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君燕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网络小说是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学门类,由于其时效性特点,网络小说常常反映出时代的特点。网络小说的内容题材有一定的时代性,甚至是时代局限性。不同时间段诞生的网络小说的时代印痕很重,比如写作于2003年的《诛仙》和写作于2009年的《斗破苍穹》,创作时间仅仅相差六年,题材相同,但表现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就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偏转。中国电影也涌现了一批根据经典网文大IP改编的电影,早期网络小说改编电影还相对保守,《杜拉拉升职记》本质上依旧是围绕传统题材叙事——一个初入职场的女性如何在职业打拼中获得升职加薪的奋斗历程。但随着网络小说读者增多、电影技术的进步,这样的局面很快就被打破。2015年拍摄的《步步惊心》,以CG面补为支撑实现幻想画面的《诛仙》《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都已经逐步实现了影像二次创作的飞跃。文学和电影是两种最为贴近艺术载体,也是相互改编最多、发展中相互影响最大的载体。本研究通过对网络文学改编电影的比较、分析、研究,既可以探查网络文学实现影像转换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缺陷,也可以得出有关改编电影如何跳出文本的窠臼,实现表达层面的跨越的经验,以期能够为未来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经验参考。
网络小说题材多种多样,多以武侠、奇幻、科幻等类型为主体。商业写作的模式下,又导致一大批跟风写作的作者出现,因此,网络小说可以说是当代门类最多、类型最广的文学内容之一,奇幻类的网络小说则是网络小说中受众最广的门类之一。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由于网络小说创作是非常典型的商业化写作,网络小说最广大的受众是14~30岁的少年、青年群体,因此,奇幻类的小说作品往往能够满足他们对于幻想世界的精神渴求,所以奇幻类也就成为需求量最大的网络小说创作类型,这也因为我国的文学类型流传的痕迹,《西游记》《封神榜》等古代传奇挪移至当代,出现了诸多变形,如鲁迅的《铸剑》,表现在互联网时代,就以数以百万字符的网络奇幻小说,继承了时代文学的精神传统。
当这种文学狂放的想象力与电影技术相结合的时候,异彩缤纷的奇幻类改编电影就诞生了,近年来推出的《诛仙》《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悟空传》等影片,都以精美的画面,跳脱时代的艺术风格表达见长。《诛仙》中对法术比武的详细描画、《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对天宫和青丘的风景的还原、《悟空传》借由电脑技术实现的对传统故事画面的解构,都是这些年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国电影工业化持续发展的一种力量显现。借由强大的电脑技术,对网络小说想象的画面加以还原,对奇幻具象化的描摹,基本上成为每一个奇幻类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标准配置。
不过由于电影画面对想象画面的展现过于具体,这也导致目前网络小说改编电影走入了两个误区:其一,大多数电影都倾向通过精美的画面,来替代文本的叙事功能,向观众展现电影对故事场景的还原。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制作者与制作《阿凡达》的特效公司合作,试图还原仙境,但问题也就此产生,影片将过多的制作经费投入对画面的还原,使剧情上相对松散,缺乏电影本质“说故事”的特性。这一点就导致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小众导向,即观众必须是网络小说原作的读者,才能够通过小说内容,穿起相对松散独立的一个个电影段落,这对大多数普通观众是不友好的。其二,电影对画面的过度强调和还原,本质上还是构筑在大众想象的基础之上。不论想象的画面多么真实可靠,那都是基于某种现实形态的拟真。这引发了奇幻类小说改编电影的雷同和相仿。很多观众对“精美画面”审美疲劳,认为不同的网络小说改编电影只是画面相近,故事雷同的“换汤不换药”。
虽然仍有大量的改编电影,依托电脑技术,尝试拟真还原奇景,但值得肯定的是:这类重画面轻故事内容的网络小说改编现象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真实和细致的画面描摹也会打上电影的独特印记,使得电影独立于其他同类型的电影,留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爵迹》虽然采用了真人演员,但是对所有参演的真人演员都做了面部捕捉,并根据演员外形的基础,做出了相貌上的虚化和修正,这就使得影片颇具拟真的风格化,片中的演员既像是一个活生生真实的人,同样又像是生活在特定幻想世界中的卡通精灵。剧情上毁誉参半的《爵迹》在视觉效果表达上始终具有其自身的位置和特点,不容易与他者混同,实现了一种基于画面实现的风格化的探索。
网络小说出现的时间并不长,20余年来发展突飞猛进,与创作者数量不断增长、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断扩大、现实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多以及整体网络小说商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有着很大的联系。在这四点中,影响网络小说被电影改编最关键的原因则在于网络小说表达的多样化。
目前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类型已经有百花齐放的态势,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几乎包括了目前市面上商业片涵盖的所有主题内容,并且将内容更进一步地向纵深探索。网络小说将过去一些难以在严肃文学门类中展示的内容,细致而具体地向观众展现,因此,这种非“高大全”的“揭秘”式展示,一度是网络小说改编电影赢得广泛喝彩的关键性原因。《寻龙诀》中,去隐蔽未知的古代墓穴寻宝,不需要光明正大的理由,主角们也不再是“伟光正”的英雄;相反,他们都具有独特个性和缺点,探秘的动机也被处理得更加私人化,这就使得电影从网络文学过渡而来,具有了私人话语的气质。主角(或观众)不再需要借助光明的理由、光明的身份行动,这在过去的类型片中,往往是罕见的。
观众在观看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过程中,也会逐渐陷入这种私人话语的叙事逻辑中,获得一种纯然的个体化体验。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例,该片讲述的是一位法力高强、身份高贵的女仙的爱情故事,虽然故事主题包裹上“拯救世界”“维护和平”等宏大主题的外皮,观众却很容易发现,电影真正所展示的内容是一个女性曲折又传奇的恋爱经历。这种很容易流俗的恋爱故事被包装在纯粹幻想的主题之下,观众实际上也得到了某种道德上的解脱。女性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但可以将自己代入女主角身上,同时也解脱现实语域下的女性身份的心理包袱,这会使影片情绪感染力进一步发酵。当观众将自我投射在一个饱受情感困扰的女神身上时,和严肃语境下的女神形象不同,这位仙女既有七情六欲,又和普通女性一样充满困惑,女神的身份使得观众在心理上多了一层隔膜,将观众安全地隔离出现实遭遇的困境,这种观影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读者在阅读网络文学时获得的情感体验十分接近。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一些以男性观影群体为主的改编电影中,《上海堡垒》中,怯懦、孤僻的江洋周旋于林澜和陆依依两位风格迥异的女性角色之间时,观众既可以依托影片,产生与江洋相似的复杂而暧昧的心情感受,又可以基于影片构筑的科幻背景,安全地将自己隔离在现实的语境之外,单纯体验剧情中江洋的情绪变化而不必承担与现实生活联觉后心理上的情感压力。
当电影逐渐变成叙事文本的附庸时,削弱的情节配置往往导致电影变成粉丝导向的作品,电影削弱的情节和改编后叙事的断裂,导致电影可能很难被没有读过原作小说的观众理解。这也是目前经典网络小说IP开发遇到的最难平衡的问题。一方面作为改编电影,电影必然和原文本小说的气质吻合;但另一方面来看,目前国内大多数网络小说改编电影,实则都是一种建立在读者基础上的拟合与探索,这显然是当下我国网络小说改编电影应该去尝试进一步完善的部分。
前文已经提到,网络小说和改编电影的流行,是因为网络小说丰富了人们娱乐的形式,提供了超越原本娱乐形式的体验,但伴随时间的推移,网文或改编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新鲜刺激,其边际效用正在递减。《诛仙》一片,从上映前,观众对电影的评价就已经有了预设,人们用已有的观影经验去评估一部未上映的改编电影的表现力,这一现象本身就意味着网络小说改编电影创作力的不被认可。部分网络小说改编电影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市场反响,前些年挥舞大IP就能吸引观众进入院线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在这种环境下,想要重整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旗鼓,突破眼下的障碍,就需要从形式上、内容上、尺度上都有所创新,借助影像表达的力度和精准度,来弥补文本到影像之间跨越的信息流失。
以《匆匆那年》为例,该片讲述的是一个典型的80后青春故事。在青春叙事底色之下,本片由于内容摘取的问题,出现了一种情感的断层,即进入电影院观看影片的观众和故事背景内的主角,没办法实现情感共鸣。当影片进入小说当年最为读者所称道的分手桥段时,拥有了更新的价值观的观众,对情节内男女主角分手的痛苦不但不同情、不理解,反而认为很可笑、很虚伪。实质上这就是文本信息在影像中流失,没有得到弥补而造成的结果。原作小说的视点紧紧贴合女主角,因此,读者必然和女主角之间产生一种强共情的联系,但是到了电影中,由于角色的天然屏障,观众失去了这种情感连接,观众始终于外部观看角色的命运,没有阅读过程中参与角色命运的连接感。这意味着需要电影创作者用更新颖、更多元的方式,借由镜头语言对观众的理解进行定向定位的补充。
网络小说改编电影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质化的倾向,不少改编电影和一部分电视剧的场景、内容、叙事手段、人物扮相等重复度很高。前文所提到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上映的时间离电视剧播出的时间并不遥远,观众本能地会对电影产生比较和评价。《诛仙》这一类经典仙侠小说大IP,不仅有同一故事的电视剧版本与其相比较,更有与《诛仙》情节类似的网络小说与其竞争,《斗破苍穹》《武动乾坤》《斗罗大陆》等片讲述的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成长的故事,其故事的内核都与《诛仙》相近,那么在观看几部主题相近的影片后,观众对此感到厌倦,也有其必然性。因此,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类型化既要建立在小说基础上,又要建立在现代电影工业技术基础上,从技术上制造景观化、作者性的画面图景来做出区隔,尝试在电影的语域内,突破更多的屏障。《心理罪》电影,影像所呈现的内容信息比之于文本,多出千万倍。《心理罪》依据原文本拍摄,但在叙事上,其手法又带给传统读者以不同的感受,这样的影视化打破了文本的局限,实现了信息、意识与感受的多元互动。这或许也是网络小说改编电影实现从文本到影像跨越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