度北部,当他企图继续东进时遭到部下们的极力反对。连年的征战加上印度炎热的天气使得将士们不愿再继续前行了,亚历山大最终决定踏上归程。几年后,亚历山大突然去世,沿途占领的土地被昔日的部将瓜分了,他们在不同地区建立起新的王国。从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的大约两百年间,在古印度北部、西北部一带先后出现了30多个希腊化国家,这些国家被统称为印度—希腊王国(Indo-Greek Kingdom)。亚历山大的部将塞琉古建立了塞琉古王国(Seleucid Empire,公元前312-公元前250),这是当时领土最大的希腊化国家,曾经控制着小亚细亚、伊朗和美索不达米亚等中亚的广袤土地,甚至占领了今天印度的部分区域。最东部的巴特克利亚王国(Greco-Bactrian Kingdom)是希腊人聚集较多的地区,据传当时有千城之城之说。巴特克利亚的统治者后来入侵到印度半岛内部,内部的纷争又分裂出新的希腊化王国。

亚历山大希望通过移民和婚姻将他征服的世界联结起来,他鼓励部下与外族通婚,允许他们留在当地,也可以带着当地妻子返回希腊。而造成希腊人大量迁徙的主要原因则是来自战乱与社会的动荡。由于中亚地区持续的战争,大批中亚一带的希腊人迁徙到印度北部的巴特克利亚王国统治的地区。在希腊化的王国里,希腊人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为了安抚不是希腊人的民众,统治者也吸收了许多当地习俗。在这期间,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印度—希腊王国在统治后期受到周边的游牧民族塞迦人(Sakas)和大月氏人的多次入侵。公元10年,印度最后的希腊化王国消失,而希腊人作为少数民族则长期居住在那里。从考古发现来看,在犍陀罗艺术产生之前,这片土地在希腊人的治理下延续着希腊的雕刻传统,但和希腊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呈现出一定的本土化特征。

二、印度-希腊王国的统治区域与文化特征

(一)印度河流域的地理特点与文化多样性

在古代,“印度”一词和今天地理概念完全不同。古代印度指的是印度河流域,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古希腊哲学家希罗多德和中国唐代玄奘法师所谈论的印度都是指这一地区。印度半岛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陆地,向南突出的大部分土地被海洋环绕,北面则靠着终年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脉,只在西北部兴都库什山脉有一处山口,是进入印度的唯一陆上通道。古代所有的入侵者都是从这个山口进入印度的,也是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的前往印度的路线。

印度河流域是众多民族交流与融合之地,具有多样的文化传统。希腊人到来之前,这里曾经被波斯帝国占领了相当长的时间。亚历山大退兵后,希腊人建立的塞琉古王朝统治波斯以及印度西北地区有几十年,其中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被希腊人统治了100多年。在这段时期,大量的希腊艺术家、建筑家以及各种工匠将希腊的传统带入印度。当地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铸币技术,希腊样式的钱币被广泛使用。希腊的雕塑、绘画和建筑风格也深深影响了印度,印度也建立起许多希腊样式的城市。在占领犍陀罗之前,希腊人对佛教的教义已经较为熟悉,他们将雕刻技巧逐渐运用到当地的佛教信仰上,并发展出后来独特的犍陀罗艺术。

(二)佛教从恒河流域传播到印度河流域

希腊人从西向东入侵印度半岛,当时的希腊王国曾经进犯到印度中部的华氏城、马图拉等恒河流域,那里曾经是佛陀说法和早期佛教集结的地方,而佛教则是从恒河流域自东向西传到北印度的印度河一带。

在亚历山大和他的军队向西撤兵后,孔雀王朝逐渐兴起并统治着印度这片土地。在阿育王时期,孔雀王朝的版图从恒河流域向西扩张至印度河。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派使团四处弘法,使佛教在印度河流域兴盛起来,并促成了佛教的第三次结集。当时的众多希腊统治者皈依了佛教,其中巴特克利亚王国的弥兰陀(或被称为米南德一世)是著名的希腊国王。国王弥兰陀向僧人学习佛法,这件事被记录在《弥兰陀经》一书中。书中记载了弥兰陀就轮回业报、涅槃解脱等诸多问题与僧人展开问答,而记述的方式非常类似苏格拉底的谈话录,其中充满了各种譬喻,极富思辨色彩。

(三)大乘佛教兴起与丝绸之路的贯通

印度河流域也是大乘佛教兴起的地方,佛教的第四次结集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公元一世纪,最后一个统治西北部印度的希腊王国被贵霜人推翻。贵霜是游牧民族大月氏的一支。大月氏先秦时生活在中国西北部,后被匈奴击败西迁。贵霜是大月氏五个部落中最强大的族群,先后打败希腊人和波斯的安息人,在印度河流域建立了贵霜帝国。

在贵霜帝国时期,印度河流域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贯通了丝绸之路,大乘佛教也是在此期间逐步发展起来。迦腻色迦国王在位时贵霜帝国达到鼎盛时期,迦腻色迦大力支持大乘佛教,佛教向北通过龟兹、敦煌传到中原。公元2世纪,佛教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一带)进行了第四次结集,也是在迦腻色迦组织下完成的。印度佛教最早向中国传播正是从大月氏人开始的,早期到中原传法的僧人也多来自贵霜帝国。5D617507-B894-4D4C-9DB0-A02CBC1AAE31

三、希腊雕刻艺术在古印度的传播

在印度文献中没有留下亚历山大入侵印度的记载,这可能是由于印度人不重视记录历史的原因。学者吴俊才在其著作《印度史》一书的“序言”中写到:“印度本国于印度历史的研究,都是到了一九四七年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后才特别加以留意,而在此前的英国殖民时期,再之前的莫卧儿帝国时期,都是异族入主印度,并不鼓励印度人研究自己的历史;印度人又没有构造起一种有效的保存重大历史事件的制度。”①关于印度-希腊王国的历史记载主要来自希腊人的叙述。孔雀王朝时期,塞琉古王国的使节麦加斯蒂尼(Megasthenes)是最早纂写印度历史的希腊人。麦加斯蒂尼曾著有《印度记》一书,其中涵盖了地理、建筑、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但是此书早已遗失,现在流传下来的内容都来自其他希腊作者的引用,而这些文献已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对印度-希腊王国的考察最主要的方式是研究文物遗存。希腊的工匠们在东方延续着他们家乡的传统,他们在印度建造了众多的希腊化城市,并在重要的建筑上雕刻了诸多希腊神的形象。随着后来希腊移民的不断流入,也带来了其它的技艺和传统。印度-希腊王国的铸币技术被认为是当时最杰出的,钱币也是北印度考古中最重要的文物之一。钱币两面都有浮雕,一面是国王的头像,另一面往往是希腊神话中的神,风格非常写实,造像严谨生动。

柱式是希腊建筑中最典型的符号和构件,在北印度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大量的科林斯式柱头,被称之为“印度-科林斯式柱头”。19世纪英国考古学家坎宁安(Alexander Cunningham,1814-1893)在印度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与考察,并在《“印度式科林斯”的风格》一文中对这种柱式有过讨论。这些柱头与希腊本土的相比有些粗壮、笨拙,比例也不是特别标准,但从叶片的排列和装饰可以看出其源头。而当地石匠也会做一些改造和变化,如雕刻较小的人物放在柱头上替换原有的花饰,一开始可能是小孩,后来转化为佛的形象。

希腊艺术以“模仿说”为理论基础,具有当时最高超的写实技巧。希腊雕塑同时强调神圣、肃穆的造型特点,这一点也非常切合佛教所要表现的沉静、庄重之美。该地区遗留下一些希腊风格和希腊题材的雕塑,应当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雕刻作品保持着古典写实风格,宽大的长袍,卷曲的头发,形式和与风格都是希腊文化的特性。这些雕塑中有希腊神话人物的雕像如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胜利女神雅典娜等(如图1),也有反应希腊人生活场景的内容。在图2的浮雕中,人们似乎在庆祝节日或是喜悦的事情,他们穿着用大布料简单加工的服装,弹奏着乐器,捧着盛放葡萄酒的陶瓶或器皿,可以看出这里的希腊人依然延续着他们祖先的风俗。这些希腊式的艺术渐渐也融合了当地的文化,人们开始对神话形象进行演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逐渐演变为佛教的护法,而作为雅典守护神的雅典娜也开始守护起佛教的寺院。法国东方学家富歇(Alfred Foucher)的著作《犍陀罗的希腊式佛教艺术》和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John Hubert Marshall)的著作《犍陀罗佛教艺术》,分别从图像学和考古年代学角度论证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犍陀罗佛教艺术深受希腊艺术的影响已是学界的共识。

四、犍陀罗艺术的兴起与佛教造像中的希腊元素

犍陀罗地区也就是今天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一带,曾是印度-希腊王国的统治区域,深受希腊文化浸染。犍陀罗艺术繁盛于贵霜帝国,但其源头应是在希腊化时期,最早的佛像有可能就是由希腊工匠完成的。

早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已经派遣僧人到希腊化地区传播佛教。在晚期的印度-希腊王国的钱币上经常会出现佛教的符号,比如法轮、佛陀名号等,可以看出佛教信仰已被当地的希腊人普遍接受,至少在统治阶层是如此,以至于他们愿意把佛教符号印制在自己的钱币上。在犍陀罗地区,佛像的创作与希腊的雕刻传统有很大的关联,存在大量希腊雕塑的痕迹,较多地吸收了希腊雕塑的风格,也包括希腊的人物造型以及构图方式等,甚至还借用了希腊神的形象。早期描述佛教故事的作品,具有佛教的内在精神与希腊雕刻的外在形式,结合了西方的神祇与东方的灵魂,但这种结合还是相对简单的,有一些拼凑的感觉,尚未完全融为一体。

佛陀的完整形象的出现不晚于公元1世纪中期,许多学者认为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是佛陀的原型。出土于阿富汗东部哈达城(Hadda)的佛像(如图3),约创作于公元2至3世纪,无论五官还是头发的造型都与希腊太阳神阿波罗极为相似,看上去像是胖一些的阿波罗。这件作品的雕刻手法是非常典型的希腊风格,但胸前装饰的璎珞却出自佛教,这种混合了两种文化的特征显而易见。至于为什么会将佛陀与太阳神联系起来,有着多种说法。据说释迦家族所崇拜的神明是太阳神,所以有学者认为释迦牟尼和太阳神的崇拜有关。也有人认为佛的神性主要表现于光,密宗中的大日如来是佛之法身,被认为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又有遍一切处、光明遍照等名号,而佛陀给世人的心理感受也是光明博大的,这些都很容易让人把佛与太阳联系起来。

希腊的神也会经常出现在早期佛教雕像中,其中最常出现的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大力神赫拉克利斯(Heracles)。在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利斯是宙斯的私生子,受到宙斯妻子赫拉的怨恨。赫拉克利斯在赫拉的诅咒下杀害了自己的孩子,为了赎罪,他必须完成12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赫拉克利斯完成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死狮子,因此,在希腊艺术作品中常常被塑造成身披狮皮、手持橄榄棍的形象。但是在印度,赫拉克利斯不但出现在钱币上,也出现在佛教的雕刻中。亚历山大宣称自己就是赫拉克利斯的后代,以彰显自己拥有非凡的勇气与力量,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印度-希腊王国的很多钱币和雕刻中出现赫拉克利斯的原因。赫拉克利斯的形象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来到印度,成为具有特殊地位的希腊神。在犍陀罗地區发现的大量钱币中,正面是国王的头像,而背面经常会看到赫拉克利斯持棍的形象。

在深受希腊化艺术影响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中,赫拉克利斯以佛教护法的身份出现,常常出现在佛陀释迦牟尼的身旁。这一形象在佛教中被称为执金刚神,或者叫做金刚夜叉、金刚力士。大英博物馆所藏的浮雕《执金刚神与比丘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上身披着的狮皮和手中所持的橄榄棍,这一装扮与希腊雕塑中的赫拉克利斯完全相同(如图4)。在另一件浮雕中,执金刚神的形象有所不同,他一手握金刚杵,一手持拂尘为佛护持(如图5)。希腊神被改造成了佛教中的形象,但无论服装、五官还是造型特点,都依然是希腊风格的。

除了人物造型,还有大量的希腊建筑符号出现在佛教雕刻中,特别是科林斯柱式。希腊式的图案在印度的渐渐本土化,被印度人视作自身艺术的一部分,成为雕刻中常见的装饰元素。在图6的浮雕中,两侧有着科林斯式的浮雕柱,中间是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依次排列,站在两侧的为僧侣,这种构图方式在希腊雕刻中也较为普遍。甚至还有将佛陀形象刻在柱头之中的(如图7),这些都是在早期的印度-希腊王国的雕刻中发现的有趣现象。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透过文物遗存我们可以感知人类的足迹和历史的沧桑巨变。希腊文明在东进与扩张中与古印度文明相遇,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催生了早期的佛教造像艺术,使当时的佛教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佛教也逐渐进入了佛家所言的像法时代。这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碰撞,而此后的犍陀罗艺术逐渐向周边传播,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释:

①引自《印度史》序言,吴俊才著,台湾三民书局1981年版.

参考文献:

[1]孙英刚,何平.犍陀罗文明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2]屈欣艳.阿尔弗雷德·富歇和《犍陀罗的希腊式佛教艺术》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6.

[3]王镛.印度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杨巨平.远东希腊化文明的文化遗产及其历史定位[J].历史研究,2016(5):127-143.

[5]何平.赫拉克勒斯:从希腊大力士到佛陀的保镖[J].收藏,2020(2):116-121.

[6]库尔克,罗特蒙特.印度史[M].王立新、周红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魁,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5D617507-B894-4D4C-9DB0-A02CBC1AAE31

猜你喜欢
佛教雕刻希腊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九)
佛教艺术
雕刻树叶
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希腊三部曲:追逐阳光之岛》
雕刻时光
雕刻时光
紧缩计划引爆希腊大骚乱
看中国·在浙江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
陈哲文(韩国)佛教题材作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