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的艺术风格与造型装饰特色研究

2022-05-19 07:02
天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戏文泥人泥塑

李 佳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泥塑艺术属于一种古老的艺术,其源自民间、根植民间,以泥土为原材料,采用手工捏制及模制进行制作,或彩或素,以人物与动物为对象,具有极强的民间气息与艺术感染力。泥塑是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与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晶,对中外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今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泥人,比如无锡惠山泥人、山东高密泥塑、天津泥人张等。泥塑文化历经多年传承,已经成为民间艺术的奇葩,更是当地百姓喜怒哀乐的体现,涉及百姓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风情。在这种背景下,探讨泥人艺术风格及造型装饰特色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一、泥塑的历史渊源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国泥塑艺术就已经产生,自此之后就再也没间断,到汉代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种。我国地下考古中曾发现了小型陶猪和陶羊,出土于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这是距今为止考古中发现最早的泥陶。到汉代,陶品成为重要的陪葬品,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奉祀活动中,促进了泥雕像快速发展;考古学者从汉墓中发掘出大量的泥塑文物,有陶俑、陶马车、陶兽等,有模制的,也有手捏的。

在汉代,人们认为亡灵依然在世,只不过是从一个生存空间进入另一个生存空间,同样具有物质生活需求。因此,丧葬时就会陪葬大量的泥塑品,这间接推动着泥塑的发展与演变。

在唐代,泥塑艺术达到顶峰。到宋代,开始出现专门制作泥人的匠人,佛像和小型泥塑玩具陆续出现;在这个历史阶段,许多人专门从事泥塑制作,特别是泥人制作,将泥人推向商业化,把泥塑品当成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在北宋时期,东京(今河南开封)出现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夕前后销售,不但百姓购买“乞巧”,而且许多达官贵人购买回去玩耍。

经过元、明、清的发展,及至民国,泥塑艺术作品遍布全国各地,市场上广为流传,特别是小型泥塑,既可作为儿童玩物,还能观赏和陈设,全国很多地方均在生产,比如江苏、天津、陕西、河北、山东等。由此可见,泥塑技艺的传承和探索对传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泥人的艺术风格

泥塑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具有显著的本土气息,各个地方的作品都有其艺术风格。归结起来,其艺术风格如下。

《钟馗》 李佳/作

(一)乡土气息自然质朴

纵观我国民间的美术作品,几乎都具有极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均源自现实生活。泥人创作者几乎都是劳动人民,通过泥人体现其生活实践,彰显对生活的感受。从泥人作品来看,各地泥人都具有自然、稚拙及质朴的特征,具有极强的原发性。这种原发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创作者是自发的;二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并非只是为了艺术而创作。在制作泥人时,材料源于当地土壤,比如惠山泥人就是取材于无锡惠山山脚下。泥人创作者常常利用当地材料制作泥人,利用以捏为主的形式时,整个创作过程比较随意,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从早期作品来看,泥人形象以老寿星、大阿福等为主,以此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渗透着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收获的季节》 李佳/作

艺人在制作泥人时,不炫耀,不做作,凭借个人的智慧和技巧创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这种朴实的创作理念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大多数艺人并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创作时并不受构图、透视及色彩等各种要求约束。民间艺人依据长期的细心观察与生活实践,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运用到泥人上,所制作的泥人具有十分明显的本土特色,色彩与自然相融合,从而体现出极其浓厚的本土情调。

(二)装饰意趣丰富鲜明

从泥人制作过程来看,大多数题材取自日常生活,具有极其浓厚的本地色彩。早期的大阿福基本上都是坐姿端正、大耳朵,面容上洋溢着亲切的微笑,头戴牡丹花,胸前挂着长命锁,怀抱一只狮子。造型饱满圆润,删掉了许多繁缛细节,体态丰腴,不见棱角。其衣服表面的纹理均用流畅的弧线替代。人们制作这种泥人,寓意驱灾避祸、吉祥长寿,满足了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这种泥人具有象征意义与丰富寓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中放置一件泥人作品,不仅能够美化生活环境,还可以烘托热闹氛围。

艺人在制作泥人时,尽可能体现出其朴实的情感,并非为追求写实。尤其是手捏戏文,所用色彩十分丰富,因为这种泥塑是依据戏曲故事情节所创。比如无锡泥人,当地主要流行昆曲,为了体现出昆曲人物,泥人服装常依据昆曲人物造型所创,搭配上各种小道具,别有一番风情。比如泥人作品《五虎将》,每个人动作不同,手持不同兵器,面部脸谱颜色比较精细,人物动态与面部神情相结合,交相呼应,充分体现出泥人人物的特征,其装饰更有一番意味。

(三)创作题材广泛多样

泥人主要分成两个大类,即粗货与细货。粗货是采用模具制成坯子,然后在坯子上加彩绘。这种作品造型简洁,色彩明快鲜艳,主要为喜庆题材,比如福禄寿、大阿福等。另一类为细货,艺人用手捏制而成,题材丰富,制作精细。这种题材主要为手捏戏文,内容为戏曲的内容情节,以传播戏曲文化。艺人仔细研究题材,抓住某个瞬间,描绘出这个人物的一举一动,通过一个动态或一个眼神体现出戏曲的内容情节。创作人物时,并不是要彻底模仿戏曲人物,而是按照对戏曲的理解选择性地描绘,记录某个精彩情节。这种创作不但要求艺人具有十分娴熟的捏坯手法,还要非常理解戏曲本身和彩塑。

三、泥人的造型装饰特色

泥人制作有粗货与手捏戏文两类,这两类的造型装饰各有特色,下面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阐述其造型装饰特色。

(一)粗货

1.造型质朴圆润

在制作时,粗货常用单片模或者双片模将模型印制出来,造型浑圆,这样适合脱模;用高浮雕线条表现作品的轮廓,体现作品的起伏感,这种模式适合印坯生产,适应繁复精致的彩绘。大多数作品后背上都采用平整的弧面,未设计造型。粗货整体造型简练夸张,头大身短,浑厚朴实。粗货非常饱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大阿福。粗货泥人采用模具印制,是一种浅浮雕造型。艺人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形象进行提炼,在提炼的基础上大胆夸张变形,不采用写实手法,将烦琐细节舍掉,重神似、抓整体,让造型浑厚洗练,具有装饰趣味。变形夸张是泥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2.配色讲究纯色

泥人注重配色,配色是制作泥人的重要环节。纵观早期粗货,常见的是儿童玩具、小花囡等,均采用单纯鲜艳的色彩,用色大胆,讲究强烈对比。一般的泥人粗货,用3~4种原色比对,比如红、蓝、绿等,以黄、红、蓝三种色彩为主,寓意喜庆、吉祥,尤其是红色最为多见。现在创作的粗货泥人依然讲究色彩搭配,通过长期创作实践,艺人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用色经验,以此指导创作实践。泥人彩绘装饰重前不重后,正面采用满花,背面刷上深纯色,不用纹彩。泥人用色大胆,不受色相所限,同时采用大面积互补色及对比的形式美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粗货配色时,常配合使用纯色对比或纯色互补,以纯色对比为主,给欣赏者呈现出一种强烈明快的对比效果,从视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3.装饰纹样极具美感

粗货设计彩绘时,常常依据作品造型、风格及背景等而定,纹样种类较多,主要有蝙蝠纹、回纹、金钱纹等,绘制较自由,可以自由发挥。线条要求落笔有神、流畅豪放。无论哪种纹样,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一种精神寄托。如今,泥人作品纹样产生许多变化,比如依据生肖设计了许多独特的纹样,五颜六色,更加完美化和理想化,与现代人审美相符。随着人们审美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纹样形式与时俱进,不断地传承和创新。

(二)手捏戏文

1.舞台色彩效果显著

在色彩方面,手捏戏文依据不同的戏曲内容,适当进行加工与创造。比如惠山泥人,主要从昆曲与京剧两个剧种中取材,用色较讲究,取材不同用色同样有区别,色彩主要是由所选对象决定的;常常借鉴舞台色彩的效果,在其基础上进行提炼与再创造。在泥人创作中,大多数都有专门的艺人塑形或赋彩,大型作品更是众多艺人共同联手创作,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或活泼,或雅致,或轻描,或浓墨。采用舞台色彩,能够强化人物的性格,让人物的某些特点得到渲染,从而使泥人更具有舞台气息与个性美。比如《杨家将》,服饰运用金、银两色,让人物具有庄严和尊贵的气势。再如《白蛇传》,服饰主要运用青色,淡化其他色彩,体现出沉稳素雅。

2.构图平行稳定

手捏戏文最早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光绪年间趋于成熟。在创作时,手捏戏文抓住剧中人物的某个瞬间,重点刻画人物形象,构图形式趋于平稳。手捏戏文常由两个人物或三个人物形成一出戏,两个人物采用平行构图,并排站立;三个人物虽然也用平行构图,但是主要采用三角形构图,两前一后或两后一前。从平行稳定构图来看,大多数艺人都未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与熏陶,没有复杂构图,只有质朴单纯的情感,只是细致传神地刻画人物角色。这种构图形式源自舞台,一颦一笑尽是美,艺人从细微处抓住人物的神韵,对舞台进行概括,逐渐形成令人陶醉、古朴精致的泥塑艺术。

泥人出现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在发展中吸收了民间传说与各类戏曲文化,丰富了泥人艺术的艺术风格,无论是粗货还是手捏戏文都有独特的造型装饰特色。泥人文化博大精深,不仅需要不断传承与探究,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与研究。

猜你喜欢
戏文泥人泥塑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我是“泥人罗”
明万历《荔枝记》戏文新解
捏泥人
华天骅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喻湘涟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
武戏文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