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中国入围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基础、差距与推进思路

2022-05-20 01:54佘诗刚胡小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方阵科技期刊数量

■佘诗刚 胡小洋

1)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社,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小洪山2号 430071 2)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43006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是我国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的水平和地位是一国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进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19年8月,中国科协等四部委联合起草并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有效引领新兴交叉领域科技发展,科技评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成为世界学术交流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为科技强国建设做出实质性贡献”。为如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在原有期刊资助政策的基础上,中国科协等七部委有针对性地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资助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2023年)”,并在实践总结中有序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按照《意见》的总体目标设计,下一阶段我们要继续加大科技期刊建设力度,将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推进“世界第一方阵”国家行列。面对这一艰巨的目标任务,研究者们纷纷为其探索破解之道、推进之策。但是,大多研究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创办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上[1-5],而对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具体内容的研究关注较少。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获悉(截至2022年3月6日),目前国内仅有两篇相对直接的研究报道。北京理工大学张蕾等[4]通过部分数据对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进行了初步论述;《光明日报》记者詹媛以“科技期刊,离世界第一方阵有多远”为题,简要讨论了“中国科技期刊差在哪儿”和“如何提升科技期刊质量”两个问题[6]。目前对于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的定义与内涵依旧缺乏清晰的界定,且尚未见到对中国2035年实现“世界第一方阵”目标的现实挑战、推进思路和发展策略等重要问题的系统研究——这些研究空白将无法为科技期刊发展领域的宏观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为此,在落实《意见》总体目标、制定下一阶段实施方案之际,本研究对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在2035年迈入“世界第一方阵”目标的具体任务进行系统审视和研判,并尝试从理论和数据分析视角回答以下主要问题:(1)何为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即当前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的具体标准是什么?(2)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离“世界第一方阵”有多远?发展速度是否合适?发展状态是否健康可持续?(3)针对“世界第一方阵”目标的具体任务,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推进思路和发展策略?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希望能为国家和地方层面及有关方面制定期刊相关发展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这一新概念的揭示视角——基于一流期刊整体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视角。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数据分析确定现阶段“世界第一方阵”的国家(或地区)名单。然后,总结出这些“世界第一方阵”国家(或地区)在一流科技期刊规模和质量上的数据特征,并从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和整体科技期刊这两个方面分别确定2035年我国入围“世界第一方阵”的具体奋斗目标。最后,通过全球期刊发展数据比较,探明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的整体表现以及与“世界第一方阵”的差距,并结合中国科技期刊(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相关数据,下同)事业发展实际,提出实现“世界第一方阵”目标的推进思路和发展策略。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为2016—2020年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和2021年的World Journal Clout Index (WJCI) Repor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iodicals[以下简称“WJCI(2021科技版)”]。 当前最新版JCR(2020)于2021年6月底由科睿唯安(Clarivate)推出,给出全球9500余种SCIE收录期刊的发文、引证和学科分区数据。该数据获取于2021年8月20日。而WJCI(2021科技版)是中国科协课题《面向国际的科技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和《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2021版)研制》的研究成果,旨在探索面向全球的更为科学、全面、合理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为世界学术评价融入更多中国观点、中国智慧,推动世界范围内科技期刊的公平公正评价、同质等效使用。此外,本研究也统计了WJCI(2020科技版)的相关数据。整体数据收集于2022年2月26日。

关于研究数据来源的选取和使用问题,有两点需要说明。(1)当前有不少学者和业内同仁认为,在反“四唯”、不“唯SCI”等意见指导下,我们应自觉淡化和抵制SCI“标尺”。然而,不“唯SCI”并不是完全摒弃不用SCI,而是不把SCI当作唯一的、普适的评价标准。SCI评价工具还是具有其文献计量学上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新的更为科学、全面、公平、公认的评价工具尚未完全确立之前,我们仍可通过它的某些科学应用来了解世界科技期刊的发展情况,帮助、鞭策我们获得更快的进步。(2)在使用SCI评价工具的同时,为什么还选择WJCI评价工具?这是由二者的优势与不足决定的。一方面,SCIE期刊收录工作起步较早、影响力较大,但它对非英文科技期刊具有先天的局限性。以JCR(2020)为例,此版收录对象中除7.3%的英文与其他语种混合期刊外,非英文科技期刊只占2.67%,其中中文科技期刊只有早期收录的18种,这导致SCIE评价工具仅能在一定范围内揭示较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的主要分布,难以全面评价包含非英文科技期刊在内的我国高水平中文科技期刊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相对于SCIE评价工具,WJCI的评价对象则是通过公开、科学的标准对全球科技期刊进行系统评价后遴选出的较高水平科技期刊(14665种),剔除一些不适宜的SCIE收录期刊,并将非英文科技期刊的收录数量占比拓展到20.95%(3072种),其中中国主办的中文科技期刊共1259种。WJCI虽然起步较晚、影响力尚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世界较高水平非英文科技期刊的收录数量,并客观地呈现了这些较高水平非英文科技期刊(如德文、俄文、法文、日文等科技期刊)特别是较高水平中文科技期刊的实际水平。因此,本研究选择两种不同特征的评价工具数据,互为补充,从英文科技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两个方面、从高水平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两个视角来揭示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进军“世界第一方阵”的现实目标,以指导入围“世界第一方阵”的推进方案设计和实践。

2 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的内涵及基本标准

进入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是我国加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弄清 “世界第一方阵”的概念及内涵是将奋斗目标具体化、朝着目标稳步推进实施的重要前提。《意见》在提出“世界第一方阵”目标之时尚未对其概念及其他细节进行明确描述,后续相关研究也少有探讨。笔者基于多年的办刊实践和思考,认为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应是基于一流科技期刊数量和整体质量视角的“世界第一方阵”,即无论是在一流科技期刊数量上,还是在一流科技期刊整体质量上,都应处于全世界相对顶尖的那一部分国家(或地区)阵营。由于世界各国科技实力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就意味着“世界第一方阵”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与全球各国科技期刊的综合实力分布有关。因此,难以通过文字直接给出具体的判断标准,故下文将通过现实数据来阐述。

在研究和判断何为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国家(或地区)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何为一流科技期刊?笔者在前期研究中曾明确给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定义[7],简单的表述就是那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质量和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为了方便具体说明和参照,本研究暂以被JCR(2020)和WJCI(2021科技版)[8]收录作为较高质量和影响力科技期刊的参考标准。

首先从JCR(2020)收录期刊数量来看,2020年被SCIE收录的科技期刊的主要出版国家和地区分布数据显示(表1),美国(3763种)、英国(2236种)、荷兰(868种)和德国(697种)的SCIE科技期刊数量均远远多于中国(252种)。因此,从SCIE期刊数量看,笔者认为美国、英国、荷兰和德国应属于“世界第一方阵”国家,其中美国和英国为“世界第一方阵”中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代表,而荷兰和德国则是以非英语为官方语言的代表。因此,作为非英语母语国家,中国想要入围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行列,其SCIE收录科技期刊数量应与非英语官方语国家荷兰和德国相当,即应不少于700种。

从SCIE收录期刊质量层面看,一般情况认为JCR中Q1和Q2区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要比Q3和Q4区期刊高,由Q1和Q2区期刊的占比可知,美国、英国、荷兰均分别超过25%,且Q4区期刊占比远低于25%,说明这些国家的高水平科技期刊不仅规模大,而且整体质量和影响力普遍较高。因此,入围“世界第一方阵”也需要从一流期刊整体质量和影响力上满足Q1和Q2区的期刊占比均不低于各国入围SCIE期刊总数的25%的基本要求。

表1 全球主要国家的科技期刊入围JCR(2020)的情况统计

对入围WJCI(2021科技版)的科技期刊数量和影响力分区数据进行分析(表2),发现入围期刊数量排名在中国前面的只有美国(3811种)和英国(2819种),且Q1和Q2区的期刊均在各自国家入围期刊总量的25%以上,Q1和Q2区期刊总体占比均远超50%,说明这两个国家具有非常明显的数量和质量优势,属于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方阵”国家。相对于JCR(2020),WJCI(2021科技版)收录的非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占比超过20%,其中收录中国主办的中文科技期刊共1259种,虽然这一规模占到入围非英文科技期刊数量的1/3之多,但该数量只占到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1/4左右;而且从已入围的1584种中国科技期刊的WJCI分区数据看,进入Q1分区的期刊数量占比只有14.46%(远低于25%),且Q1和Q2分区入围期刊总体占比不到中国入围期刊总数的37%(远低于50%)。由此可见,与美国和英国这两个“世界第一方阵”国家相比,我国在入围WJCI期刊总体数量和整体质量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3.培育文明风尚,以群众文化凝聚职工。创建活动的生机与活力离不开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要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加强基层文化投入,通过建立职工书屋、活动中心、健身路径以及文化资源共享等形式,让文化服务向基层末梢延伸。要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组建文学、摄影、球类、棋牌等各类文体协会,定期举办“全民健身月”“群众文化广场”及职工文体活动比赛,引导职工在文化娱乐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表现、自我成长。同时,要抓好网络文化建设,利用好各类文化空间,倡导健康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和谐的新风尚,占领文化阵地,陶冶思想情操,凝聚创建正能量。

表2 主要国家入围WJCI(2021科技版) Q1、Q2区的期刊统计[8]

图1 1999—2020年全球SCIE收录期刊数量统计

总之,基于JCR (2020)和WJCI(2021科技版)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2035年我国进军“世界第一方阵”的期刊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英文科技期刊的具体建设目标。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在数量上需达到德国现有的SCIE入选规模700种左右(欧洲国家的科技期刊发展相对稳定,预估2035年变化不会太大),且Q1和Q2分区的期刊数量占比均不宜低于被SCIE收录中国科技期刊总数的25%。(2)中文科技期刊的具体建设目标。由于高水平科技期刊(含中文和英文期刊)入围WJCI(科技版)的数量需达到美国、英国的最低规模2800种左右(暂以英国入围WJCI的数量为基本标准),按照这个标准,高水平中文科技期刊数量需要达到2100种(另加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700种),占当前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总量的45%左右;在质量上同样要求入围WJCI(科技版)Q1和Q2区的中国科技期刊分别占到中国入围期刊总数的25%以上。此外,除了在整体数量和质量层面具有“世界第一方阵”的综合实力外,我们还必须拥有一批在全世界范围内让科学家充分认可的“星耀期刊”(就像当下享誉国际顶尖期刊阵营的超级明星——Cell、Nature、Science),让世界科学界无法忽视中国科技期刊的存在。

3 中国进军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的基础与差距

3.1 进军“世界第一方阵”的基础

3.1.1 科技期刊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世界科技期刊事业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如图1所示,全球SCIE期刊数量已经从1999年的5499种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9500种,增长幅度达到72%,成绩斐然。与此同时,中国科技期刊事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科技期刊数量达到4963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404种,英文科技期刊375种,中英文双语科技期刊184种,期刊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特别是SCIE收录期刊数量明显增加[9]。如图2所示,1999年,中国创办的科技期刊被SCIE收录的数量不到40种,但收录数量从2008年开始实现快速上升,2020年达到了252种,增长幅度达到620%,增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倍。

图2 1999—2020年中国的SCIE期刊数量统计

此外,由SCIE收录中国期刊的学科分区统计结果(图3)可知:2016—2020年,Q1区和Q2区期刊数量整体处于快速上升态势,Q1区期刊数量由2016年的37种跃升至2020年的95种,Q2区期刊数量由2016年的35种一跃达到2020年的78种,5年来增长比例分别为156%和122%,而且Q1区和Q2区期刊数量占中国SCIE期刊总量的比例也从40%(2016年)增长到68%(2020年);而处于Q4区的期刊数量从2016年的60种(33%)下降到2020年的30种,Q4区期刊占比也由2016年的33%下降到2020年的12%。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我国SCIE期刊近年来的表现非常喜人。

图3 2016—2020年SCIE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分区统计结果

更值一提的是,在与英语母语国家美国、英国等科技期刊强国的比较中发现,近5年来,被SCIE收录的美国和英国的科技期刊数量分别增加了192种和30种,但这两个国家拥有的Q1和Q2区期刊的整体占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如表3所示,美国的(Q1+Q2)区期刊数量占比下降了3.97%,英国下降了1.24%,而中国则上升了28.43%,表现出惊人的上升势头。

表3 2016年和2020年中国、美国、英国被SCIE收录的科技期刊的分区结果变化比较

从中国入围SCIE期刊的主要指标变化分析(电子版附表1)可知,95%以上的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引证指数(Journal Citation Index,JCI)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2018—2020年中国所有SCIE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JCI的平均值分别增长了56%、91%和20%,而且可被引文献量也增长了40%,整体处于良性发展态势。

3.1.2 高水平科技期刊:高速领跑

3.1.3 高水平科技论文:持续增加

科技论文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核心要素,拥有高水平的科技论文是办好高水平科技期刊的重要保障。如图4所示,从2011—2021年SCIE发文数量看,与“世界第一方阵”国家相比,中国学者发表SCIE论文的数量远高于德国、英国和荷兰,在与美国的数据逐年逼近的过程中于2021年超过美国,排在世界第一位。2011—2021年中国学者发表SCIE论文数量已从2011年的171996篇增长到2021年的628682篇,11年间增长了266%。如果按照2020年全球SCIE期刊平均发文213篇计算[由JCR(2020)计算得到],那么2020年中国学者发表的较高水平科技论文完全可以支撑办好2700余种SCIE收录的科技期刊,这充分说明我们拥有办好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期刊的科研成果供给能力,中国完全有能力进军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

图4 2011—2021年中国、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的科研人员发表SCIE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

3.2 与“世界第一方阵”的差距

3.2.1 规模差距:高水平科技期刊数量相当有限

从目前SCIE收录期刊的国家和地区分布来看,处于“世界第一方阵”国家(或地区)的SCIE期刊数量应不少于700种,而2020年SCIE收录的中国期刊总数仅为252种,相差450种左右。根据往年数据的统计分析,并考虑客观实力增长因素,如果按照近些年的平均新增速度20种/年计算,中国要实现700种SCIE期刊的目标则需要20年的时间,而这20年中“世界第一方阵”国家和地区的期刊规模也处在动态发展中,所以中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要想在2035年入围“世界第一方阵”,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力争从多种途径实现高水平期刊规模的快速可持续增长。

3.2.2 质量差距:顶尖科技期刊表现明显乏力

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国家除了在科技期刊总体规模和一流期刊整体质量上具有较大优势,其在世界顶尖科技期刊集群中也拥有突出的表现。虽然期刊影响因子指标存在诸多局限性,但统计学上仍认为较高的影响因子是顶尖科技期刊具有的共性特征之一。本研究特列出影响因子排名前100的SCIE期刊的文献计量学指标(电子版附表2)和全球SCIE收录期刊影响因子分段统计结果(表4)。2020年全球9500种SCIE期刊中,影响因子≥50的科技期刊有21种,中国暂缺;影响因子在25~<50的期刊有68种,中国仅有3种期刊入围,分别是ElectrochemicalEnergyReviews(第64位)、CellResearch(第77位)和InfoMat(第81位);此外,在20~<25、15~<20、10~<15、5~<10的影响因子范围内,中国分别有1种、5种、11种和48种期刊入围。虽然中国的SCIE期刊中处于Q1区的期刊占比达到38%,超过了25%的平均值,但是全部学科的Q1区期刊只有95种,且各学科Top 5%和Top 10%的科技期刊也分别仅有25种和43种。

表4 全球和中国被SCIE收录的期刊2020年的影响因子分段统计

此外,世界一流期刊必须具有“大”而“强”的综合表现。从国际顶尖期刊的发文规模和总被引频次(表5)来看,国际八大顶刊不仅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而且年可被引文献量均高于学科平均值。如Cell、Nature、Science的影响因子分别达到41.58、47.73和49.96,总被引频次分别达到320410、915939和814978次;再如国际四大医学顶刊(NEJM、TheLancet、JAMA和BMJ)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排名均在全球50强。然而,中国八大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虽然影响因子的排名均在全球前200位(影响因子>16),但没有1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排在前700位,表现最好的期刊也只排到第758位(其他7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排在全球第1000位之外),究其原因,除了办刊历史不长和国际影响力不大,它们的可被引文献量普遍较小,如ElectrochemicalEnergyReviews和FungalDiversity的年可被引文献数量仅有30篇和22篇,与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的国际顶尖期刊的整体表现还有较大差距。

表5 国际八大顶刊和国内八大高影响因子期刊2020年的JCR数据一览

总之,这些数据可以清晰地反映我国高水平科技期刊取得的诸多进步,但我国与“世界第一方阵”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依旧明显,需要在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4 进军“世界第一方阵”的推进思路和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培育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和资助政策。如2013—2018年中国科协牵头组织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2019年9月20日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启动了第一个“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五年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2023年)。目前,虽然我们在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多明显不足,面对2035年入围“世界第一方阵”目标,任务依旧非常艰巨,为如期实现2035年的既定发展目标——追赶美、英、荷、德,进入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国家(或地区)队列,我们需要及时分析形势,明确差距,科学设计推进思路,为国家和地方后续相关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4.1 继续加大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创办和培育力度

考虑到英文科技期刊在语言方面的优势,700种SCIE收录的较高水平科技期刊的任务将主要落在英文科技期刊上。因此,国家在英文科技期刊的创办和培育上仍需继续出台和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加大推进力度。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做出了积极且有成效的引导,但按照目前62%的英文科技期刊入围SCIE期刊的比例来估算(中国当前有375种英文科技期刊[9],其中有234种英文科技期刊被SCIE收录,详见电子版附表1),到2035年实现迈入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的目标,我们需要拥有1100余种英文科技期刊(与宁笔的预测结果[10]相当),也就是说,未来14年,在现有375种英文期刊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继续新创办700余种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英文科技期刊。如果仅按照传统的期刊创办方式实现这一目标规模,每年平均需要创办50种高水平的英文新刊,再加上高水平期刊的创办培育和提升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整体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建议国家充分抓住当前新科技革命的机遇,特别是新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的时机,不断加大对新刊创办的支持和引导力度,鼓励中国学者抢占新领域制高点、话语权。可以根据建设目标和项目申报情况灵活调整高水平新刊的资助策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入口,适当放宽资助数量限制,达标一个资助一个,先达标先资助[11]。对于其他资助子项目,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原有基础上有计划地增加其他子项目的资助规模,并适当调整单项经费资助标准,总体上坚持资助规模适度扩大、单项经费按标准资助、总体资助经费基本不变的原则,逐步构建国家和地方联动的立体化资助体系格局。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后期实施方案中,建议将领军期刊由22种增加到50种,每种期刊的资助额度不超过100万元/年;将重点期刊从29种增加到50种,每种期刊的资助额度不超过60万元/年;将英文梯队期刊数量增加至200种,每种期刊的资助额度不超过40万元/年等。

4.2 持续加大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建设强度

作为汉语语系国家,中国要想全面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想,就要充分发挥和体现中国科学研究者和中国科技期刊事业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积极推动作用,未来我们必须建设在规模和资源上具有优势、在中国文化传承上具有特色的中文科技期刊集群——这是中国特色科技期刊事业必须完成的神圣使命,也是进军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的决胜关键。据中国知网WJCI (2020科技版)的统计数据,在入围的14287种科技期刊中,中国主办的科技期刊有1426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有1164种,占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总量(4429种)的26%。中文科技期刊在服务好国内科技发展的同时,在中英注释、英文标题摘要、英文长摘要、英文图表摘要、双语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其整体国际影响力还十分有限。从影响力分区数据来看(表6),中文科技期刊在Q1和Q2区的占比分别为6.79%和19.67%,两者之和也仅有26.56%,与“世界第一方阵”的基本标准50%差距甚远;此外,位于Q3和Q4区的中文科技期刊占比分别达到33.16%和40.36%,均远超25%。因此,当前在扩大英文科技期刊规模、提升办刊能力的同时,更应努力从整体上提升中文科技期刊集群的质量和影响力,加大“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对中文期刊的培育力度,建议将“梯队期刊”资助规模从目前的100种提升到600种,每种期刊的资助额度调整为30万元/年;同时也适当放宽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的遴选标准,允许和鼓励中文科技期刊参与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的公平竞争,让中文科技期刊与英文科技期刊等质同效均衡发展。按照每年新增60种WJCI收录期刊的速度,到2035年能如期实现2100余种高水平中文科技期刊入围WJCI(科技版)的目标,同时争取25%以上的科技期刊入围Q1区,50%以上的期刊入围Q1和Q2区,基本实现我国中文和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整体提升,形成我国自主的国际优质学术出版平台,成为中国入围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支撑力量。

表6 中国1426种科技期刊在WJCI(2020科技版)的分区统计

4.3 加快推进国内外论文等质同效评价的实践引导

中国科技期刊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国科研人员的充分认可与支持,而国家层面的科技期刊评估和科技论文评价是科研人员认可和行动支持的重要指挥棒。当前国内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成效初显,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依旧难以缓解中国优秀论文的大量外流现象,甚至个别地方愈演愈烈。据统计,2020年有95.31%[9]的SCI论文发表在国外科技期刊上,这一数据背后的主导“元凶”可能是“唯SCI”的科研评价指挥棒,其严重制约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速度。为大力发展国内科技期刊,也为实现真正的以“质”评文,必须执行国内期刊论文与国际期刊论文、中文论文与英文论文同质等效的评价政策。可喜的是,近年来《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等国家层面的导向性政策相继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SCI指挥棒”效应的进一步发酵。未来更需要在微观层面继续完善各类实践方案和制度(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推广科技期刊学科分级目录建设、优化单篇论文评价方案、推广代表作制度、建立全流程的科技论文在线开放出版平台等),让等质同效的评价理念真正落地生根,让国内期刊回归出版初心,真正融入与国际期刊平等竞争的繁荣时代。

4.4 积极建立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办好一流科技期刊的责任制度和贡献激励机制

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的期刊,也是科技创新事业的期刊。科技期刊的出版在业务过程控制上需要科技编辑的辛勤投入,在内容组织和资源整合利用上则需要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平台的协同支持。然而,当前国内科技期刊出版活动普遍没有让科学家充分地参与进来,各类学科建设、平台建设也都没有将办刊工作作为服务自身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来定位、建设和利用。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必须从“国家任务、民族使命”的政治站位和思想高度统领期刊建设工作,从顶层设计上部署科学共同体的主体责任制度,充分激发科学家和科研平台在科技期刊建设中的主动作为。一是建立“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科学家、科研机构和学科体系的办刊责任制度,将“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作为科学家服务科学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作为科研机构和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建设指标来要求或考核;二是建立“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贡献评估、认定和激励机制,如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正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办法,通过工作量认定、贡献评估、责任考核方式来激励并引领更多科学家、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在一流科技期刊办刊工作中的主动投入和创新作为。

4.5 创新发展编辑人才队伍培养与激励管理思路

编辑队伍是期刊出版传播与服务工作的组织主体,是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核心资源,加强主编团队和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保障中国2035年如期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关键要素。面对国内期刊编辑素养良莠不齐、编辑工作价值感不强、职业地位被边缘化、职业规划尚不清晰的发展实际,国内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等)应切实加强对编辑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性引导和可持续发展设计。(1)从制度规范层面,提升编辑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水平。从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思想认识和价值认同等视角加强编辑队伍准入标准的完善修订工作,从编辑业务培训、编辑职称晋升、编辑职业规划等方面完善编辑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制度。(2)从能力建设层面,鼓励编辑人才走“编辑学者化”和“编辑专家化”道路,自觉深入科研与重大工程一线,与科研人员交朋友,积极发挥科学家参与办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有利于期刊发展的新兴技术、模式培训的研学力度,持续提升编辑队伍在应对媒体融合、开放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和环境变革的创新出版服务能力。(3)从工作激励层面,加强期刊出版传播服务各环节的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将内容组织服务和期刊出版、发行、传播服务相分离的新型出版管理与经营模式,坚持探索“出版质量第一、传播效果至上、服务水平一流”的分类激励方针,制定基于流程的期刊出版工作激励方案,实现期刊出版传播服务质量和效果的整体提升。

4.6 稳步推进期刊出版市场机制与管理体制改革

在我国,科技期刊办刊工作既是一种公益性科技与文化出版事业,同时也是一种市场经营性出版活动,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经营性活动整体上尚有不少需要改革和创新的地方,这主要与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整体特征和传统的出版市场管理制度密切相关。一方面,根据学科细分变化和期刊发展实际,科学调整科技期刊的刊号资源管理控制政策[11],坚持按需申报—批复—准入和按“质”“量”评估—优化—末端淘汰的刊号资源管理制度,科学优化学科期刊资源配置,引导综合类期刊逐步向专业期刊发展,逐步形成基于期刊规模和质量的有序调节机制;另一方面,在进一步加强科技期刊出版规模和质量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出版市场管理模式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市场资本引入机制探索,加速推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出版集团建设,逐步提升国内办刊机构特别是期刊集群平台和学术出版集团的市场运营能力,通过“出版机构+资本” “集群平台+资本”等融合方式实现“内容+平台+技术+服务”的整体升级,提升科技出版市场的服务能力和活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期刊市场资本运作模式和立体多元的期刊服务产品体系探索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事业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之路。

5 结语

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第二个卓越行动五年计划(2024—2028年)启动前,本研究试图从一流期刊数量和质量视角,用数据诠释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的具体内涵,揭示2035年中国迈入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的基础和差距,并努力勾勒出下一阶段目标的具体“模样”,虽然目标“画面”略显粗浅,但是已从高水平科技期刊数量与质量视角描绘出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入围“世界第一方阵”的关键指标,并立足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实际,从宏观和中观视角提出了6条推进思路,希望能为国家和地方层面期刊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加大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力度,力争2035年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国家(或地区)行列是我国向科技创新型国家迈进的必然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指出:“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只要我们的科学家和期刊人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大胆创新、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如期实现中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入围“世界第一方阵”的伟大目标。

致谢感谢钱七虎院士、刘兴平主任的指导!感谢白冰、占莉娟、肖唐华、王晓醉、霍振响等同志的帮助!

猜你喜欢
方阵科技期刊数量
方阵训练的滋味真不好受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芳芳猜童话书的数量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最强大脑:棋子方阵
统一数量再比较
实力方阵 璀璨的星群
头发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