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邹晓琦 张诗嘉 隋 鑫
老城区更新改造是近年来城市更新领域研究的重点。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包含丰富的文物建筑及历史文化建筑等,故对其内部要素和街区整体的更新改造需在保护基础上进行。
沈阳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延续历史文脉。2019年,沈阳市政府提出《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以保护濒危文物及历史建筑,突出遗产资源活化利用为目标,从文物修缮与发掘、历史建筑主体抢救性修缮、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提升、历史片区更新利用4个方面开展行动。2020年,沈阳市政府提出《沈阳市盛京皇城综合保护利用工作方案》,对包括满铁奉天公所在内的14个文物建筑及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修缮。
满铁奉天公所位于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内,处于近代东北权力中心——原东三省总督府、张作霖府邸的核心地段,是20世纪初期于盛京宫殿周边建设的建筑群。本文以满铁奉天公所为例,探究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模式。
盛京皇城是我国仅有的2处拥有世界级皇家宫殿建筑群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位于沈阳市主城区核心地带,由顺城路围合而成,街区呈方形,面积约166hm2。
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历时2300余年,形成如今的“井”字形空间格局,保持着清盛京的“旁二门”“面朝后市”历史格局,遍布明清两代及民国等时期遗留的历史建筑,是沈阳城市发展历史的缩影。
作为东北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相对集中的区域,盛京皇城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历史建筑42处、文物古迹遗址57处、历史街巷67条,集中展示了沈阳的历史文化风貌(见图1)。
1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满铁奉天公所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131号,公所院内由多种类型文物建筑构成(见表1,图2),作为近现代重要遗迹及代表性建筑,2014年被列为辽宁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满铁奉天公所现状平面
表1 满铁奉天公所文物构成
日俄战争后根据《朴茨茅斯和约》,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取中东铁路南段。1906年,在东京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次年开业后其总部由东京移至大连,并在沈阳(时称奉天)设置派出机构。满铁奉天公所是满铁驻沈阳的地方执行机构,负责与东北地方政府联络。
随着沈阳城市发展,公所的使用者及用途几经变化,经历增建、翻修及电气改修等,存在问题集中于周边环境和建筑本体2个方面。
2.2.1 周边环境
现场调研发现文物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存在以下问题。
1)周边地面覆土升高。近年来,盛京皇城内的市政设施更新,导致公所院内地坪低于院外,雨水倒灌无法排出。院内地坪虽进行过加高,但仍存在排水不畅问题,导致建筑原有散水被覆盖或损毁,雨水积蓄导致建筑墙体下部受潮。
2)公所建筑周边的加建、扩建、搭建现象严重。20世纪80年代于主楼南北两厢房基础上各加建1层,上承三角木屋架四坡顶,改变原有建筑风貌,破坏原建筑南北露台女儿墙披檐、主楼前檐两翼檐口及瓦面,改变屋面排水组织路线(见图3)。
3加建扰动主楼建筑本体檐部3a平面3b剖面3c实景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公所东侧陆续扩建多座单层及2层建筑作为附属用房(见图4),现多有破损,同时在主楼2层东侧加建钢结构通道及室外钢梯,影响既有风貌并造成消防隐患;由于屋面受潮、瓦面脱落,故在公所周围搭建防护网,对其风貌影响较大。
3)公所北侧绿地内有近年栽植的树木,部分树木距离建筑过近,树枝刮动屋顶瓦面,致其损伤。
4)沈阳市私家车保有量逐年增长,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内公共停车区域较少,停车问题影响文物建筑的后续使用。
2.2.2 建筑本体
1)耐久性破坏 主要包括材料老化、冻融循环、风化浸渍腐蚀、渗漏受潮糟朽,造成砌体墙由表及内、由下向上、由潮湿向干燥部位逐渐破坏。屋面漏雨易造成木屋架、墙体受损。同时,多种病害叠加导致砌体整体强度降低、传力受阻,房屋的刚度和稳定性降低,砌体墙被腐蚀程度加剧。
2)人为不当改造 多次改变使用功能,装修、改造建筑内外空间,维修保养不及时等,易造成文物建筑本体受损。
文物建筑是近代日本对我国东北实行殖民侵略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九·一八”事变前夕,满铁奉天公所曾作为原日军29联队的临时指挥所。
满铁奉天公所作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沈阳市重要的图书馆,是城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见证。
3.2.1 公所主楼
公所主楼是20世纪初期建设于老城区的折衷主义建筑代表。以我国传统的宫殿式琉璃大屋顶为标志,采用现代材料模仿中国传统建筑的檐下构造,将现代建筑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有机结合。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屋顶采用三角木屋架,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进行模仿与抽象,与盛京皇宫建筑群形成良好呼应(见图5)。
5公所主楼
3.2.2 附属住宅楼
大连沙河口区现存4栋建筑,与公所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构造做法及构件尺寸等基本相同,代表20世纪20年代“满铁建筑课”在住宅标准化方面的设计与建设水平。
附属住宅楼在日本传统民居基础上结合东北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在设计上进行适应性调整,是“和洋结合式”住宅建设实例(见图6)。对外公共部分采用洋室作为餐厅、厨房等,内置高足家具;对内私密部分采用和室作为起居室、卧室等,延续“席地坐卧”的传统。
6附属住宅楼室内空间6a和室6b洋室
1)公所主楼 公所主楼采用中国传统院落式轴线对称的总平面布局,集传统宫殿建筑造型要素为主要艺术特征。以歇山式屋顶和庑殿式屋顶为基础进行屋顶组合,形成形态丰富的歇山组合屋顶、庑殿及攒尖组合屋顶。采用满堂黄琉璃瓦面与绿色琉璃脊饰,与盛京宫殿“黄琉璃、绿剪边”的屋面色彩协调。在檐下以钢筋混凝土构件模仿传统木结构的檩枋、斗、梁头及“吉象(祥)”造型,梁枋位置以琉璃构件仿制传统“旋子”彩画、雀替等。室内空间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室内装修做法,模仿梁枋、天花藻井等造型。整体景观风貌协调,与盛京宫殿建筑群呼应(见图7)。
7公所主楼立面效果
2)附属住宅楼 立面简洁素雅,清水砖墙与抹灰饰面相间,构成形式统一且富于变化的立面效果。
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基于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应真实、完整地保护文物建筑的价值及体现价值的状态,保护其历史风貌和文化环境。
在沈阳市城市更新中,加建、扩建、搭建对满铁奉天公所原有建筑风貌产生影响,为恢复其旧有历史风貌,需对其进行拆除改造。根据相关规定,建设控制范围内禁止新建建筑,故改造仅针对对历史风貌影响较小且可利用的空间。为避免拆除改造对原有文物建筑本体扰动过大,保留主楼南北厢房2层的接建部分,并对其屋面进行改造设计,恢复原有建筑屋面的排水组织路线,避免接建部分破坏主楼前檐两翼的檐口及瓦面(见图8)。
8屋面改造效果
在延续公所建筑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室内外环境品质提升对其活化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具体策略如下。
1)结合公所周边市政排水,解决院内排水不畅问题,撤除散水周边升高的覆土,恢复、补做散水,于散水外侧增设一周排水暗沟并使其与道路排水系统相连,以保证雨水顺利排出,避免院内积水。
2)将公所北侧规划范围内荒废的城市绿地改造为生态停车场,提升现有景观品质,同时缓解盛京皇城的停车问题,为办公人员、游客提供停车场所(见图9)。
9生态停车场效果
满铁奉天公所建成时作为办公类型的公共建筑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沈阳市图书馆使用,故将其改造为展示沈阳近代历史博物馆,作为对盛京皇城中“故宫—张氏帅府—银行博物馆”展览体系的补充和延续,可展现沈阳近代城市发展历史。为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本体,基于现状空间分析,合理安排与空间相匹配的使用功能,降低使用强度,减少对建筑的干扰,合理布置参观流线与消防疏散通道,同时引入数字化展示功能以立体、直观地展示沈阳城市近代发展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