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公元219年,对于关羽和整个蜀汉集团来说,都是最接近胜利的一年。多年来的征战,终于有了回报。刘备控制了益州和荆州,与曹魏、孙吴成三足鼎立之势。这一年七月,120名文武官员联名上表,请刘备称汉中王。同年,关羽率军从江陵北上,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大败曹军。关羽围困樊城,另派遣军队包围襄阳。被曹操指派担任荆州刺史的官员,匆忙向关羽投降,而许都以南的地方武装,也纷纷响应关羽的号召,愿为其支党。关羽一时威震华夏。
十月,曹操动员大军救援樊城。十月,孙权派吕蒙担任征荆州大都督,自己亲自率军为后援,逐步攻陷荆州各地。形势急转直下,关羽围困樊城的军队被击溃,回师救援荆州。荆州陷落后,关羽败走麦城,士兵继续逃散,身边只剩十余骑。十二月,关羽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临沮县章乡南,被孙权部将马忠所杀。孙权将其首级送至洛阳曹操处。
关羽的结局,在不同的史料中有不同的记载,折射出很多内容。
据蜀汉方面记载,抓到关羽后,孙权一度有意不处决关羽,将他留下作为应对刘备和曹操的战力;孙权近臣建言:“曹操于活捉关羽后没有立即将他处斩,自取大患,后来受他反攻而甚至一度考虑迁都,主公难道忘记了吗?关羽万万不可活命。”后世学者裴松之认为,按照当时的形势判断,没有条件把他押送到孙权那里,关羽在被击败后就已经被杀死。
根据吴国史书记载,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后者以诸侯礼将其埋葬。
关羽死后的半个世纪,发生了许多事,汉献帝为曹丕所杀,魏政权在北方建立,刘备称帝并建立蜀汉,司马家族以晋代魏,先后灭蜀吴,终结了三国,短暂地统一了中原。紧接着就是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下,入主中原,五胡十六国,晋偏安在东南一隅。百年之间,北方战乱从未停歇。
即使在死后,关羽仍旧有隐隐余威,他的敌人从未在真正意义上打败过他,这不仅是因为他勇猛,也是因为他代表着汉王朝重整秩序的最后希望。到了南北朝时,世人普遍认为关羽因不愿投降而殉节。这世上只有一种东西能战胜痛苦,那就是希望。给予他人希望的人,将会在他人的记忆中永生。
在唐朝,关羽因战功赫赫而被供奉在武庙中。武庙的主神是姜太公,他协助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在唐朝官方主导的对武将们的集体崇拜里,关羽并不是特殊的一个。
在民间,关公崇拜属于另一种类型,即人们会崇拜那些遭受暴力横死而变成饿鬼的人。人们相信这些饿鬼一直留在人世间,因为他们仍然充满了未耗尽的生命力,所以对活着的人具有潜在的危害性。这些饿鬼需要崇拜者提供祭品来补充生命力,作为回报,祭祀者将受到保护。作为一个在战争中横死、身首异处的将领,关羽就属于这种崇拜类型,并且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将变得越来越流行,他也逐渐剥离了恶魔的特点,看上去更像一位神祇。
在唐朝,有一座著名的玉泉寺,位于湖北省当阳市城西南12公里的玉泉山东麓。据传寺院旁边水池里的居住着一条龙,而这条龙逐渐与附近原本盛行的关羽崇拜联系起来。附近的乡民相信,这条龙是关羽的化身,曾经在公元6世纪末帮助和尚们修建这座寺庙。自从他与龙联系在一起,在民间传说里,他被赋予了行云布雨,化解人间旱情的功能。
到了17世纪中叶,人们相信他是一条被处决的龙的转世化身。这一故事非常具有悲剧色彩,颇有普罗米修斯盗天火救人类的色彩。
神违背了上方的旨意,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尽可能多地拯救百姓。这是一个中外神话里常见且深入人心的主题。荷兰汉学家田海认为:“对于那条兴云布雨的神龙的处决是不公正的,这提升了作为其化身的神祇的道德高度。这同样与某种古老的信仰相契合,人们相信那些因暴力而横死者,因为没有完成他们的生命循环,未能耗尽精力,不仅可能会成为妖魔,而且有可能成为神祇,享受人间供品。以此观之,对那条龙的不公正处决与历史上关羽被斩首在情节上极其相似。”
由此发展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所有人都希望通过崇拜关公来保护自己免受灾祸,这甚至导致了一种新的宗教运动的产生。对他的称呼也逐渐升级,从“关羽”到“关公”再到“关帝”,最后似乎成了一个可以与天帝相抗衡的神灵,而这一点,是由中央王朝推动的。
在北宋时期,关公变成了一个官方和民间共同供奉的神,根据郝经的《陵川集》记载,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宋朝皇帝多追封关羽为王。元代朝廷虽崇信藏传佛教,但未钳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间对关羽的崇信有增无减,元朝皇帝也曾派遣使者祭祀关羽。
明朝历任皇帝不断追封关羽,根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关羽渐渐成为明朝“所最崇奉”的武将。根据《万历明会典卷九十三》,明代不立武庙,然而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把祭祀“汉寿亭侯关羽庙”列为祭典之一。根据朝鲜《宣祖大王实录》记载,明朝不仅自己尊奉关羽,甚至要求藩属国朝鲜修建“关王庙”。明朝当局追封关羽为帝,明朝人对关羽的尊称也由“关王”渐渐升格为“关帝”,沿袭至今。
明清以降,供奉关羽的庙宇不仅遍布内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而朝鲜、越南、日本、琉球亦有供奉关帝的庙宇。
16世纪后期,人们越来越把关公视为一个识文断字之人,可以通过鸾书和文字形式的预言与人沟通。也许是因为时人的受教育程度提升,文士也加入了关公崇拜的行列。在他们眼中,拥有文化可以为关公的形象增光添彩。
关羽是一个凡人,他也有他的缺点,他脾气暴躁,骄傲冲动,而且他打的内战比外战要多得多。但是他忠于刘备,相信所做的一切是为了重整秩序,恢复汉王朝。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而且悲惨地死去——这就满足了造神的条件。
中原大地上,到处都有关帝庙。无论何时,只要当人们需要得到关公为他们保护时,他们就会前往拜祀,在神像前焚香献祭。人们相信,他可以做商人的守护神,儒生的保佑者,将士的偶像,乃至为天下苍生抵抗恶魔、土匪或者军队,或者也可以为他们降下甘霖,缓解旱情。人们普遍相信,他能够提供那种超自然的帮助。对他的崇拜现象,随处可见,在北方尤其如此,持续了好几个世纪,直到20世纪的后半叶。
如今的年轻人,很少再去关帝庙烧香膜拜。也许这是因为,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人们活得不再那么辛苦了,不再恐惧遭受战乱冻馁之害。当神话的光芒隐去,便是人类的童年消逝之时。
今天的人们更感兴趣的是作为财神的关公,可以为他们招财进宝,或是作为《三国演义》角色的关羽,寄托他们对浪漫传奇的想象。在网络和各种出版物中,充斥着他的形象,他的冒险经历同样是电脑游戏的主题。
学者们对他的神话进行解构研究,并不代表他会变得一文不值,相反,他更有价值了,因为人民在绝望当中盼望的是这样的人,那他就是一个精神图腾。
我在小时候曾经为关羽败走麦城、罗成身陷淤泥河而伤心,后来读到罗兰之歌、齐格菲尔德之死,同样伤心不已,最见不得的便是英雄末路。后来读多了历史才明白,传奇是人为构建的,而人们之所以编织传奇,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当中,闪耀的流星划过只有一瞬间,无数的暗星,它们默默的存在,默默的消失,跌入漩涡一样的黑洞,只有那一抹亮色,足以告慰平生。
将军本应阵前死,奈何难敌眾手,一朝沦为阶下囚虏,折辱于皂吏之手,身死市曹,可叹奈何?刀笔褒贬,皆为后人议论,倘若青史留名,尚为可幸,如若为人非议,戏谑谩骂,也不过是“轻风拂过又青草,古今多少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