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丽
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门类众多、涵盖面广,涉及衣食住行,遍及各族各地,是中国传统造物体系、造型体系、观念体系的集成。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南黎锦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从远古时期起,在海南岛这个美丽富饶的热带岛屿上就有黎族人民繁衍生息。时至今日,黎族人民通过世世代代的积累,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光彩夺目的黎锦文化。黎锦文化不仅与黎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水乳交融,还与他们世代生存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是黎族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高度体现。黎族人民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物化于美轮美奂的黎锦之中。
海南黎锦的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被称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它是黎族人的心灵史诗,是当地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及艺术积累的生动体现。黎族人民把对日月星辰、雷电水火等自然现象的崇拜都体现在黎锦图案之中,来自大自然的色彩,再加上纺、染、织、绣等纯手工工艺,让黎锦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各界人士的目光。
黎锦的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地区1000多年,海南岛也因独特的黎族织锦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早在汉代,黎族织锦已成为朝廷的岁贡之极品。2009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政府间委员会常规会议批准,黎锦织绣工艺正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的纺、染、织、绣传统技艺列入联合国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锦的颜色语言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其色彩主次分明、艳丽、均衡、和谐,将其艺术之美彰显无遗。黎锦在色彩的选择上,总色调以红、黑为主,以白、蓝、黄、青、绿综合调配,中和色较少出现。在黎锦的纺织制作过程中,黎族妇女充分发挥想象,凭借纯朴的审美创造出充满艺术美感的黎锦艺术图案。黎锦艺术由形似发展到神似,织锦技艺也越来越娴熟,色彩有色相对比、纯度对比和明度对比,体现出一种视觉冲击强烈而又和谐的艺术美,也打出了海南黎锦的品牌(如图1)。
图1 《十二生肖》
黎锦的配色习惯,除了与黎族人民本身的审美取向相关外,还与黎锦的纯天然色彩制作工艺受条件限制有一定的直接关系。多数黎锦选择黑色或蓝黑色为底色,主要是因为黎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多为山区,以农耕劳作和狩猎为生,而这些颜色耐污脏,清洗方便。这说明了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也体现了黎族人民的聪明与才智。但由于黎锦的传承方式一直沿用传统的师带徒的方式,导致后期的海南黎锦作品千篇一律,黎锦图案也多以黎族人民的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审美意识及艺术积累的独特文化现象为主,所以创作题材创新甚少。
黎锦图案有150多种,有人形纹、动植物纹、几何图形纹、雷电日月水火纹等,这些图案都是通过艺术抽象化处理而形成的,夸张变形,形式感强,富有装饰味。在色彩上,黎族妇女善于使用明暗间色,红、青、黑、白等色互相搭配,形成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黎锦内容丰富、造型多样,既保留了传统黎锦的精华,又吸纳了现代黎锦艺术的部分,不仅体现了时代气息,而且满足了时代需求。
黎锦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经过了黎族人民千百年的锤炼,黎锦文化反映出黎族的生产生活、爱情婚俗、宗教信仰以及神话传说、先祖崇拜、吉祥物象等。黎族人民始终把这些物象或意念作为织锦的主题,这些文化很多已成为习俗化、程序化、艺术化的视觉语言符号,也是一种特殊的充满内涵的美学符号,承载着黎族的审美内涵,体现了丰富的艺术内涵美。黎族有自己的方言,但没有文字,黎锦文化作为一种最形象的“语汇”,饱含丰富的内涵,以“大美无言”的静态视觉形式表达了民族的思想意识,展现了黎族独特的精神风貌。
黎锦称得上是实用和美高度结合的精美艺术品,倾注和凝聚了黎族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其纹样的艺术造型充满美感,充分体现了黎族妇女的创造才能和艺术造诣。
五指山这个小城市承载着成千上万手艺人的梦想,走在五指山的大街上,你会看到遍地都是各式各样的黎锦工艺品。这里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自古以来,先辈们就勤劳能干,很多妇女便以织黎锦为生。海南黎锦从艺者技艺超群,能工巧匠数不胜数,笔者便是这艺术海洋中的一分子。
笔者自幼跟随母亲王玉梅学习黎族织锦手工技艺,对黎锦产生了浓厚的情感和兴趣,从懵懂的喜爱发展到理性的思考。黎锦艺术伴随着笔者的成长和成熟,笔者也在不断学习、不断琢磨。近几年,笔者努力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参加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院学习活动、海南省民间文艺讲堂的主题培训、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等。其实我们手艺人学习的东西很多,老一辈人留下的经典太多了,学无止境,所以笔者希望自己能与时俱进,好好努力。
心中有情怀,看事情便会纯粹。对于黎锦艺术,笔者一直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笔者认为,黎锦是有生命的,必须对每一件过手的黎锦负责,在一针一线之间,为一根根锦线注入活力(如图2)。每一件黎锦都会说话,当编织它们的时候,就是一个和黎锦对话的过程,它们会告诉编织者如何下手,如何创作。
图2 编织黎锦
笔者从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作已有三十多年,对黎锦也经历了从喜爱到热爱的过程,掌握了杞、赛、润、哈、美孚五个黎族方言区的各种传统服饰图案,创作出多件作品,同时笔者也会做一些当代观念性比较强的作品,探索了黎锦更多的可能性。笔者对黎族传统服饰有着深入的研究,对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有着不断求学上进的精神,多年来始终坚守着传承黎锦技艺与不懈创作的责任担当,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希望能够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黎锦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染、纺、织、绣四大工艺。黎锦单面绣法能使绣线与底线经纬交错形成各种图案,这些图案轮廓齐整、层次分明、疏密有致。黎锦双面绣采用传统的直针和扭针法,两种针法结合疏密得当,灵活地表现出双面纹样,正反两面的图案、色彩都相同。
织绣制成一套黎锦服饰盛装(如图3),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有些甚至要花更长的时间。黎族妇女通过高超的技艺水平,使黎锦服饰体现出一种难得的工艺美,它是一条历史的纽带,是精神的寄托、至美的体现。
图3 杞黎礼服
艺术贵在创新,没有学习传统便创新,是没有根基、没有历史厚重感的。作为一名手艺人,作为黎锦非遗传承人,笔者一直将创新作为自己艺术事业的基础,但又不同于一些黎锦艺人只追求创新而忽视传统。笔者认为,传统是创新的基础,黎锦发展需要坚守与创新并存。创作灵感与黎锦的灵气完美结合是笔者一直追求的。黎锦壁挂由传统的踞腰机织造,以蓝色线为底线,用多种彩线作为提花配线,用各种提花工艺织造而成。图4作品中以鱼纹围绕着整个壁挂,犹如千万条鱼儿在水里自由游动,四周的植物纹代表着万亩良田,一派丰收和谐、国泰民安的景象;中间的图案有舂米图、织锦图、染色图、动物图等,代表着黎族妇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通过种植粮食、饲养家禽、传承“纺、染、织、绣”四大技艺,制作精美的黎锦,摆脱了贫困的生活,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同时也表明黎族妇女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
图4 黎锦壁挂
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我们只有到生活中去体验,用朴实的心态去体会平凡的事情,对生活充满热情,才能静下心来搞创作,才能编织出有血有肉的作品,也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作品《织上婚礼的那些事》中花色图案代表的是人们举行婚礼的景象,同时也是对地方生活习俗的一种记载(如图5)。这件作品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疏密有致且节奏韵律感强,体现出高度的构图艺术美。母体图案是轿夫抬着新娘轿,子体图案是轿前轿后一起迎亲的人们,有跳舞的,有奏乐的,有挑着彩礼的,形象丰富多彩,姿态各异。整体上形成了很好的构图,在突出主体的同时,又使得整个图群不失节奏和艺术美。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对笔者来说都是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生活的向往。
图5 《织上婚礼的那些事》
从艺这些年,笔者创作了许多作品,大多是传统题材(如图6)。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当今黎锦市场的繁荣,原有的传统题材已经远不能满足当下的艺术审美。为了使本土黎锦艺术能够更好地发展,笔者将创作更多与现代生活相关的作品,反映当代社会的发展,也为传统黎锦增添一丝色彩。它们是线,又不是线;是艺术品,又不像商店里聚光灯下的艺术品。
图6 《桌旗》
织黎锦不是为了织而织,线是载体,是用来承载历史文化、当代文化。只有潜心真诚地追求艺术,才能像海一样震撼所有角落。在未来从艺的道路上,笔者还会继续磨炼技艺。对笔者来说,如何在老一辈和新一代中间走出属于自己这一代黎锦手工艺人的道路,依旧是要探究的问题。在各种线条交织的缘分、创作题材的灵感来源、编织的技法以及创作过程的点点滴滴等方面,笔者都会用最赤诚的匠心讲述有生命的、会说话的黎锦,展现黎锦的艺术之美。
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传承、演变,黎族织锦文化体现出了高度独特的艺术美。黎族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民族,黎族织锦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体现了黎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含义,视觉上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表达了黎族特定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物化视觉形式,黎锦反映出黎族人对自然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审美理想。今天的黎锦,不再是落伍的代名词,在时尚潮流的加持下,黎锦的美变得民族化、国际化,其变化多端的魅力也深受众多人的喜爱。随着黎锦传承的不断深入,古老灿烂的海南黎锦将在未来继续焕发新的生命力。