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John Thomson丨崔霁云
约翰·汤姆森,1837年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比摄影技术的发明早了两年。年轻时,汤姆森完成学业后,曾在一家光学和科学仪器制造商那里当学徒,学到了很多关于相机、镜头和摄影中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和知识。在学徒期间,他还在爱丁堡艺术学院上了两年的夜校。不仅如此,勤奋的汤姆森在1857年,又在自然哲学方面,获得了专业水准的认证,一年后获得初级化学和数学认证。1861年,苏格兰皇家艺术协会接纳汤姆森为会员。
正在顺风顺水的汤姆森,却于1862年跟随他的哥哥搬到当时是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哥哥在那里做钟表匠。最初,他和哥哥经营一家名为“汤姆森兄弟”的公司。他们制造光学和航海仪器,并同时作为一家照相馆来运营。后来,汤姆森创办了自己的摄影事业。一开始,他在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岛旅行,拍摄那里的土著人民及其活动。
1864年,他去了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记录那里被飓风破坏的情况。后来他在新加坡的工作室被收购,汤姆森搬到了暹罗(今泰国)。1865年,他抵达曼谷,拍摄了暹罗国王以及政府和皇室高级官员的照片。1866年,他与翻译H.G.肯尼迪一起前往柬埔寨丛林和吴哥古城。这次旅行成为他第一次重要的摄影之旅。他当时拍摄的照片现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汤姆森随后前往金边,为柬埔寨国王和王室成员拍照,然后前往西贡。随后,他又在曼谷停留了一段时间,并于同年返回英国。也正是这一年,汤姆森成为伦敦皇家民族学学会(现为皇家人类学研究所)的成员,并当选为皇家地理学会的研究员。
清末时期,中国南方的平民百姓,为了方便劳作,她们都是天足
餐桌上的满族女士,1869年
1867年初,汤姆森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柬埔寨古物》。七月,他回到新加坡,然后搬到Saigon 三个月,最终在1868年定居香港,在香港皇后大道开设了一间摄影室,拍摄人像和出售香港风景照片。随后,他深入中国内地和台湾,行程五千多英里与中国社会进行了广泛的接触。
当时他使用的是湿火棉胶法,之所以称为湿火棉胶法,是因为在玻璃底片上进行了曝光。这项工作必须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在一个可移动的暗室帐篷中进行。汤姆森必须携带大量板条箱、玻璃底片和装有高度易燃和有毒化学品的瓶子。因此他雇用了八个背负笨重照相器材的“苦役”。
与当时在远东工作的大多数摄影师不同,汤姆森既不是政府官员,也不是传教士,他只是一位对亚洲及其人民着迷的职业摄影师。他从香港启程,经过广州、台湾、汕头、厦门、福州、上海、宁波、南京等地,然后沿长江溯流而上,直到贵州。以后又北上,到达天津和北京,游览了南口和长城等名胜古迹。他此行的目的是想把中华古国的奇伟景象及人民生活、地方物产、风土人情通过他的镜头做忠实的记录,然后介绍给各国人民。
清末官员罕见的抽烟照
清末的贵族妇女们,三寸金莲是那个时候的“时尚”
为了拍摄这些照片,他克服了种种由于语言、思想等各方面的隔阂和障碍。他用切身体会说道:“我在中国的感受是:中国人相当诚恳、好客。我相信任何一个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及能使对方理解的外国人,都会在这块土地上遇到类似的事情”。可以看出,汤姆森对中国人民的态度是友善的,这种思想感情也表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
1873年,他的有关中国的摄影集《中国和中国人》在英国出版,其中发表了他在中国拍摄的两百幅照片,洋洋四卷,蔚为大观。在汤姆森这本影集中,有关风景古迹和社会风俗的照片占有很大比重。在题材选择上,力求全面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也是汤姆森创作个性在作品上突出的体现。影集中既有表现中国锦绣河山、城市风光的作品,也拍摄了人民从事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既有广州洋行买办藩仕成奢华的私人园林,也有处在社会最低层的劳苦人的生活状况。这些照片所表现的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实,早期来华外国摄影家的作品,记录了当时中国不同侧面的社会风貌。尤其在1860年以后,由于外国摄影师获得了在中国到处旅行的特权,有一些人就着眼于表现中国的社会风貌,以及各阶层、各地区不同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这些照片发表后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汤姆森正是其中的一员,他耗时十年的远东行摄之旅,用影像记录了远东的人、风景和东方文化。也正因为此,汤姆森被西方摄影界尊为“纪实摄影”的鼻祖之一。
清末的贫苦百姓,饥饿时刻充斥着他们的生活
清末金陵机器制造局,工程师调试新式机关枪
中国福建省方光岩寺,三名僧侣在餐桌旁,1870-1871年。
中国北京,一位走街串巷的卖水果小贩,摄于1869年。
清末下乡巡视的官员,大约拍摄于1868-1872年
清末贵族妇女
清末时期,带着木枷, 跪在地上的犯人
清朝末年,街上百姓的生活百态
清末的小脚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