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陈诚,叶雁冰
(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内涵的提升变得十分迫切。然而,如今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一味追求“现代化”,导致设计普遍趋同,地域文化特色缺乏,且互动性较少。因此,我们可借助国家改善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契机,在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构建与城市区域现状产生积极互动的景观系统。
对于地域文化,我们可以做双重的解读。地域是指空间的分布随着时间的演进不断发生变化;地域文化是在漫长的时间中经过不断发展和继承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空间,时至今日仍保留着较大的影响力。这种文化所包含的不仅有物质成果,还体现着精神成就。其中,物质方面是指自然环境,精神方面则是该地域所独有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将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相结合,便可形成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体景观。
互动是指物体之间在一定情况下,使对象之间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分为主体与客体,比如在景观空间中,如果人是主体,景观空间中的其他物体就成了客体。人在与这些物体发生互动时,这些东西便被赋予活力,从而使景观空间有了活力。
城市滨水景观一般是指城市与江、海、湖、河等水域相交接的地方,该地方既是水的边沿,也是陆地的边沿。所以,滨水景观设计不仅涉及水域,同时还涉及陆域。滨水景观的打造是以水域空间为主,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建筑、道路等因素,将自然景物与人工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景观空间类型。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和丰富居民生活,开启了构建与现状城市区域产生积极互动的景观系统的营建,使部分滨水景观得到了较好的完善。然而,还有不少滨水景观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滨水景观项目设计中,决策者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忽视该地域特有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导致整体性较弱,缺少当地文化特色,设计千篇一律,缺少可辨识度,以至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展示城市风貌、推动城市发展的契机。城市的滨水空间并非单一的空间形态,它孕育着当地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空间景观应当以尊重自然为基础,并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以及地方特色进行设计,然而部分滨水景观设计者盲目学习国内外优秀案例,生搬硬套,使河岸景观缺乏特色。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提升,单一的审美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多元需求。人们渴望与自然环境有更多的互动,由此,景观设计的参与性融入变得尤为重要。然而,这正是目前滨水景观设计中所缺少的,从而无法唤起人们的参与欲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缺少了联系及互动。
很多滨水景观设计由于过于注重形式美,从而忽略了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导致区域景观成为独立的个体,区域间的功能相对较弱,区域与区域之间缺乏联系性,形式和功能都较为单一,因而缺乏较好的游览氛围,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游览或驻足。
如今,很多滨水景观设计往往只注重景观形式和基础设施、种植设计等因素,缺少人文关怀,忽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有些地方的滨水景观设计因为盲目照搬所谓的优秀案例,忽视地域文化和风俗人情,虽然景观焕然一新,但由于没有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使当地居民失去了归属感以及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该设计项目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中北部的者相镇,距贞丰县城18km,东与珉谷街道办事处、南与小屯镇、西与北盘江镇毗邻,北与镇宁县良田乡隔江相望。本次河道治理建设工程位于者相镇境内,建设范围为明望河、民望桥至污水处理厂段。本次工程建设共治理河道长1 840m,堤线设计长度为3 880m。明望河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北盘江一级支流明望支流。明望河发源于海拔1275m左右的北盘江镇董畔附近,由西北向东南流经者坎、平桥、打村,在坡哈向东500m左右处流入地下暗河,在董箐村出洞处1 000m左右汇入北盘江。
由于城镇建设迅速发展,沿河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河道部分河坎垮塌、泥沙堵塞,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河段河床抬高,洪水宣泄不畅,行洪能力逐年降低。河道两侧生态空间破坏严重,缺少生态植被系统。河道两侧建筑密集,城市道路穿插其间,两侧空间较窄,缺乏可供居民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
1)以自然为师,采用自然生态的设计手法 结合河道现状,对受损河道进行整治,沿岸兴建生态护堤,对其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系统研究区域和场地的自然条件,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要素,引入适宜生长的植物系统,营造自然生态的河道景观。
2)以地方精神为灵魂,彰显地方文脉 挖掘场地生态、区位、景观和文化的独特元素,充分突出河道自然生态特征和地域景观特色,发展主题并加以利用,如布依族特有的石文化、竹文化、剪纸文化和者相镇的历史文化(三国历史文化)等,用景观的手法彰显当地的文化艺术。
3)以人为本,注重游览者与景观的互动体验 通过分析人的心理需求,结合场地环境、历史文脉、地域文化等,在景观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并融入主题文化,突出互动装置的趣味性和创新性。提取历史文化(三国)中的木牛流马、诸葛鼓等元素;提取民俗文化(布依族)中的水车、簸箕画、布依音乐等元素。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感官方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且有内在深度的互动景观装置。借用景观展现文化脉络,让游人参与其中,感受场地的魅力(见图1)。
在滨河慢跑道上,每隔50m放置一面铜鼓。该鼓结合三国文化中诸葛鼓的形态,鼓的旁边配置一个可以敲击鼓面的小锤子,跑步者可以通过敲击的次数记录跑步的里程;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个击鼓互动的方式鼓励跑步的孩子继续前行。
练兵场景观节点选用三国历史文化中的练兵场场景,布置战鼓、冷兵器、战旗等景观小品。以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为元素,打造一个需要至少两人同时参与的互动装置。木牛的身体可以供一人坐骑,另一人握住后方的两根手柄便可“运输”牛背上的人了。这个景观装置很好地增进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布依音乐广场选用竹的材质结合乐器的造型,设计了4款音乐互动景观装置,分别是竹音盒、竹风铃、竹鼓、竹排管。竹音盒是一个大型的手摇式八音盒,在装置的一侧有一个可以手摇的手柄,摇动手柄便会分别演奏出布依族著名歌曲《好花红》《桂花开放幸福来》,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布依族的音乐文化。竹风铃是一个在大型的竹架上装有多个长短不一的固定竹节,竹节中空,中间装上钟舌,人们可以通过晃动钟舌下方的绳子,使钟舌撞击竹节发出声音。起风时,它会随风响起大自然赋予的音乐。这个装置可让人、物、自然的关系更融洽。竹鼓是布依族历史文化中流传下来的一种乐器,在这里设计了3个符合不同高度人群的竹鼓,游客可以根据个人的节奏去击打鼓面,或者多人共同演奏,在演奏中去感受布依族远古乐器的魅力。竹排管采用排钟的形式,由若干支长短不一的竹节组成自然音阶。将它们平排在一个架子上,演奏者手持一个或两个竹槌击奏,便可以发出清脆的声音。这种将音乐与互动融于一体的游乐设施,让游客在玩乐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了解了民俗文化,也让身心得到了愉悦。
康体滨河段设计以布依族簸箕画为载体的文化墙,簸箕的正面可运用簸箕画呈现布依族历史民俗等方面的内容,背面则可设置为供游客体验涂鸦的黑板墙。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同时也成为家长和孩子的互动空间,充分满足游客涂涂画画的需求。
亲水平台的景观设计选用布依族先辈沿用至今的提水灌溉的水车,结合水转筒车造型,以脚踏翻车的形式,让游客可以站着或坐着体验脚踏水车的乐趣,同时让更多的人通过与景观装置的互动感受当地民俗文化,从而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民俗文化。
1)历史文化 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反映着当地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彰显当地特有的风俗文化魅力,体现着当地人民的思想情感。历史文化是该地域的见证者,记录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融入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让更多的人从中了解历史、重视历史、传承和保护历史,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2)民俗文化 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反映了该地区特有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同时体现当地的人文习俗、风土人情,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该地区长期的礼仪、风俗凝练而形成的。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建设中,应该不断挖掘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俗文化,将其融入滨水景观设计中,使其更直观地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更好地传承当地的民俗文化,促进当地经济与民俗文化的共同发展。
3)自然文化 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城市出现伊始,人类活动就开始影响水岸,自然水岸不断消失,人工水岸不断拓展。随着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品质的需求日益提升,城市景观内涵的提升也变得十分迫切。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在设计中应更加重视与自然的关系。在城市滨水景观营建过程中,应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利用自然优势,使自然文化得到最大化体现,最自然地呈现城市的原始面貌,以自然生态为核心,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景观。
1)直接表达 把地域历史文化作为滨水景观设计的重点,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始形态,将其直接展现给游客,这是最直观、最具冲击力的手法。用当地的地域文化历史去熏陶游客,使其对该地域历史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游客清晰地了解该滨水景观所表现的地域文化内涵。
2)抽象与概括 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和整理其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文化,从而概括为一个简洁的符号。这个符号不仅能用于景观设计,还可以用作这个地域文化的代表符号,用在更多的产品中,从而多形式地推广当地的地域文化。
3)隐喻与象征 隐喻就是抓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文化的内在精神,将其进行抽象概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保持原有的特征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创造实际看不到但能引发人们想象的东西。象征是在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文化中提取设计元素,将其运用于景观小品的植物造景、构筑物等,表现特有的精神或寓意。
4)保留与再现 保留该地域文化中的设计要素,通过开发、利用、治理等手段保护和恢复滨水景观生态。它是通过全面掌握地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文化等要素,结合现代景观的功能、形式、审美等要求,顺应自然滨水景观的环境,设计创造出既具有地域文化又具有情感温度的互动性滨水景观。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时,在保留与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应不断提升景观的创新性。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多样性的互动空间,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为更多人提供多样性的景观体验。独特的滨水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弘扬和传承地域文化,还可以通过其中的文化内涵,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