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知识为基础的素养,其作为新课改推进过程中的新兴产物,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据,并且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有着积极作用。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其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养;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张磊(1980—),男,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曹埠镇曹埠小学。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含诸多要素,如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以及人文要素等,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具备语文素养是学习语文的前提,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开始,小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思想,能够对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作为综合性、实用性、导向性强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能力发展、品德培养、价值观树立等具有深刻影响。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教学是影响学生养成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积极地探寻有效途径,并付诸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感知能力
语文教学中有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其中,感知能力便是一项。教师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能使其更好地感知语文世界的美,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十分有益[1]。出于小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的考虑,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展现语文知识,比如有效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内容,不断地发现美,认识美,提升其认知世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花钟》一文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非常直观的情境。首先,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直观呈现花钟形成的图片,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然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的讲解,告诉学生不同的花开放的花期不同,将这些花提前放置在一起,就能够形成花钟。最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制作自己的花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说出不同花的開放时期,形成了自己的花钟,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种直观、立体、近距离的教学情境,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其自主意识的形成,从而使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深入课文内容,开拓想象空间,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大有裨益。
良好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情境中,更好地感悟课文的内容。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必然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 巧妙设置问题,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形成的,而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进行练习,并学会反思和总结,才能得到逐步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动脑筋,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2]。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或者设计阶梯式的问题,由易到难,在循序渐进的探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以此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能获得思维的锻炼,又能实现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燕子》一文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在学生通读课文后,提出以下几个小问题:1.小燕子有哪些特征,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些词语进行描述?2.燕子为什么要迁徙呢?这两个问题主要是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听到问题后,很快就进入新一轮的课文阅读中,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肯定评价之下,学生信心满满,学习热情高涨,进而积极地投入第二个问题的思考探究中。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争相抢答,乐此不疲,课堂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设计引导式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课文所讲述的内容,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特点,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活跃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发挥其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其语文素养。
三、 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教师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手段是否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需求,对教学手段需要改进或创新的地方要加以重视,从而以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统筹课内课外的时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通过“读万卷书”,达到“行万里路”的目的[3]。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会使得学生的心灵受到语文魅力的熏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维空间得以拓展,以此提升其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明园被毁灭时的场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以此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求知欲。然后,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要求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探讨:1.看到圆明园的毁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2.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怎样去捍卫我们的祖国?最后,学生能非常积极地投入课文的阅读中,有的大声朗读,有的默读,继而是一阵阵讨论声。通过充分的图片观察和自主阅读,学生的爱国热情被充分点燃,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由上得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四、 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以此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4]。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定期开展课外阅读大练兵、小小志愿者等活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中感悟到“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的重要性,以此感受语文的魅力,感受家国情怀。
以课外阅读大练兵为例,一方面,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目,在家长的支持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可在教室内设置图书角,让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到图书角中,可以轮流借阅,以此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再者,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对自己阅读过的书籍进行评论,以此为学生树立阅读目标提供动力,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通过相关的阅读活动,扩大了阅读面,阅读的书目类型有童话故事,有科幻小说,还有红心向党小文章……丰富的内容使学生的课外活动变得更为充实,有的学生深深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十分享受阅读的过程,从而更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关心社会生活,使其拓展了视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了人文素养。
课外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度地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提升其人文素养。
五、利用游戏活动,强化学生语言建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更加准确地应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方式相对单一、乏味,致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记忆生字词的效果也不佳[5]。游戏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愿意参与其中。所以,为了提升学生语言建构的能力,教师可以围绕语文课程中的字词,为学生创建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以便学生在玩乐的过程中,加深对字词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活动,优化学生建构语言知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印象。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教师能够明确“酬谢”“发誓”等词语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在课堂上,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词语的读音、含义,为学生参与游戏活动奠定基础。之后,教师引入“你比我猜”的游戏,并向学生介绍游戏规则:两人为一组参与游戏活动,其中一名学生背对荧屏,另一名学生则面对荧屏;在游戏开始后,教师会使用荧屏显示课文中的一个词语,面对荧屏的学生需根据词语的含义,做出相应的动作,另一名学生则需根据动作猜测这个词语是什么;在规定时间内猜对词语个数最多的一组学生获得游戏的胜利。当学生清楚了游戏的基本玩法后,教师再按照固定的玩法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游戏之余,加深对“酬谢”“发誓”等词语的印象。
显然,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能够优化学生学习词语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建构语言知识,以便学生真正地践行语文素养的要求,有效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
六、进行写作练习与评价,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写作过程是学生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表情达意的过程,因此,教师做好写作练习的指导工作,能夠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但是,单纯依靠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难以上升一个新的台阶。对此,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写作评价环节,让学生在完成写作练习后,可以对自己的作文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从而在将文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例如,在主题为“奇妙的想象”的习作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改良后的评价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习作练习中,教师先为学生介绍本次写作活动的主题,让学生之间展开探讨,以便学生在思考与讨论后写出精彩的文章。在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文章。随后,教师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写作思路、谋篇布局以及素材的选取等,以便学生之间展开评价。在学生互评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同伴的意见,对自己所写的内容进行反思和修改,以便结合多方意见,让文章中的细节更加完善。之后,教师再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为学生进行点评,促使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专业意见,对文章内容进行再次修改,从而让文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语言变得更加精练。
教师为学生创建多样化的作文修改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反思、修改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之后的写作练习中,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改进,以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在循序渐进中获得提升。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重要的变革,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势而为,积极提升专业素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改进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思想。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充满活力而富有趣味的课堂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此外,教师也可以巧妙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将学生的发展需求置于首位,拓展其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感知语文的魅力,由此爱上语文,爱上学习,不断提升语文素养,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汤芳.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路径[J].基础教育论坛,2020(36):40-41.
安丰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读写算,2020(36):98-99.
王治香.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小学语文核心素养[J].中国教师,2020(S2):73.
张清.核心素养下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12):165-166.
余丽.“课堂等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问答与导学,2019(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