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琼
(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2019年对于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意义重大,两部改编自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电影同时上映,分别是走娱乐路线的《疯狂外星人》和走硬核科技路线的《流浪地球》,从票房上看《疯狂外星人》斩获了22亿元票房,而《流浪地球》则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第五的电影。其中电影《流浪地球》被业界誉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标志性作品,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准。题材和剧本是一部电影的核心,是电影成功的首要因素。电影剧本的改编要在文学作品和电影中寻找契合点,搭建电影剧情和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让观众看得懂才能吸引更多观影人群,电影改编做得好带来的往往是票房大卖,名利双收;如果做得不好,难免票房“扑街”。本文主要以《流浪地球》和《疯狂外星人》两部影片为例,分析刘慈欣科幻小说电影改编的成功之处。
从2019年开始,刘慈欣与中国的科幻电影紧密地联系起来,《流浪地球》既是刘慈欣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经典,跨越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场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影响深远。在影片的故事完整性、特效制作以及中国元素的自然融入等方面都代表了现在中国科幻电影的最高水平。很多评论家将刘慈欣视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并且期待着他的另一部作品《三体》搬上电影银幕,《三体》在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都有获奖,“世界科幻协会”颁发的雨果奖标志着他的作品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这部在全世界都受到广泛关注的科幻小说,被中国科幻电影寄予更大的期望,已经开始了影片的制作。电影《疯狂外星人》改编自刘慈欣的另一部科幻小说《乡村教师》,被业界视为“科幻电影民族化”的有益尝试,中国特色科幻电影的起点。相比于小说《乡村教师》,电影《疯狂外星人》的改编力度是很大的,由冷峻的科幻情节改编为热闹的喜剧片,融入了众多的中国元素,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口味。剧情将外星人与中国的猴戏联系起来,制造了诸多笑点,人类与外星人矛盾的解决居然是通过喝白酒,将中国的酒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此外,剧中还有金枪锁喉、踩高跷等传统杂技,可谓十分热闹,虽然是与《流浪地球》同期上映,依然收获了20多亿元的票房,得到了中国观众的认可。虽然该片走的是将科幻片娱乐化的路线,没有《流浪地球》带给观众的深层思考,但也并非缘于观众欣赏水平的低俗,而是可以看作科幻小说喜剧化的创新与尝试。
对于科幻小说的评价,存在两个维度:主流文学角度的评价和科幻角度的评价。二者是平行的,难有交集。改编自小说的电影本身的文学价值不可忽视,一部成功的科幻电影本质上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流浪地球》是一部成功的科幻小说,曾获2018年中国科幻大会水滴奖评委会特别奖。虽然在2016年平装版《流浪地球》销量过百万册,但是相比在2019年超过1亿人次的《流浪地球》的观影人数,其作为一部书籍的传播范围还是有限。用科幻的方式去做科普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从书籍转变成电影,传播手段和途径发生了变化,一本书变成了1~3个小时的声音与画面,有利于更便捷地实施科普,科幻与科普虽然不同,但是通过声音和画面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的画面,更有可能激发观众的兴趣,更加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流浪地球》为例,影片中领航员空间站,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发动机的推动力,不仅可以推动汽车前进,也可以推动地球前进,只要推力足够大。威胁地球存亡的太阳氦闪是氢元素燃烧殆尽的结果,原来太阳有一天也会死亡。星球存在引力,地球要逃离太阳需要摆脱太阳的引力,影片的高潮则是如何摆脱木星的引力。好奇的观众会主动去百度等平台搜索什么是引力弹弓,什么是洛希极限,木星是否真的可以被点燃,有效地推进了科普。
科普的价值在于提供易于传播的大众科学,推进科学传播,提高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正是在人们对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延续生命、科技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的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基础上,带着地球流浪的故事情节才会很顺利地被中国的观众以及世界各地的观众所接受和认可。科普性成就了电影,电影实现了科普的附加价值,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科普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过对电影出品方的经济价值。票房的经济价值属于少数人,而科普所激发的人民群众对于科学的热爱、尊重甚至是投身于科学事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惠及全人类的。
理性是科幻小说的普遍特征,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有着天马行空的自由,但是也要依托自然科学来搭建故事中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未来。不同于超自然小说,虽然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未必十分严谨与准确,但也绝不会毫无依据。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和《乡村教师》两部小说本身的风格是冷峻和理性,但是在搬上电影银幕之后,两部电影《流浪地球》和《疯狂外星人》却体现出更多的温情和善意。《流浪地球》中刘培强选择牺牲自己点燃领航者号中的燃料,并最终成功点燃木星,让地球脱了危险。这一故事情节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也是关键点,而在小说《流浪地球》中并没有这一个情节,是对原著的改编,但这个改编是成功的,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背后的文化原因分析,舍生取义是中国文化中几千年来所推崇的做法。因此,在中国观众看来,刘培强的死又是合理的、可接受的。中国的文化中,活着有多样的价值依存,死亡亦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中国人的死既有重于泰山的,也有轻于鸿毛的。自古至今有为知己者而死的感人情谊,有屈原主动求死,以身殉国的家国情怀,有不食嗟来之食主动饿死的尊严捍卫,中国人的死总是充满丰富感情,或温情,或悲壮,让人铭记和感怀。电影《流浪地球》中融入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刘启逃离地下城时,正值春节,播放着春节序曲的音乐,饺子、麻将、红色的舞狮这些物品上都透出虽然在流浪,传统文化并未消亡,而是传承下来。在剧情上,通过父子、兄妹、祖孙等多条情感线,自然地融入了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家-国-天下” 的理想与情怀。领航员刘培强离开儿子刘启17年,为了地球做领航,舍弃小家,选择守护全人类,放弃了亲子的小情,选择了人类的大爱,刘培强主动赴死的情节是整个电影的高潮和升华。正如基辛格所说,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影片中的男主刘培强就是这样一个最勇敢的人之一,敢于担当,敢于牺牲生命,保护了地球,也保护了自己的儿子。
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中国有着传承千年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宝贵精神。一如《列子·汤问》中的愚公,自己和子子孙孙誓要移山,而没有选择放弃家园。《流浪地球》中人类选择用2500年移民到新的居住地,作为中国人的作家刘慈欣,用符合中国人思维的方式书写了人类的故土难离,不同于国外科幻作品中人类驾驶飞船逃离地球,而是选择与地球同在,这是文化差异,也是中国的文化特色。在影片中全人类空前团结,现实生活中,我们国家也一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谓相得益彰。
《流浪地球》从小说到电影实现了从理性到情怀,从技术到人文的转变,通过家庭、道德、情感的情节与人物塑造搭建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从而实现了高票房和高口碑的双丰收,被翻译成英语、俄语、法语、日语、韩语等多国语言,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国上映,是一次成功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国际推广,对于世界认可中国,认同中国文化有着积极作用。
一部好的电影会让观众在离开影院还会想着其中的情节,思考影片带来的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的素材很多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影子,电影的主旨也是当下全人类所关注的热门话题。这部电影在展示科幻色彩的同时,也保留了连接生活的桥梁,这是观影的基础,成功地俘获了众多普通的观众群体,将一部相对小众的科幻小说变成了大众的影片,观众不需要特别的准备,依靠生活的常识就可以准确地理解电影中的剧情,以及其中的诸多超前科技。当观众走出电影院,会发现电影中的科学就在观众的身边。在手机、电视、电脑等各类媒体平台的新闻头条里会经常看到与影片中相关的科技新闻。例如1977年美国发射的外太空探测器“旅行者一号”,至今仍在飞行。2019年成功登陆月球的“月兔号”月球车,2020年中国的“天宫”航天站开始建设,并入住航天员,2021年,中国首位女性航天员进入太空。2020年发射,2021年抵达火星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的“祝融号”火星探测车,太空采矿已经在启动等。人类从未终止对宇宙的探索和拓展生存空间的努力,践行着我从地球来,要到宇宙去的新的发展模式。
《流浪地球》中人类生存危机在当下也有所体现,每年一次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世界各国联手解决全球变暖等共同问题,共同保护人类的地球。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生活变得美好,也对地球造成了破坏,人们在科技发展和人类生存之间艰难地寻求着平衡,虽然科学探究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但生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依赖地球,地球需要人类共同保护,电影会激发观众对于自己个体生命和全人类集体生命的深入思考。离开影院,这种思考伴随着生活,甚至会改变观众的生活方式。与科幻电影的严肃和深沉相比,2013年提出的电影的泛娱乐时代也可以迎合部分观众市场,这类电影普遍特点是纯娱乐性,例如魔幻题材电影《长安伏妖》《侍神令》《武动乾坤》等,以及对神话故事的重复再现,如《封神传奇》《雷神》《诸神之战》等,观众在娱乐中逃避现实危机,在娱乐中等待被时代遗忘;娱乐过后,生活当何去何从,可视为人类颓废的写照。世界需要科幻电影,因为这类电影,预示着危机,预示着未来,改变着未来,也会让人们反思现在正在走的路是否正确。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生活态度既适用于个人和国家,也适用于全人类。例如科幻电影《我,机器人》带来的对人类和机器人共同生活于世界的反思,即真实的人与人交往的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两部对刘慈欣小说改编的电影较好地协调了原著中科学技术与观众观影品位之间的关系,凸显了中国文化特色,彰显了大国的自信,得到了中国观众的认可。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电影改编刚刚起步,未来会有更多优秀作品被搬上银幕,其众多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素材。经过《流浪地球》和《疯狂外星人》两部作品的尝试,相信中国科幻电影会不断寻找和修正自身的发展定位,坚定地走出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发展之路,为中国和世界的观众提供优秀的作品。相信中国科幻电影未来不仅能够征服中国观众,还可以征服外国观众,成为传播中国精神,宣传中国文化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