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枢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098)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如果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我们主要解决的是量的问题,那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必须解决好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宣布: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021年11月24日,刘鹤副总理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文中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可见,高质量发展成为新发展阶段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用通俗的语言对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界定: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将体育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高度重视,1952年开始建立国家队和各省市体工队,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体系,主要包括由三级训练网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优秀运动队管理模式、以“三从一大”为核心的训练模式、“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竞赛模式和“缩短战线、确保重点”的发展模式等。几代运动员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国际赛场顽强拼搏取得了辉煌成绩。然而,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使学生远离体育,成绩至上的金牌体育使体育远离学生。2008年10月,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的刘鹏在体育总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中坦承:运动员承担的大量训练和比赛任务,严重挤占了文化学习的时间,学训矛盾突出;省级以上专业运动队长于运动训练,短于文化教育,甚至文化课形同虚设,有文凭无文化、有文凭无水平的现象普遍存在;非尖子运动员因缺乏文化和技能退役后就业难,直接影响更多有体育天赋的孩子进入体校和专业队,出口不畅,进口必然受阻;很多体校培养目标单一,学生如果不能成为尖子运动员则难以就业。2012年8月,全国政协委员姚明接受新华网访谈时尖锐地指出:我国有13亿人口却很难培养出世界一流球员,是因为我们的体育从教育中剥离出来,脱离了宽广教育体系空间的青少年体育培养体制变得呆板而狭隘,尽管有些天赋运动员短时间内成绩突出,但长远来看对其成长影响较大。球场上大家看到的是一个运动员和另一个运动员的竞争,而其背后体现的则是二者培养体制和机制的不同。
我国运动员培养体系出现的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高度一致: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这是客观要求。粗放型经济发展曾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兵团”作战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但现在再按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对此,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和国家队管理体制。”
2021年3月12日,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距离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只有13年,今天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13年后将是体育强国的栋梁,他们的成长该是怎样呢?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8月15日看望参加南京青奥会的中国运动员时给出了答案:“希望通过你们在这届青奥会上的精彩表现,带动全国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体育锻炼,既把学习搞好,又把身体搞棒,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2020年4月27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要求新发展阶段培养出能够胜任13年后代表体育强国形象,既争金夺银又健康成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运动员。为达此目标,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求:坚持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措施:推进国家队、省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鼓励体校与中小学校加强合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教育资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不断提高其文化教育水平;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这些措施聚焦在培养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运动员。实现运动员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教练员的高水平,对此,新时代我国体育教练员面临如下新挑战。
2020年10月19日,人社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深化体育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教练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奉献精神。从事体育项目训练和指导工作,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授技育人能力,切实履行教练员岗位职责和义务。
如同“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天职,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授技育人”是每位教练员的天职,同样是教练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如果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不配教师称号的话,只授技不育人的教练也不配教练的称号。由此,教练员角色须从“教篮球”“教体操”、仅考虑运动项目制胜规律及获取比赛胜利,转变成既“教人打篮球”“教人练体操”,还关注运动员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把“育人”放在首位。这不仅是新阶段我国运动员培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追赶世界先进教练员培训体系的要求。
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国际体育教练员框架提出:教练员致力于把运动员作为人,把运动队作为具有凝聚力的单位和拥有共同爱好的团体进行发展;教练员最关心的应是运动员的幸福问题,与运动员积极互动,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的输赢。
欧洲体育教练员框架认为:教练员应像关心如何使运动员成绩最优化一样关心运动员的身心发展。
英国教练局要求:能够与运动员进行有效沟通;训练安排、组织及项目训练计划要满足运动员的需求,并引导其全面发展;为运动员的健康幸福创造安全的训练环境是最为核心的目标和任务。
美国体育教育计划提出:教练员不仅需要精通本运动项目的技战术,而且要懂得如何把这些技能传授给运动员;教练员不仅要教给运动员运动技能,而且要教给运动员顺利走向社会的技能;教练员不仅要引导运动员学习技术、战术和生活技能,还要指导运动员把这些技能和谐地呈现出来。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表示:“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2016年8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里约奥运凯旋健儿时进一步明确:“拿到金牌、奖牌的值得尊敬和表扬,同时,只要勇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没有拿到奖牌,同样值得尊敬和表扬。”努力争取胜利是每位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目标,教练员的工作成效需要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表现得到社会的认可。“金牌至上”可能扭曲体育精神,忽略带来运动快乐的不是目标本身而是达到目标的过程,因此,在追求胜利过程中应帮助运动员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发展。
2014年5月13日,郎平这样回答“成功对你意味着什么”:“成功对我追求的事业是最好的回报。什么是成功?我把所有潜力发挥出来,尽了最大努力,克服了最大困难,我觉得就是成功。至于最后的结果是自然的。成功不能拿一个东西或者一个目标来衡量。”东京奥运会上,被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誉为“一个伟大的运动员和一个优秀的母亲”的跆拳道运动员吴静钰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是:“无关乎别人,只在于挑战自己。”奥运会“六朝元老”王义夫说:“比赛中我只有一个信念,下一枪要争取超过前一枪,而每一次都要超越自我。”
可见,教练员只有将夺标的外在目标与超越自己的成长目标相结合,看淡胜负,对超越自我的运动员给予表彰和肯定,才能培养出敢于追求卓越、勇于冒险尝试、与赞扬和批评共同成长的运动员,才能让运动员体验到体育的快乐,激发运动员的潜能。
2016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二次会议上指出:“干部要提高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的统一,而不仅仅是专业对口那么简单。”上文提到的授技育人、敬业奉献、积极互动、有效沟通、运动技能、生活技能,以及教练工作中经常需要的合作交往、团结协作、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创设环境、把握平衡、传递信心、激发潜能、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获取新知、提高自我等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其不只是知识与技能,而是教练员在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以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能够适应教练员终身发展和满足执教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例如:合作交往需要在特定任务情境下利用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和技术技能,意识到群体中其他人的观点,以及对交往对象的态度和相互理解等。
综上,依据新阶段运动员培养的高要求,教练员不仅要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更应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统一起来,提升教练员的三大基本专业素养:事业心、责任心、激情。
面对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面对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对运动员培养的新要求,新阶段的运动员培养必须解决体教分离、粗放发展的老问题。这要求教练员必须从关注成绩转变到关心人,从关注外在目标转变到关心内在目标,从关注知识能力转变到关心专业素养,要求教练员管理部门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2月24日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座谈会上的指示,“人才队伍要坚持运动员、教练员一起抓”,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运动员高质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