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预设与中国典籍翻译

2022-05-20 17:02黄艳华陈萍
今古文创 2022年17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语境

黄艳华 陈萍

【摘要】 本文以文化预设为指导,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红楼梦》英译本片段,探讨文化预设对中国典籍翻译中的影响。预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影响译者翻译有很多因素,文化预设是一个值得译者在翻译中注意的要点。所以,译者具有相关文化预设的背景知识,对译者理解原文、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有很大帮助。鉴于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本文以文化预设为指导,探讨研究中国典籍的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考虑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为译语读者提供必要的文化信息,使译语读者充分理解源语文化,理解源语文化。通过讨论,作者认为译者应该重视文化预设对翻译的影响,并根据译者的翻译目的等分析语境,采取合适恰当的翻译策略,实现译者的翻译目的。

【关键词】 文化预设;中国典籍;语境;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7-012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7.038

一、预设

预设属于语义关系研究领域。预设是双方都已知道的常识或至少听到话语之后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预设是一个语句预先假定的内容预设是交流的先决条件,预设与翻译的关系大致可描述为,大多数语言的共同前提可以被音译,但直译的条件是预设信息在源语言文本作者和目标语言文本读者之间都已知道的预设。下文将对预设的定义及分类展开叙述。

(一)定义

预设“Presupposition”,又称“前提”,是语义学和语用学家重点研究的一个语言学概念。德国弗雷格(Frege)是首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的哲学家之一,弗雷格认为他在阐述预设与句子意义之间的关系时,用概念预设来解释语义学中的逻辑现象。(1892、1952,p.56-78)。预设是说话者的背景知识(Heim,1992)。预设依附于话语而非句子本身存在,并在上下文允许的前提下出现。简单而言,预设就是双方说话者交谈时,双方都不言而喻的那部分话语,这一话语是双方保持交流的前提。预设的鲜明特点就是预设无论是在直接的或是不太直接的上下文语境中是会消失的。(索振羽,2014)

(二)分类

预设有广狭之分。预设包括事实预设、词汇预设和文化预设等。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英译本作为研讨文本,《红楼梦》是中国典籍的杰出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色彩,因此本研究注重分析译者对《红楼梦》中的文化预设的处理以及所运用的翻译处理策略。因此对目的语读者理解的文化词汇要有针对性的处理,不应以偏概全。文化预设指一个民族或文化的固有思维、意识形态和行为(何伟、彭漪、余晖,2010)。译者不仅需要知道目标文化读者会有哪些预设信息的不足之处,还需要知道该文化中存在哪些可能对翻译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的预设。因此不难解释为何不同译者翻译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译本。

(三)语境

话语中包含的预设,有很多触发因素,总的来说就是话语中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即语境和文化)。预设的一个特点是可取消性,上文提到,预设无论是在直接的或是不太直接的上下文语境中是会消失的。致使预设会消失的语境因素有:语境中的語言和非语言因素(包括语境、时间、空间、场景、物体、文化等)。(索振羽,2014)。语境即言语环境。语境可以看作是预设的来源,因为译者通常根据自己对目标读者和语境的预设进行翻译(Hickey,p.116-117)。

二、文化预设与翻译

翻译,并非字面上的语言迁移,而是复杂的,涉及语言、文化的跨交际行为。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文化、历史变迁紧密相关。从文化预设角度看翻译能扩大翻译研究的领域,深层探究翻译过程中涉及的社会、历史因素。译者作为原文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一大任务就是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想法给读者,便于读者体会、欣赏原文。而在翻译中,译者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如原文作者所在文化下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原文作者的语言风格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要在有这些预设的背景知识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实现作者、译者与读者三者对原文的共鸣。文化预设对翻译的启发如下:(1)译者不一定要分享作者预设读者已经知道的知识(Peter Fawcett),这就需要译者进行专门的研究来获取这些知识。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只是根据自己对目标读者和目标语境的预设来完成翻译任务;(2)译者必须估计目标读者可能在多大程度上同意他们的预设,这是“一个很难做出的判断,需要微妙的平衡” (Peter Fawcett)。为了正确地翻译文本,译者需要了解目标文化中可能缺乏哪些预设信息,以及该文化中存在哪些可能影响译文接受的预设。译者不仅要知道目标文化读者中可能对预设信息的了解不足,还需要知道该文化中存在哪些可能有助于翻译的预设信息。言简意赅,如何处理好翻译中涉及的文化预设值得译者的关注。

(一)译本简介

上述对文化预设对翻译的影响及作用,本节将以《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作为研究文本,对翻译中文化预设如何处理,如何利用文化预设的知识实现译者翻译目的展开叙述。

1.《红楼梦》原著简介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写就,就历史记载曹雪芹只完成了本书的前八十回,而后八十回由高鹗写就。《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具有世界影响力,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发生在贾府的琐事为一大故事引导线,通过该书中人物的悲剧、家族的兴亡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病所在。可以说《红楼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结构上,对中国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曹雪芹,高鹗,2019)

2.《红楼梦》杨戴译本简介

杨宪益与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于1978年出版,出版后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盛誉,获得海内外红学研究学界的重视与关注。杨宪益先生有着极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而且夫人戴乃迭英语水平造诣颇深,这些都与《红楼梦》英译本获得的赞誉必不可少。《红楼梦》的杨戴英译本以介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翻译目的,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既保持了原著的特点和中国文化特色,也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做了很好的榜样。(林煜峰,2019)

(二)翻译中文化预设的处理

译者对翻译中文化预设的合理处理归根到底就是要在拥有目标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知识,也可以说是那些在译者处理原文中帮助译者正确解读原文的那些不言而喻的前提条件。按照对涉及文化的处理策略可分为归化和异化。而这两种策略的选择都由文化决定,映射出异域文化语境下的翻译规范。本文选取杨戴夫的《红楼梦》英译本进行案例分析。杨宪益作为母语译者,具备博大的中国古典文化知识背景,在翻译《红楼梦》这一杰出中国典籍时,是怀着弘扬中国文化的目的的,因此,杨戴乃迭夫妇在翻译时,主要追求对原文的忠实,很好地传承了《红楼梦》的句子结构,人名和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但为了读者能更好地体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以及在楊宪益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的前提下,在翻译《红楼梦》一书中,杨戴夫妇采取归化加异化的方法,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这一译本可以彰显中国文化的博大,在中国文化的跨语际传播方面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1.异化

文化预设在翻译时的处理方法或策略很大一部分都由译者的翻译目的所决定或者影响的。异化为常用的翻译方法,翻译的时候为了再现原文的原汁原味,译者以此策略保留原文中的文化词,让读者充分体会原文所体现的文化色彩。译者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用西方读者和原文作者都共享的知识前提下,让西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而非片面之意,还要在独特的语境下的隐含之意,如此使得各国特有的文化得以传播和交流。如下例子:

原文:《金陵十二钗》(《红楼梦》第一回,p.151)

译文:Twelve beauties of Jingling.(杨宪益,p.3)

原文: ……俗语说得好:“一龙生九种,种种个别” ……(《红楼梦》第九回,p.789)

译文:...as the proverb aptly says, “A dragon begets nine offspring, each one different.(杨宪益,p.65)

在上述例子的翻译中,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十二钗”“龙” 和 “凤” 被直接译成了“beauties”“dragon”和“phoenix”。这三个词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含义,“龙”和“凤”在代表着圣洁高尚的意义,象征着祥瑞,在本局中,“龙”的意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而是用来寓意地位高上的人,对于“十二钗”的处理,在中国古代“钗”代表女子,杨宪益先生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向西方读者逐步传播中国文化将其处理为“beauties”。如此通过异化策略,有助于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红楼梦》第一回,p.201)

译文: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杨宪益,p.8)

在“神仙”这一个同样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词的处理上,杨宪益先生将其异化为“immortals”,因为“神仙”在中国神话中就代表了长生不老的含义,因此杨宪益处理成“immortals”,这不仅有助于西方读者的准确理解,还通过上下文语境传播中国的道教文化。在处理上,文化预设在翻译中的作用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归化

在本族文化处在中心地位观念的影响下,译者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基本采取方便译入语读者阅读习惯的归化翻译策略在不同程度上它会归化为译入语所特有的文化语言特征,以更好地融入译入语。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一方面能很好地展现译者自身在翻译中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也能利用文化预设的相关知识,在原文作者和外国读者对文章中所共享的知识背景下,更好地实现译者想要保留本国文化特色和传播本国文化的目的。见下例:

原文:“……将来之东床如何呢。”(《红楼梦》第二回,p.277)

译文:“...It will be interesting to see what husbands they find for the younger generation.”(杨宪益,p15.)

这句话的意思是“将来她的夫婿会找一个什么样的呢”,这里的“东床”在古代的中国意为“女婿”,但对外国读者而言,西方文化中并未有此极富中国文化色彩的词对应的英文,否则简单地用汉语拼音“Dong chuang”会引起读者的误读,由此,杨宪益先生在处理这一词时,将其归化为西方读者熟知的“husband”一词,达到了准确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原文:……他是这里有名的聪明人。这个南部省份以“辛辣”而闻名。你就叫他凤辣子。(《红楼梦》第三回,p.314)

译文:“...She’s the terror of this house. In the south, they’d call her Hot Pepper. Just call her Fiery Phoenix. ”(杨宪益,p18.)

杨宪益先生用西方人熟悉的“terror”代替“泼皮破落户儿”,虽然这些词都极富中国文化语言特点,但若采用异化策略则会不太能让西方读者理解,“泼皮破落户儿”在中文中的意思是“无赖、有震慑力的人”,因此杨宪益先生将其归化为在西方表示“有震慑力的人”的“terror”使译文更加容易被译文读者所接受。

原文:“嗳哟唷!可是‘侯门深似海’……”(《红楼梦》第六回,p.562)

译文:“Aiya!‘The threshold of a noble house is deeper than the sea’ ...” (楊宪益,p45. )

这句话的语境是狗儿想让刘姥姥去贾府攀点关系,但刘姥姥想去但犹豫,担心贾府不认这门关系,刘姥姥说出这番话的意思是“贾府是侯府,不是一般人想进就能进的……”,“深似海”原文的意思是“侯府不是寻常人能进的”,杨宪益将其归化为“The threshold of a noble house is deeper than the sea”既表达出“侯门”的意思,也将“深似海”将与西方读者文化中所认识的不同,在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又达到了译者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原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红楼梦》第十一回,p.916)

原文:...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杨宪益,p.74)

在这句处理上,杨宪益先生采用归化策略,用西方人熟知的“Storms”代替“风云”,“bad luck”代替“祸福”,能让读者克服语言障碍,读懂原文。

三、结论

作为译者,就需要对源语和目的语文化有着深厚的背景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做翻译中的文学“杂家”。因此,在处理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词时,译者需要将其自身和读者对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的共享程度纳入翻译中的考量范围,异化策略虽然能达到译者自身传播中国文化的最终目的,但也要认同中西方文化不同,采用异化加归化的翻译策略,有效地运用文化预设的相关背景知识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播。总之,文化预设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方法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对译者是否能很好地实现原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上,保留原文特有的风格和文化等方面值得译者的深究。(曾宇钧,p.30)

参考文献:

[1]Hickey, Leo.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7):115-118.

[2]Jeremy,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New York: Routledge,2001,p28.

[3]Yang Hsien-Yi,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

[4]莫爱屏.语用与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6.

[5]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戴炜栋,何兆熊.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100-105.

[7]何伟,彭漪,余晖.英语语用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9.

[9]姚令芝.中国古典小说翻译中文化预设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

[10]曾宇钧.翻译中的文化预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11]盛丽.从文化预设角度看中国文学翻译[D].重庆大学,2006.

[12]林煜峰.从文化输出看《红楼梦》英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0).

作者简介:

黄艳华,汉族,云南昭通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文学。

陈萍,通讯作者,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副教授,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