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强
《促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全文围绕促织的得与失展开,深刻揭示了为政者的贪婪、凶残与自私。小小的促织竟然决定了成名一家人的命运。一家人的悲欢喜乐全都仰仗于一只促织,真是让人感到可笑又可悲。小说的语言幽默谐谑,其中还穿插了一些离奇怪诞的情节。但是,读者在读到好笑处时却并不会感到开心,反而萌发出深深的悲哀。接下来,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一喜:捉到促织
成名在驼背巫婆的指引下终于成功地捉到了一只促织。这时候一家人都高兴极了,对这只虫子也是倍加关爱,让它吃好的,住好的,只等着期限一到便可以拿它去交差。为何这样一只小小的促织能使成名一家人一下子看到生活希望呢?“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当时,就算拿价值连城的宝玉和成名换他这只促织,他也一定不会换。这是因为这只小小的促织关系着他们一家人的生死。在这之前,成名奉命搜寻促织,将家里的“薄产”都散尽了仍然未找到,还因为没有按时上交质量合格的促织而被打得鲜血直流。当时,绝望的他甚至想自尽了事。在他最绝望的时候,村里突然来了一名驼背巫婆。成名的妻子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带着礼钱拜访巫婆,并得到了她的帮助。成名按照巫婆的指示,终于捉到了一只个头大、尾巴长的促织,顿时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如此辛苦才得来一只虫子,全家人怎么会不感到喜悦?怎能不“举家庆贺”呢?由此,我们看到了“苛政猛如虎”的残酷现实。如此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很好地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政治的腐败。小说中的成名靠求神问卜才换来了一线生机。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个超现实主义的情节呢?靠着“神”的力量,成名一家才能绝处逢生。那么,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那些普通人又该怎么办呢?会有神灵会来拯救他们吗?在“神”的帮助下,成名一家才有了“喜”的资本,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啊!
二、二喜:失而复得
成名九岁的儿子趁成名不在家的时候,出于好奇,偷偷打开了装促织的盆子,不小心让促织跑了出来。等他费尽千辛万苦重新抓住它的时候,促织的腿断掉了,肚子也破了,没过多久便死了。这可把孩子吓坏了。他跑去告诉母亲,母亲被吓得面色惨白,训斥他:“你的死期到了。”等成名回到家听到这个消息后,怒气冲冲地想去找儿子算账,却发现儿子“不知所往”,“后又得其尸于井”。一瞬间,成名所有的怒气都化为了悲伤。后来,他们发现儿子一息尚存,才稍稍感到了宽慰。等儿子醒过来,成名回头看见空着的蟋蟀笼子,就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当听到门外有虫子的叫声时,成名“喜而捕之”“喜而收之”。在这个过程中,成名的喜怒哀乐全是由促织来支配的。一只小小的促织竟然有如此大的威力,简直把成名一家折腾得死去活来。在成名的眼中,儿子的命竟然没有一只小虫子重要。难道他真的这样罔顾人伦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是残酷的现实让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促织可以保全全家人的性命。因此,当促织“失而复得”的时候,他自然顾不上虚弱无比、刚刚起死回生的儿子。这一“喜”中有着成名诉不尽的辛酸。
三、三喜:屡战屡胜
虽然成名又得到了一只小虫,但是这只虫的体型较小。成名有些看不上它。这时候村里的一个好事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的“蟹壳青”上门挑衅,坚持要跟成名的促织斗一斗。成名心想:“这样低劣的东西反正也没什么用处,不如拿它斗一斗,也能换得一乐。”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自己的促织竟然大获全胜;更加令成名想不到的是,促织在跟鸡斗的时候竟也能出奇制胜。这怎能不让他“大为惊喜”。虽说小促织“貌”不惊人,但是它有着高超的本领。一想到它能讨得上级的欢心,为自己带来好处,成名就开心不已。逗弄促织只是统治阶层一时的好恶,却让百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真是可悲!可叹!
四、四喜:结局圆满
成名献上的小促织非常善斗,也能“应节而舞”,引得龙颜大悦,诏赏也就跟着来了。成名一跃成了富人,他的儿子的精神状态也渐渐好起来了。可以说,这是一個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但是,赏赐以及官员的政绩考核竟然都只凭借一只虫子。“献虫”似乎比“国计民生”重要许多,足可见朝廷的黑暗和荒唐。成名一家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都是因为其子化为了那一只善斗的促织、人异化成了虫,一下子为这皆大欢喜的结局蒙上了一层“悲哀”。一名年仅九岁的小儿自杀后异化为促织,以此来取悦统治者,才能帮助全家渡过难关。这一百多顷田地、无数的高楼殿宇、成群的牛羊、高头骏马、轻裘华裳,都是儿子用珍贵的生命换来的。作者采用超现实主义的写法,揭示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无情。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百姓命如草芥,连一只虫子都不如,哪能真的拥有圆满结局呢?
总而言之,《促织》的情节一波三折,一只小小的虫子不仅关系着人物的命运,而且牵引着读者的心。整个故事看似是一出喜剧,却处处透着悲凉,值得读者仔细品味。
(作者单位:甘肃省徽县第一中学)698811A5-559C-44BC-938F-44674D2B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