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因其发展定位与服务面向,具有开展社会服务的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美国高校的“合作教育”机制、德国高校的“双元制”机制、英国高校的“三明治”机制和日本高校的“官产学”机制为地方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模式有技术合作模式、科技项目攻关模式、共建专业学院模式、高效社会服务模式、实习基地模式、校企全面合作模式。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5-0090-03
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倡导自由教育,认为培养人才是大学的唯一职能。1810年,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洪堡大学,洪堡提出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去追求纯粹知识的思想,科学研究第一次成为大学职能。20世纪初,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主张高等学校应该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使大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由此,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确立。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中心,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大学逐渐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地位与作用也越发凸显[1]。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与成效对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深化产教融合为视角,通过调研江苏省地方本科院校,分析其深化产教融合的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期对地方本科院校拓展、完善社会服务职能提供经验借鉴。
一、深化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
地方本科院校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通本科院校,其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其办学宗旨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功能和定位也都立足地方。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和优势。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一方面通过其教学、科研职能实现,这是两大基本职能的扩展与延伸;另一方面通过开放校园、科学普及、文化活动、参与社区建设等方式实现,充分发挥高校的公益组织特征,有效挖掘高校资源的社会价值。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是立足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推动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2]。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目标是,逐步推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办学,促进学校办学体制、学校管理制度多元化发展,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良性互动与有效对接,推动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3]。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应着眼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
二、国外高校产教融合的有益经验
(一)美国“合作教育”机制
“合作教育”是把课堂学习和与职业目标相关的生产性经验相结合的一种教育策略,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渐进经验。美国高校“合作教育”项目已涵盖所有的高等教育学科领域,联邦政府也专门立法支持并资助“合作教育”项目的开展。参与“合作教育”的学生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研究生;“合作教育”项目开展的方式包括强制式、学生自主选择式和学校选拔式。“合作教育”项目大多采用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模式[4]。“合作教育”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实际技能,这既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又顺应了社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美国“合作教育”机制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已逐渐成熟并得到世界各国高校的公认与效仿。
(二)德国“双元制”机制
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修改了几次法律法規以确立“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地位。1969年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2005年将《联邦职业教育法》和《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并修订颁布了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2007年对《联邦职业教育法》进行了再次修订,并以“国家承认的教育职业”形式发布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目前,已发布的德国“国家承认的职业教育专业”为338个,覆盖大约2.5万个社会职业。
(三)英国“三明治”机制
英国的“三明治”教育采用“理论—实践—理论”交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强调实践。这一教育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热情;二是企业实习加深了学生对实践技能的认识,同时还可以提高人际交往、合作交流技能;三是为学生提供了提前经历职业训练与职业指导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四是通过实际的企业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更早地掌握工作技能,也可以提高就业率。
(四)日本“官产学”机制
日本高校的产教融合模式称为“官—产—学”合作,一个“官”字体现出了日本高校校企合作中政府主导的特点,日本政府主要通过立法方式引导企业和高校开展合作。例如,l986年日本制定了《研究交流促进法》,1998年又出台了《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并修订《研究交流促进法》。日本政府还认识到,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因此,自1983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建立了委托研究制度、研究室制度、委托培训制度、人员互派制度、捐赠制度、经费划拨与使用制度等,以此促进“官产学”合作体制的完善。
三、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模式创新与实践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上形成了很多有益的做法。文章通过对江苏省地方本科院校的调研分析,总结出地方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六种模式,具体如下。
(一)技术合作模式
技术合作模式是一种院校与企业之间资源互助、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5],即院校和企业根据各自的优势,共建产学研合作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对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利用。比如,江苏理工学院为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了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该基地以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和ICT产业发展需求变化为导向,积极对接国际工程教育标准[6],培养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学校积极对接常州市钟楼区汽车后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和雄厚产业优势,联合千人计划(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和车当当、常州钟楼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国际汽车后市场(常州)产业基地、国际汽车后市场(常州)研究院,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开展汽车后市场相关资质及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又如,金陵科技学院与
ABB集团共建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实验室促进了学生在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及应用创新领域里工程应用能力的提升。实验室以双方合作共建的方式使学校获得ABB机器人的软硬件产品,向未来的工程师群体展示当今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使学生积累实际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应用经验及创新思维。
(二)科技项目攻关模式
科技项目攻关模式是指院校和企业通过承担科技项目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一种模式[5]。院校与企业合作攻关项目,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技术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升高校师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徐州工程学院与徐工集团、维维集团、新华盛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合作内容包括人才融合培养、实习实训、项目攻关、产品研发等,创新了校地合作、共融共生、共同发展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校企地合作的不断深入,逐步成为促进学生就业的“稳定器”、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三)共建专业学院模式
共建专业学院模式是指院校与企业双方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由院校与企业双方或多方共同投资、共同建设,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一种办学模式。其运行模式参照股份制方式,以实现双方或多方主体利益[7]。例如,淮阴工学院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需求,进行专业集群再造,组建了中兴学院、台商学院、农垦学院、淮商学院等具有明确企业需求导向的专业集群学院,并以翔宇学院作为创新创业公共载体。常熟理工学院形成行业学院、N+1分散导师制等多元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金陵科技学院与焦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焦点商学院,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江苏理工学院坚持产教融合,主动对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天钢铁集团、常发集团等全省知名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先后成立再生金属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循环经济研究院、电梯产业研究院等一批行业、企业学院和研究院,建立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校企合作已覆盖所有主干专业。
(四)高效社会服务模式
高效社会服务模式是指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积極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升级、管理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5]。例如,南京审计大学通过专业培训和企业合作等方式开展社会服务,结合学校“大审计”平台的办学特色,在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领域为审计署机关、署驻各地方特派办、派出局、地方审计机构培训了大量的信息系统审计业务人员和注册信息系统审计(CISA)人员。淮阴工学院推进“社会服务1111工程”,即1名校领导联系1个县(区),服务10家以上规模企业,创造1亿元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淮阴工学院已与淮安市洪泽区、涟水县、经济开发区等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激发地方创新驱动力。
(五)实习基地模式
实习基地模式是指企业根据院校人才培养需求,为学校投入资金、提供设备条件或实习岗位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校内实训基地,协助完成院校人才培养任务的一种合作模式。实习基地模式的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一是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二是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服务;三是校企双方互助互利,即学生在企业实习,企业在学校培训;四是学校聘请企业优秀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充实学校师资队伍;五是企业为学生提供资格证书培训,学校为员工提供继续教育,校企双方实现共同终身教育[5]。例如,南京晓庄学院与台达集团共同建设“南京晓庄学院—台达自动化实验中心”,以改善和提升校方实验室硬件条件,满足在校师生的自动化教学和研究需求。同时,双方还将在自动化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应用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六)校企全面合作模式
校企全面合作模式主要是校企双方通过签订长期合作的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管理、技术转型、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的一种模式[5]。比如,南京工程学院实施引智工程,着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共同体,从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充实到师资队伍中,组建多方参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联合相关单位聘请管理或技术专家开展“教材资料共编、项目课题共研、培养方案共商、资源基地共建、教学团队共组、培训竞赛共办”,实行人才培养方案“双论证”、专业课程“联合授课”、实习实训“双指导”、毕业设计“双导师”、教学质量“双评价”。常州工学院实施“校代表”制度,选拔骨干教师作为“校代表”进驻企业,发挥桥梁作用;实施引航计划,从合作企业选拔技术骨干担任“企航师”,参与课程讲授、专业讲座、课程建设,指导学生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发展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进入新时代,面向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应继续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和优势,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兰.地方本科院校完善社会服务职能的路径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20,38(1):19.
[2] 别敦荣.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6(3):37.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2019-10-15].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 564.htm.
[4] 涂寶军.美国高校合作教育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 探索,2017(4):99.
[5] 吴文婷.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现状研究——以J大学电信工程专业、制药专业为案例[D]. 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6:57.
[6] 中国江苏网.江苏理工探索育人新模式 产教融合与需求对接[DB/OL].(2017-10-25)[2019-10-15].http://edu.jschina.com.cn/jy/201710/t20171025_4772123.shtml.
[7] 左崇良,胡刚.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J].职教论坛,2016(16):55.
编辑∕李梦迪
收稿日期:2021-04-15 修回日期:2021-05-22
作者简介:贺兰(1986—),女,安徽岳西人,淮阴工学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后大众化下的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拓展研究”
(2017SJB1647);淮阴工学院校高教研究课题“普及化时期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2020GJ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