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人俑“激活”古老词汇

2022-05-21 11:44林硕
中国收藏 2022年5期
关键词:青瓷激活瓷器

林硕

1958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南郊的金盆岭9号古墓中,出土了一件西晋青瓷对书俑,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该对书俑高约17.2厘米,器型是两位校书者相向而坐,一人执笔在牍板上校正,另一人则捧牍核对。在二人中间尚有书案,其上摆放着笔、砚、简书以及工具箱(或为水盂),整体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校雠画面。

这件青瓷对书俑采用传统的捏塑制陶技艺,工匠分别捏好头、身、手、足等各部分后,再进行“合体”,通体施以青釉。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最初的胎釉结合不甚牢固,导致文物出土时青釉出现大量冰裂、剥落现象,但人物形象刻画仍入木三分,可见彼时工匠高超的制作工艺。

这对人俑从服饰到面容都颇为相似,均为头戴进贤冠,身着交领长袍,对坐校书,做低声私语之状,好像在就文本内容进行切磋、交流。对书俑中的“对书”二字,即两人各执文本,相互校书,正式名词为“校雠”。现代人则常用“校对”一词。西汉时期,在文献学、目录学开山祖师刘向所著《别录》中清楚写道:“一人读书,校其上下”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则为“雠”。可见,校雠属于校对的一种。

汉末魏晋时期,官修典籍和私家著述的数量日益增多,对校对工作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尽管校勘编修工作的程序繁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事无巨细地校订删改,但收入却很微薄。即使受雇于政府的官方校对者也如此,且地位很低。

西晋永宁二年 青瓷对书俑长沙金盆岭晋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上述现象折射到这件对书俑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两俑所戴“进贤冠”只有一根横梁。据《后汉书》卷三十“舆服志”记载可知,“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属于两汉以降文官所戴。其形制仿古时缁布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其横梁数量代表了职级的高低:三梁者为公侯,兩梁者为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而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均为一梁。西晋青瓷对书俑所戴进贤冠均为“一梁”,表明其在体系内的地位甚低,这也是旧时小吏被称作“刀笔吏”的原因所在。

西晋青瓷对书俑为我们展现出晋代校雠者的工作状态,这个职业的正式名称为“书佣”,也就是古西晋永宁二年青瓷对书俑长沙金盆岭晋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代专为官方或私人进行书籍校对之人。可别小觑书佣这份工作,要想取得资格、持证上岗,需要具备的技能要素可不少。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最基本的要求自然是识字,在此基础之上,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至少成语、骈文应该烂熟于胸,方能及时发现行文谬误、疏漏之处。其次,字迹必须工整端庄、流畅隽秀,若非平日苦练书法之人,难以达到此种境地。最后,校雠者要熟练操作使用刀笔。正如西晋青瓷对书俑所呈现的画面:彼时的书佣手捧简牍进行校雠,反映出在造纸术普及以前,竹简、木牍是文书的主要载体。倘若发现应该更正之处,需要书佣使用“刀笔”削去部分简牍,再以漆笔或墨笔修订,即《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所载:孔子修订《春秋》之际,对其中文本“笔则笔(增加),削则削(删减)”。这个环节属于微操,稍有不慎便可能损毁整块简牍。因此,书佣必须做到熟练运用“刀笔”。

既然从事书佣工作需要同时具备上述要素,很明显寻常布衣百姓难以胜任,因此绝大部分书佣出身没落贵族或寒门书生。在那个世家大族操纵权柄的历史时期,出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无缘仕途,唯有从事文字校对工作以养家糊口。

西晋青瓷对书俑是目前通过考古发掘仅见的对书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并且对历史文献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此前,由于在考古发掘中始终未见校雠者的实物形象,即使是段玉裁、章学诚等文献学宗师,对“校雠”二字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文字记载之中。西晋青瓷对书俑为学界和普通读者提供了更直观的机会,让观众可以面对面看到“校雠”的场面,使这个仅存于文献典籍中的古老词汇,在现代“活”了起来。

由于金盆岭9号墓中还出土了“永宁二年五月十日作”篆体铭文砖,证明其修建年代应该在晋惠帝永宁二年左右,即公元四世纪初。除了青瓷对书俑之外,在该晋墓中还出土了写字坐俑、骑马乐俑、骑马持节俑、持盾俑、持棒俑等等,可谓各司其职、文武双全。同时,这座晋墓无论从形制规模,还是修建年代,都与湖南安乡的西晋镇南将军刘弘墓类似,足见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应该比较高。

在金盆岭9号墓中还出土了写字坐俑、骑马乐俑、骑马持节俑、持盾俑等,足见墓主人生前的地位之高。

湖南具有悠久的陶瓷烧造史,可以上溯至距今约1.8万年至1.7万年前的道县玉蟾岩遗址。自商周至秦汉的1000多年间,湘湖地区出现了硬陶和原始瓷器,沿着各自的脉络稳步发展。至东汉末期,三湘大地已经出现了原始青白瓷——缥瓷,完成了陶器与瓷器之间的历史性转变。两晋以降,中原地区经历“八王之乱”“五胡内迁”,陷入持续动荡期。

彼时,大量世家大族纷纷南渡,使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也愈加繁荣,为湘湖文化的发展与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伴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在湖南境内陆续涌现出许多各具特色的窑址,譬如岳州窑、长沙窑、铜官窑、沩山窑以及云集窑等,其中又以岳州窑历史最为悠久,而这件青瓷对书俑就是由岳州窑烧造而成,体现了西晋初年湘湖瓷器的最高烧造水平。

广义的岳州窑泛指湘江下游所有以烧制青瓷为主的青竹寺窑、百梅窑等一系列窑址,又因其主要集中分布在岳阳市湘阴县境内的湘江右岸,故又称“湘阴窑”。当地常年受江水冲刷,积泥成堆,久而久之沉淀为细腻的白泥,为各窑场的烧造提供了优质原料。此窑不仅率先掌握了成熟的青瓷烧制技术与筒形匣钵腹烧之法,更是“釉下点彩”技法的发祥地。其攻克了在单色釉瓷器上施以彩绘的技术难题,可谓开时代之先河,凭借釉薄质细、垂釉如泪的特点成功进入宫廷,成为南朝皇室青睐的御用贡瓷。

唐 持杖胡人俑 长沙赤岗冲唐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岳州窑可通过湘江、洞庭湖连通长江,水运便捷,故其瓷器行销长江沿岸及整个南方地区,至隋唐时期仍是我国重要窑址。

岳州窑的烧造跨越千载,由两汉绵延至魏晋六朝,最终在隋唐时期步入鼎盛。其所烧造瓷器胎釉结合紧密;器型厚重;纹饰多以印花为主,辅以划花;釉面有不规则的细碎冰裂纹,且以青釉居多。其与浙江越窑、江西洪州窑并称为“南方三大青瓷”。青瓷对书俑烧造于西晋初年,正是岳州窑振翅欲飞之时,是湘湖瓷器在魏晋时期发展、崛起的最佳证明。(注: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青瓷激活瓷器
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龙泉青瓷
中国的名牌瓷器
高傲的瓷器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